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 > 国内 >

乡土桐城 | 70年灯火不熄的灯会

70年灯火不熄的灯会文|查灿华 李毛杰 来源|安庆日报“文都桐城一古镇,人杰地灵为双港,双港有个青城村,王圩龙灯美名扬。

70年灯火不熄的灯会

文|查灿华 李毛杰 来源|安庆日报

“文都桐城一古镇,人杰地灵为双港,双港有个青城村,王圩龙灯美名扬。闰年出灯送吉祥,祈顺祈福祈平安,锣鼓喧天人气旺……”

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桐城王圩灯会,在数百年的光阴流转中,不仅没有走向衰落,还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生机。金秋9月,记者走进桐城市双港镇青城村,探寻数百年来王圩灯会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传承秘诀。

“这村里诸多到组的水泥路,还有柏年河上的老龙桥,都是我们灯会出资建设的。”王圩灯会现任会长王超,没有从灯会的历史入题,而是直接道出了灯会在新时代焕发出的乡风文明的新气象。王超担任会长后,十分热衷于美好乡村建设,近年来,他把舞灯募捐来的收入全部投入到修桥补路、捐资助学、济困救灾、兴修水利等公益事业上,为日新月异的乡风村貌锦上添花。

今年46岁的王超,从小就对王氏曾祖父留下的“龙架”怀有崇敬之心,六岁时就对舞灯技艺入迷,后来成为灯会的骨干力量,现为安徽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圩灯会)代表性传承人。

“元末明初,原居江西瓦西坝的王氏先祖迁居桐城双港镇王圩,带来了祖传的龙架和龙灯艺术,代代相传,并发展成为王圩灯会。”王超介绍,王圩龙灯是绳索灯,只有逢闰年才出,前后共有13节,一个月代表一节,整个仪式很隆重,包括迎灯、扎灯、请灯、化灯等。出灯时,龙身不动,头尾对舞,这在全国都极为罕见,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凝聚力。

“传了几百年的王圩灯会撑到今天不容易!”灯会会馆的建造者,舞龙尾的王佳友老人感慨地说,“老祖宗的技艺不能丢,再苦再累也坚持闰年出灯的传统,你看……”指着墙上的传承谱系,老人继续说,“远的不提,从1949年到现在70年了,除了文革破四旧不敢舞,1983年发大水不能舞,王圩灯会一直没间断。”

70年中,王圩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悄然改变。灯会的人员已由王氏独姓独舞发展为九个村民组、十余姓、二百三十户人家近千人参与;仪式展演也由单一的敬神兼顾到娱人,单纯的龙灯表演与时俱进地增加了花篮灯、连厢队、黄梅戏等群众娱乐活动;舞灯的地点也不再局限于青城村,而是延伸到了周边双港、新安、桐城市区、怀宁等地。

“最为显著的还是灯会收入的变化。”王超说,出灯的经济收入,上世纪80年代仅近千元,到90年代末已增加至7~9万元。2010王圩灯会成功申请省级非遗,再加上灯会收入全部投入到建桥修路、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请灯的人更多,灯会收入突飞猛进地增长到了30-50万元。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作为王圩灯会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觉得自己肩头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坚持传授舞灯技艺,培养新人之余,他还有个梦想:再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努力,让王圩灯会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用传统文化滋养乡风文明,让农民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4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