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孩子们卖力地刨土挖红薯。通讯员 席时超 摄
下图:孩子们纷纷动手参与制作重阳糕。通讯员 席时超 摄
课程表:
上课地点:
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陆巷村
课程:
1.挖红薯、剥板栗2.登高望远、做重阳糕3.赏菊、听家风故事
记者 朱雪芬 严松 陈兆帅
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即将到来。在这个秋意渐浓的时节,苏州人日常生活也跟着节气有了变化。
昨天,“二十四节气自然学校”在吴中区东山镇开设“寒露课堂”,带着孩子们走进历史悠久的杨湾村和陆巷村,与当地村民一起,在田野里挖红薯,在山坡上剥板栗,制作重阳糕,赏开得正盛的菊花,聆听古宅家族的故事。无论是田间的农耕忙碌,还是古宅里的风雅趣事,每一处都让孩子们觉得乐趣无穷,对秋天有了新的认识。
挖红薯、剥板栗
田野里争做“小农夫”
农谚有云: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前后刨红薯。”也就是说,到了寒露时节,红薯进入最佳收获期。本期课堂上,当地村民带着孩子们来到田野里,亲身体验这一句农谚的含义。
一到地里,孩子们就傻眼了,一大片藤蔓长得正茂盛,哪来的红薯呢?杨湾村村民朱柏民是这块田地的“主人”,他用镰刀把藤蔓割掉,很神秘地告诉大家,红薯就藏在泥土里。一听这话,孩子们再也等不及了,带上工具,一头扎进田地里,卖力地刨土挖红薯。哇,这“个肯定是个‘巨无霸’。”龚兴彤小朋友刨了很久的土,红薯还只露出一个头,这让她兴奋不已,猜测自己遇上了“大个头”。身边其他小朋友也不甘落后,纷纷比拼挖红薯速度和数量。一场别开生面的挖红薯比赛就此展开。
这边红薯挖得起劲,那头剥板栗比赛也开始了。别看小朋友们个个都吃过板栗,可没几个人见过长在树上的板栗。当一筐长满硬刺的“毛团”出现在大家眼前时,每个人都惊呆了:“板栗原来长得像刺猬!”
“这个时节的东山,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剥板栗。”朱柏民说,板栗是东山著名的特产之一,由于东山板栗香糯,肉色呈淡黄色,所以又被称为“东山蛋黄板栗”。
可是,这样的“刺猬”要怎么剥开?朱柏民有诀窍:成熟“的板栗外壳会裂开,沿着开裂的缝用脚轻轻踩向两边,就能取出板栗了。”果然,照着他传授的诀窍,小朋友们都成了剥板栗的“能手”。
挖红薯、剥板栗让孩子们觉得新奇又好玩,同时也体会了劳动的辛苦。农民伯伯要一“个一个去掉板栗外面的刺壳,才能拿去卖,而红薯也得费很大劲才能挖到。”11岁的黄音岳小朋友说,他只剥了几十个板栗就不小心扎到了手,农民伯伯的辛苦可想而知。平时孩“子没机会走到田间地头,这次寓教于乐,既丰富了农耕知识,也体验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黄音岳的妈妈说。
做重阳糕送爷爷奶奶
徒步碧螺峰登高远眺
今年的寒露节气与重阳节相邻,因而诸多重阳节习俗也成了本期节气课堂的体验环节。昨天,孩子们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来到碧螺峰徒步,来一次登高远眺。
东山出产苏州名茶——碧螺春,碧螺峰据说是碧螺春最早的产地。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沿着蜿蜒的山道拾级而上,一边欣赏秋日的美景,一边感受重阳登高的乐趣。
苏州人在重阳节还要吃重阳糕。高”和“糕”谐音,吃重阳“糕有着“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昨天,孩子们来到杨湾村“糕团达人”王燕芳家中拜师学艺,亲手做一块重阳糕。“白、紫、黄三种颜色的米粉要层层叠加,然后放上红枣、红绿丝等馅料,再加上猪油,放进锅里蒸十分钟就好了。”王燕芳说。
舀米粉、铺馅料……在“糕团达人”的指点下,孩子们齐齐动手。不一会儿,重阳糕就新鲜出炉,浓郁的红枣香气让大家立刻围了上来。“糕熟了,趁它还热着,要在底部铺上粽叶,这样才不会粘在盘子里。”一句话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做“糕也有那么多秘诀。”
新出炉的重阳糕热气腾腾,散发着香甜味,孩子们却舍不得吃。我要带回家给爷爷奶“奶吃,这是我亲手做的重阳节礼物。”冯睿小朋友认真地说。
赏菊花、听家风故事
做一回风雅之士
寒露节气又称菊月,属于菊的月份。登高山、赏菊花,成了这个时节的雅事。
在杨湾村和陆巷村里,很多人家门口都会种植菊花,因此每走上几步就能遇见菊花盛开的美景。“妈妈你看,前面一大片黄色的花,那是菊花吗?”走在杨湾村的明清老街上,龚兴彤小朋友第一个发现菊花的踪迹,拉着妈妈飞奔过去看。当地村民朱迎春告诉孩子们,在杨湾村近千米长的老街上,菊花点缀其中。“村民们种植菊花,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更是喜欢它有清热去火的功效。”朱迎春顺便给孩子们补了一点新知识:“深秋时节出门,带一壶菊花泡成的热茶,既养生又省了茶叶钱,岂不一举两得?”
在古村落里,除了赏菊,还能欣赏到很多古建古宅。陆巷村里,坐落着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惠和堂”。徜徉在惠和堂中,孩子们认识了用于采光通风的蟹眼天井、刻有精美砖雕的照墙,也听到了王鏊博学多才、关心民生的故事。而王家“好学重礼,勤俭忠厚”的家风家训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样的好家风,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作为的子孙,值得我们学习。”唐桢荣小朋友的爸爸感慨道,在古宅里听家风故事,别有一番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