对《欢乐颂》里的奇点,你怎么看?
有一天,跟一个朋友聊到《欢乐颂》里的奇点,朋友说:“他是我这部剧里最讨厌的一个人,差点因为他弃剧了!”
坦白说,我也不怎么喜欢奇点这个人。理由如下:1. 城府太深,工于算计
奇点和安迪第一次见面,安迪是很坦荡的,就直接约在了公司楼下,这等于把自己的坐标直接暴露了。
可是奇点,明明有豪车,却坐地铁来的。
两人饭后告别的时候,还特意让安迪知道自己是坐地铁来的。
潜台词是什么?“你看,我可不是有钱人,休想傍大款!”
2.不体贴,喜欢强人所难
当时,安迪被一个叫阿关囡的女人,在网络上黑成了全民唾弃的小三。
作为绯闻男主角的奇点,他最着急做的是给安迪一个解释,而不是去解决这件事,以最快的速度还安迪一个清白。
准确说,在奇点心里,还自己一个清白,比拯救安迪脱离“苦海”更重要。
他做不到,但安迪的邻居们做到了,当然,主要是靠古灵精怪的曲筱绡。
就在安迪喜获清白,要回家感谢邻居们的那一刻,奇点却非要邀约安迪,在安迪婉拒后,还强人所难,完全不理解安迪当时急着要去“感恩”邻居们的心情。
3.生活上无能、无趣
论事业,奇点白手起家,的确是一个成功人士。可是从生活的角度看,就有点让人看不下去了。
他第一次把安迪邀请到自己家中,两个人共同的晚餐,仅仅是一盘饺子。难以想象,跟这样一个男人过日子,会是什么滋味?
面对这一盘共计30个饺子,内敛理性的安迪,很知趣地吃掉了15个,并直接声明,剩下的15个是奇点的。
面对那一刻的尴尬,奇点没有去化解,反而“责怪”安迪太理性。
这完全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模式。4.他的爱,不够疯狂。
奇点的儒雅、内敛、克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优点。
可是,他的理性牵绊了他对安迪的爱,所以最后,当安迪开着车假装要冲下去的时候,奇点害怕了,他觉得安迪是在犯“精神病”。
有人说,现在还有多少人爱得疯狂?谁不是理性地有限度的去爱?所以很赞同奇点的做法。
但是,爱有很多种,一种叫奇点,而另一种叫小包总。
这后一种,因为爱是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已经摆脱了理性的桎梏,所以能不顾一切地去爱,去相信,去赌,更令人感到温暖和感动,也更愿意相信和托付终身。
跟奇点比起来,我觉得小包总挺讨人喜欢的,理由如下:1.面对自己喜欢的女人,放下了所有的男人臭架子
从一开始追求安迪,包奕凡都是“不要脸的”,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死不要脸”。
在海边的度假酒店,愣是靠着一只脚卡住门,还假装受伤,住进了安迪的房间。
之后更是屡次遭到安迪的拒绝,却不改初心,一如既往地带着一脸的微笑,继续表达爱意。
都说男人爱面子,那么,如此不要面子的小包总,显然更爱安迪。
2.微笑,激情,活力
在整部《欢乐颂2》里,几乎每一次小包总出场,他都是洋溢着满脸的微笑,给人一种很放松的感觉。
面对冷静克制的安迪,他也总能让安迪“动”起来。比如骑着一辆摩托车带安迪狂奔,比如带着安迪去乡下给孩子们做捐助。
因为孤儿的经历,安迪的内心始终缩在一个角落里,但是小包总,他能把安迪拉出来,拉到阳光之下,放松,微笑。
3.不让过去的经历决定现在的自己
同样是混迹商场,包奕凡不是不懂得算计,但他把算计都用在了生意场上,面对安迪,只剩下真诚和热情。
有人为奇点鸣不平,说他白手起家,理性、工于算计,正是成就他的原因,言外之意,他工于算计也是应该的。
这可以称之为“经历决定论”。
这一逻辑并没有什么问题,我们每个人的经历决定我们的现在,包括性格、内心状态、价值观等。
如果奇点的工于算计可以因为他的经历被理解。
那么,小包总的满面笑容,则值得我们的掌声。
因为他其实有一个名存实亡的家,多年目睹父母的痛苦婚姻,他完全有理由愁眉苦脸,有理由不相信爱情和婚姻,在男女关系中做一个端着架子的“被动者”。
可是他没有。
以上所有,仅仅个人观点,我知道,很多朋友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是,别着急着“骂我”。
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实,在一千个人眼里,也会有一千个包奕凡,以及一千个奇点。
对于小包总,有人觉得他热情洋溢,有人觉得他油腻。
对于奇点,有人觉得他世故、算计,过于理性,有人又觉得他儒雅、克制。
面对同样的人和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和看法,这实在是太正常了。
不过,我们在为自己的喜好发声的同时,是不是可以不去诋毁和污蔑别人不同的选择呢?
