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学子赴江都探寻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之策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安全向来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将所学运用于所行,扎根基层,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日前,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粮心守丰年”暑期实践队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新一轮基本农田划定背景下不同主体在现有保障机制实施中的真实情况,探究地方上各方主体种粮的积极性,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添上属于南财学子的一笔。
实地调研期间,在扬州市江都区农业农村局的协助下,团队成员实地走访了崔桥村与王庄村。团队利用当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特有背景,通过与当地村干部和居民代表进行座谈,同种粮大户进行交流沟通,做到脚踏实地、细致考察、深入感悟。
图为实践队员与崔桥村村干部、农户代表进行座谈。 通讯员 朱佳一 摄
崔桥村地处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中部,南临淮江公路,西傍京杭大运河,水路交通便利。“我们村实际农田面积2000多亩,耕地面积有1940亩,拿直补的面积是1800多亩。村里有四个大户,每户都有几百亩地。”村支书李书记介绍道。截至目前,崔桥村土地流转率已达98%,土地租金约650元每亩,小农户平均每户留有2-3亩自种地。当地种粮大户会利用私人农机设备帮助小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小农户保持农田管理的独立性,这种“深化服务,自行管理”的合作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
图为实践队员与崔桥村种粮大户进行访谈。 通讯员王蕾 摄
在与崔桥村居民深入访谈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大小农户的收入情况和生活水平有着较大差距。大户现享有的补贴种类繁多,“不算在农机上的投资,我一年的收入大概是400块每亩。”种粮大户钱先生分享道。相较而言,小农户的收入略显微薄,“我们每个月只有农保和医保的几百元补贴,自己种点地吃吃,卖点鸡鸭鹅。”小农户王女士说道,“我们种地成本高,也没有补贴,日子过得很贫苦。”此外,农机手和具有种粮意愿的居民过少导致的用工成本高也是崔桥村农业生产的现有制约。未来,崔桥村在农业生产上将以“种地和服务分开”为趋势,确保农户们的精力能够得到合理分配。
王庄村位于浦头镇以西,镇主干道财政路、武嘶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我们村现有土地2400亩,其中旱地900亩,土地流转率达到95%,由四位种粮大户通过线上平台与村集体签订承包合同,租金统一为840元每亩。”村支书王书记介绍道,“在补贴政策上,政府为种粮大户提供稻谷补贴、秸秆还田补贴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村里也能够给予大户10元每亩的水力资源补贴。”
图为实践队员同村委会干部及种粮大户座谈。通讯员 秦嘉悦 摄
补贴虽丰富,但在大户种粮生产过程中依旧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村大户的农机年折旧过高,投入资金量过大,短期收益微薄。同时,耕地里大量田埂和地块界线的存在,不仅浪费了优质的耕地资源,更不利于推广应用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大幅增加了田间管理成本。一些不规则的较小地块甚至无法应用对作业幅宽有一定要求的农机装备。此外,大户钱先生表示村里的道路过窄且坑洼不平,不利于大型农机进出,极大影响了耕作效率;耕地里部分水渠淤塞,排水困难,雨季涝灾严重。通过与村民们的访谈,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不同主体在种粮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图为实践队员考察王庄村种粮大户农机设备。通讯员 王蕾 摄
本次调研为实践队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使队员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优化利益补偿机制的新思路。南财学子将始终坚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追风赶月,笃行不怠,以青春椽笔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章。
图为实践团队与崔桥村村民的合影。 通讯员 秦嘉悦 摄。
文字作者:秦嘉悦
图片作者: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粮心守丰年”兴农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