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瓮高速毛云段。(资料图片)
作为离贵阳市中心城区最远的区县,交通一度是制约开阳县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县内拥有丰富的磷资源、全国少有的富硒资源及独特的旅游资源,但交通薄弱使得这些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冲破樊篱天地宽。新中国成立以来,开阳县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县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交通建设热潮,在打通“大动脉”的同时,加快疏通“毛细血管”。开阳县东西南北出境通道打通后,逐步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客车,高速、高铁、港口一应俱全,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A 夯实交通基础基石
10月初,楠木渡镇新凤村的猕猴桃基地喜获丰收。基地里猕猴桃树连片成行,沉甸甸的猕猴桃挂满枝头,每天早上,基地负责人吴万国都要早起忙着指挥采摘、装运。
“家乡交通条件的改善,给我返乡创业带来了机会。”吴万国指着连接基地的产业大道说,眼前这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以前只是一条连三轮车也无法通行的窄小土路,现在通过政策帮扶,田间小路摇身一变成了产业路,这为产业项目发展打下基础。
2014年,吴万国选择返乡创业,成立开阳创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种上700余亩的特色猕猴桃,交通条件的全面改善让产业发展顺风顺水。“贵遵复线打通外部交通‘动脉’,农村公路和组组通疏通内部交通‘毛细血管’,这让农货实现‘早上还在地里,中午在路上,晚上就能进城里人嘴里’,产业发展因交通改善进入发展黄金期。”吴万国说。
开阳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刘俊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开阳全县通车公路里程仅有72公里,铁路运输更是空白。为打通与外界发展联系的交通“大动脉”,从1950年开始,开阳对省道进行全面整修,到1963年,改造和修建的省道达178公里,至此,开阳县东西南北出境通道打通。
改革开放后,全县再次掀起公路建设热潮:1993年实现村村通公路;200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00多公里,实现乡乡通柏油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行业蓬勃发展,到2014年实现了村村通客车。
通过系列举措,开阳逐步破除了制约发展交通瓶颈。2015年5月,贵开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标志着开阳正式进入高铁时代;2015年12月,贵阳至瓮安高速公路开通,结束了开阳不通高速的历史;2018年1月,贵遵复线正式通车,开阳融入贵阳“半小时经济圈”。
与此同时,2011年启动建设的开阳港,目前已建成500吨级货运泊位1个及2个客运泊位,年货物吞吐量45万吨,年客运吞吐量50万人次。
“70年来,开阳从两条低等级公路起步,到如今公路里程达4100公里,高速、高铁、港口一应俱全,交通格局基本成型。”刘俊说,下一步,开阳县将按照进出高速直通、县内快捷畅通、航运江湖贯通、水陆空体系配套联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积极构建交通运输网络,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B 全域旅游借势“井喷”
随着开阳交通条件的全面改善,开阳旅游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庆长假期间,南江乡龙广村长官司村民组刘兴田家的农家乐生意好得不得了。“路好了,来玩的客人也多了。客人最多的时候,一天有7000多元收入。”刘兴田边忙活边介绍道。
景区景点同样游人如织。水头湾乐园营销总监张旗说:“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得团队游越来越多,游客体验也越来越好。”
回顾开阳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1994年起步后,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2002年被全国地理经济年会专家誉为“中国绿色喀斯特生态世界公园”。
这样迅猛的发展势头与开阳县的自然禀赋密不可分。
开阳旅游资源富集、类型丰富,县内“山、水、河、湖、石、洞、峡、泉、瀑布、田园、村落”等各自成景,喀斯特地貌发育齐全,植被丰茂,集神、奇、秀、险、幽为一体。2016年7月开展的资源大普查结果显示,开阳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乡村旅游景观、遗址遗迹等共400多处。县内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绿色的生态文化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潜质。
特别是在2006年前后,开阳县开始在青龙河一带打造名为十里画廊的开放式乡村旅游示范区,整合农业、交通、水利、林业、文化、旅游等部门资源,提升道路、治理河道、种植特色果蔬,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开启乡村旅游的新篇章。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功能不断完备,当地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十里画廊赢得市场的认可,走出了一条助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发展之路,当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发展至今,开阳县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南江大峡谷和白马峪温泉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山茶海、水头寨、水东乡舍、猴耳天坑等旅游精品景点声名鹊起,旅游全域化发展再次提速;三次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和两次贵阳市旅发大会在开阳的成功举办,让水东硒州、诗画开阳声名远播。
据统计,近年来,全县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0.0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9.37亿元。开阳县先后荣获“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等殊荣,进入了由传统景点型旅游目的地向综合型休闲体验旅游度假胜地转变的新时代。
C 县域经济全面“开花”
砥砺奋进70年,对于开阳而言,这是一部从“一穷二白、家徒四壁”走向“万紫千红、富饶幸福”的历史纪录片。
一组组发展数据是这部纪录片里不可或缺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开阳县在20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经济总量年均增速8.9%的奇迹;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9.87亿元,是1949年的170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266元,是1949年的700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94亿元,是1950年的2057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15032元,是1978年的189倍。
开阳县县长李仕勇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产值占全县总产值的97.3%,农民几乎全是靠天吃饭。随后的数十年里,开阳县抓基础、兴水利、谋布局、推产业,做大做强农业,先后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等称号。同时,累计完成8.3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6%,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胜利在望。
工业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开阳县工业产值不足3万元,在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近乎于零。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开阳县大力发展磷及磷化工,打造了全国首个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构筑了以磷煤精细化工、铝及铝加工、新型建材、新材料、富硒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70年来,开阳县城面积也从0.29平方公里、人口从不足5000人,到2018年,县城面积达15.28平方公里,人口达13.5万人,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59.6%。
李仕勇说,展望未来,40余万开阳群众豪情万丈、拼劲十足,将继续发扬“开明、开放、开拓”的精神,全力构筑黔中经济区产业新高地。
开阳县将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以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全省富硒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到2022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50亿元。
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打造贵阳市中高端制造业核心配套区。大力发展精细磷化工、铝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到202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将达500亿元以上,进一步迈向千亿级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生态康养产业,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县城商圈构建,力争用3年时间初步打造30亿元级县城商圈,打造4个亿元级特色商贸小镇,聚集消费人气。
70年交通巨变,铺就了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新的征程,开阳县将阔步前行在这条康庄大道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李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