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今天给大家讲一家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横跨33年,一家两代人传承着一种无私的信念。
79岁老人离世 眼角膜成功移植
近日(9月27日),两台眼角膜移植手术在江苏苏州的一家医院相继完成,手术的眼角膜来自同一个人,他就是79岁的杨培汉。
就在手术前几天,江苏南京明基医院的一间病房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杨培汉老人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将自己的遗体和器官无偿捐献给苏州大学医学部。
杨培汉老人的女儿杨洁遵循父亲遗嘱签署了捐献协议,随后,医生进行了眼角膜摘除手术,为接下来的眼角膜移植做准备。
杨培汉的儿子 杨涛:我跟我妈我姐都商量过这个事情,觉得这是件很好的事情。
杨培汉老人1940年出生,在苏州长大,退休前一直在徐州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女儿杨洁回忆,父亲生前一直都有将遗体捐献的想法。
传承精神 用行动带动身边人
其实,就在33年前,杨培汉的父亲杨汝杰也同样做出捐献遗体和器官的义举,这在当时还不多见。
受到杨汝杰教授的影响,2016年,老人的侄女李佩霞老人也无偿捐献了自己的遗体。这样的义举在传递,在苏州,更多的人也选择了身故之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和器官。
李佩霞生前照片(左一)
在苏州大学医学部的一间实验室,进门的位置矗立着一具骨骼标本。它是医学生的无言导师。
这幅骨架标本就是杨培汉老人的父亲——杨汝杰。杨汝杰生前是苏州大学医学部的前身苏州医学院的病原微生物系教授。1986年过世后,杨汝杰的遗体无偿捐献给了苏州医学院,成为当时苏州市第一位成功捐献遗体的人。学院遵照杨教授的遗愿,对遗体进行了病理解剖,并用他的骨骼制成标本用于教学。
苏州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教研室主任 刘朝晖:杨教授在教学岗位上坚持了30年,又在身故之后(捐献了遗体)。我们在看到这个骨架标本的时候,会跟学生去介绍,他是对我们医学教育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帮助。到目前来说,33年的教育,对于学生医德观念的培养,都是一个感恩教育。我们从他的精神里面,应该要学到更多的东西——为我们的医学事业,去奉献更多的力量。
受到杨汝杰教授的影响,2016年,杨汝杰教授的侄女李佩霞老人也无偿捐献了自己的遗体。在苏州,更多的人也选择志愿在身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和器官。
苏州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教研室教师 马彬:杨教授,1986年,作为我们医学院的原苏州医学院的教授,他第一个捐献。在我们学校的整个老师中间,起到非常大的一个带动作用,也带动家庭。在他的带动之下,我们医学院的解剖教授——张钦教授、法学院的书记凌爱珠女士、医院的李华南党委书记,也捐献。
杨培汉的女儿 杨洁:(从小)跟我爷爷也一起生活的,所以我爷爷做了这么一件事情,我们就是很钦佩的。因为现在我爸爸作为异地捐献,可以实现,我肯定也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苏州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教研室教师 马彬:我们感觉是非常非常敬佩,也非常非常感动而且他这种精神,我们将继续传承下去。
大爱之家 延续生命之光
我们见证过很多种爱的延续,今天的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家庭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大爱”延续。而这样的“大爱”辐射的却远远不止一个家庭,杨教授的爱还在医学院中撒播,这种爱不仅仅是“救死扶伤”“医者仁心”,还有对生命至高无上的诠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已经是古人眼中最无私的奉献了。捐献遗体和器官显然到达了一种更高的境界,生命停止,但贡献不止。一个人这么做,可能是出于对医学的挚爱,一家两代人这么做,就是对生命的大悟,大悟成就大爱。和他们所捐出的物质相比,这份精神更是无价之宝。
央视记者 徐大为 毛成坤 徐靖炜 张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