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话诈骗屡禁不止,
而且骗子花样百出,
让人防不胜防,
其目的就为了骗取他人钱财。
近期,肇庆又出现了诈骗新套路,
接到某贷款APP客服电话请注意!
国庆黄金周期间,
冒充贷款客服注销贷款账号类型的电信诈骗警情
在我市出现井喷式爆发,
短短7天时间,
我市至少有 100多名 群众接到过类似的诈骗电话,
说辞都十分一致。
套路:你有贷款额度没清空
受 害者以30岁以下学生和毕业生为主,骗子冒充贷款公司客服,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受害人的贷款信息及身份信息,并利用学生或者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对金融知识不了解的特点,通过“会 影响征信” 等说辞迷惑受害者,然后以注销账号需要清空贷款额度、 做流水的方式实施诈骗,使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背上债务。
有人被骗3万多元
10月4日,肇庆市端州区一名毕业生李某接到自称是金融软件“分期乐”客服的电话,对方能准确说出李某毕业院校、专业和身份证信息,并称其大学期间曾注册“分期乐”账号,现“分期乐”已经下架,额度没有清零,导致事主学生时期的账号无法注销,会影响事主的个人征信问题。
随后,客服以要注销账号,需把贷款额度清空为由,让李某在该软件贷款再全部转到对方提供的银行卡上。 之后对方又以无法注销为由不断骗李某在“小米贷款”、“支付宝借呗”、“美团借钱”等其他平台贷款,并转账到对方的银行卡上。 受害人李某共计损失三万多元。
肇庆反诈中心提醒:
任何来自贷款公司的电话需要警惕,
注销贷款账号都是骗局,
网上贷款先交钱也是骗局!
任何称事后会返还资金,
注销贷款账号无需还款都是骗子的说辞,
不可信!不可信!不可信!
个人征信情况可在各地的中国人民银行(注意不是中国银行)自助免费打印!遇到类似问题应当及时向警方或者官方客服咨询核实,避免财产受到损失。
小编总结了一下,
电信诈骗的“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起来看看如何防范:
1、冒充公检法进行诈骗
案例:
4月,夏某接到陌生电话称其信用卡在上海欠款。 夏某否认后,接到一个自称公安的电话,称其卷入一起经济案件,并通过网络给她发了一份“逮捕令”。 宋某于是按对方要求操作,先后被转走50余万元。
防范提示:
冒充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执法单位发信息或打电话说是单位领导涉诉或从事不法活动被起诉,遇此类信息一不要信,二不要传并及时上报。
2、谎称网购平台诈骗
案例:
王某花29元在网购平台买了一个手机支架。 6月4日,他接到自称 “XX客服”的电话,电话称因工作人员失误,将王某加入到“钻石会员”,如不取消,每月会自动扣款。 王某配合“客服”操作,被骗走12万余元。
防范提示:
在网购的过程中,卖家与买家的交易行为仅在平台上进行,若对方有超越平台边界的行为,那么买家则有权要求其自证“清白”。
3、投资返利诈骗
案例:
今年3月,李女士经朋友介绍,了解到一个“境外投资项目”。 她通过朋友添加“项目客服”为好友,并提供隐私信息,将11000元转入“客服”指定的账户。 前两天每天都会准时收到一笔返利,第三天却被对方拉黑。
防范提示:
投资本身便具备着极大的风险性,对于那些号称 “低投入、高收益、无风险”的投资理财项目,一般情况下都需要提高警惕,切勿盲目追求高息回报。
4、假链接诈骗
案例:
市民曾某收到一条号码显示为“10086”发来的话费充值短信,他点击链接充值200元并填写身份信息。 随后,他收到短信验证码并输入,但显示充值失败。 很快,他收到银行扣款通知,银行卡被扣款3899元。
防范提示:
有类似信息内容的链接不要点开,以免中木马病毒,损失钱财。 遇到不正常信息和链接既不偏听偏信,也不要转发、打开,以免上当。
案例:
防范提示:
不要见“码”就扫,不要扫来源不明的二维码,扫二维码前应核实其来源,在手机上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保护好个人隐私。
总之,不管骗子们打了多少电话,
给您灌了多少迷魂汤,
一旦要求您转账、网购、换汇、冻结资金、交纳赎金,
要让您动口袋或银行里的钱的时候,
您一定要清醒,跳出他们的圈套,
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来源:肇庆市反诈骗中心、平安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