要知道,面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我们每个人在发表看法的时候,都是自带偏见的。
这偏见来自于:1. 性别
以男人出轨为例,男女的看法截然不同,男人多半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而女人,大多都是深恶痛绝的。
这是个人观点受制于性别的最好例证。2.性格
以小包总为例,外向、豪放,有点痞痞的小包总,有人说他油腻,这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我相信,说他油腻的一定不是跟小包总一样性格的人。
再举例来说,一个安静性格的人,会说一个活泼的人闹腾,而在这个活泼的人眼里,那个安静性格的人,极有可能是无趣的。
心理学上讲,人类都有一些基本的偏好,都喜欢相似的人和事,因为可以带给自己安全感。3.喜好
在选择男朋友、老公这件事儿上,每个女人就是有自己莫名其妙的喜好,或许就是“第六感”吧!
有人就是喜欢“奇点”式的男人,彬彬有礼,冷静克制,有人就是喜欢“包奕凡”式的,痞痞的,坏坏的,会哄人,会暖人。
所以,既然都是说不清楚的“第六感”,喜欢自己的喜欢,也尊重别人的喜欢,就挺好。4.经历
相似的经历,会更容易带来理解。
奇点白手起家,的确很不容易,所以同样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过的人,会觉得奇点的“世故、功利”是理所当然的,是完全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
有人指责包奕凡生活太安逸,作为一个富二代,他的路其实是被父母铺好的。
不能否认,确实是这样。
但这,真的可以成为我们指责他的理由吗?
其实,无论奇点白手起家的“艰难”,还是包奕凡从小被安排的“容易”,都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都只有接受的份儿。
从这个角度讲,没有谁,应该被责难。5.思维的复杂和混乱
如上,面对同样的人和事,不同的人,因为性别、性格、喜好和经历这些因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看法的不同。
更变本加厉的是,很多人在表达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看法的当时,他的思维还极可能是复杂而混乱的。
有人说:“我讨厌小包总,主要因为他是杨烁演的。”
他讨厌的究竟是杨烁,还是小包总呢?
有人说:“你们为什么不喜欢奇点啊?祖峰演绎得多好啊!”
他喜欢的,究竟是奇点,还是祖峰呢?
还有一位朋友说:“把演绎奇点的演员换成靳东,你试试还有人讨厌他吗?”
不得不说,这显然是很清醒、理智的一问,意识到了角色和本尊的区别。但很多人,并没有做到。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很难“简单”地去讨论一件事,就是那种纯粹的、严格的“就事论事”。
作家庆山说:“脱离性别和身份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抵达的深度。”
到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抛下性别、性格、经历和个人“第六感”等所有这些因素,去评价一件事、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真正成熟了。
我对小包总的喜欢,对奇点的不喜欢,是我的“偏见”。
而一些人,对奇点的喜欢,对小包总“油腻”的讨厌,实际上也是他们的“偏见”。
既然都是“一己之见”,其实都没有资格去指责对方是错的。没有对错,只有不同。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叫“证实偏见”:人往往会为自己的立场而去辩护,选择性的收集证据,选择性的解读证据。
在这一心理学效应的驱动下,只会有一个结果:
自己相信和喜欢的,会越来越相信和喜欢。
这样真的好吗?
如果仅仅是喜欢也就罢了,偏偏还有很多人,因为自己的喜欢,而去指责甚至侮辱别人不同的选择。
所以,消除偏见仍然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怎么消除偏见呢?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看,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尝试:1.再社会化
每个人从小大到,都会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去习得自己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使得自己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的“社会人”,这个过程,就叫做“社会化”。
人活到成年,基本上也都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化,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念。而这些观念,并不容易改变。
就像一个认为小包总油腻的人,他其实很难改变自己的观点,去真心觉得小包总是热情真诚的。
“再社会化”,就是一个抛弃旧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塑的过程。这是消除偏见的有效方式,不容易实现,但仍值得期待。2.扩大视野
井底之蛙,不会相信天空的广阔。
一个人的视野越宽阔,见识过的“大千世界”越多样化,他也会对自己可能持有的偏见有更大的警觉,从而避免自己再次掉进偏见的陷阱里。3.直接接触
直接接触是消除偏见最高效的办法。
在电影《绿皮书》中,白人司机和黑人钢琴家之间,原本有着很深的偏见,尤其是白人司机对黑人钢琴家,觉得黑人是低等的,尽管这个黑人是一个成功人士,这个白人都不屑于去给他当司机。
可是,在这个司机和雇主共同“出游”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竟然神奇地改变了对彼此的看法,成为了赤诚相见的挚交。
偏见,基本上都是基于表面的信息和自己的感觉得出的,而直接接触,能让彼此看到更加真实的自己。
我喜欢小包总,而你却讨厌他,没关系。
你喜欢奇点,我却不喜欢他,也没关系。
不妨就让我们,继续喜欢着自己的喜欢,但同时,也尊重别人不同的选择。
偏见,常常带来矛盾和冲突,而尊重,会让我们这个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