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呼伦贝尔9月29日电 题:鄂伦春猎民村:从原始村落到最美乡村
作者 张玮 夏琳
“打猎的时候靠运气、种地的时候靠天气,咋都不如现在,村里发展集体经济,火热地搞起特色民俗旅游,村民也靠旅游增加了收入。”29日,鄂伦春多布库尔猎民村的村民杜霞如是告诉记者。
9月底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已是一片金黄,其境内的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在10余年间,从原始村落华丽转变成旅游小镇,收获着满满的“幸福感”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最美的礼物”。
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也是中国三少民族之一鄂伦春族的聚居地,素有“北国碧玉”“绿色净土”“鲜卑民族发祥地”的美誉。
图为景区餐厅。多布库尔猎人部落旅游景区供图
“多布库尔意为‘很宽的河面’,这里是鄂伦春民族领袖人物贵德布和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葛畏列的故乡。”多布库尔村委书记孟雅静告诉记者,“我在这里工作21年,亲眼见证了这个原始村落的蜕变。”
“多布库尔猎民村的建立要从1951年,游猎于多布库尔河流域的鄂伦春人在朝阳初步实现定居开始,当时定名为朝阳猎民队,后来在1984年更名为朝阳猎民村。2005年11月,朝阳猎民村整体搬迁至大杨树镇并更名为多布库尔猎民村。”孟雅静在村口见到记者时便开始讲述猎民村的发展史。
记者了解到,2009年,当地政府把村里的通村公路建了起来,供热、供水、排污等工程也都一一落地,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截止到目前,中心广场、路灯、绿植、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也都配备齐全,真正让猎区村民们实现社区化管理。
生活变化、产业致富,这一点一滴的改变都影响着猎民村的发展,2016年,该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也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家获得此荣誉的乡村;2017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这里居住的鄂伦春族,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直接由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孟雅静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
多布库尔猎民村是全国560个旅游重点扶贫村之一。依托着鄂伦春民俗特色资源,这里先后建成农业生态园、特色养殖区和民俗特色旅游景区“三大特色产业基地”。
多布库尔猎人部落旅游景区负责人李林涛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的旅游发展基本形成产业链条。景区餐厅的食材大多是村民们自己采摘或者种养殖的农副产品,而且还有很多村民在景区内工作,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
据了解,该景区规划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190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景区的建成,在大力拉动多布库尔猎民村的经济产业的基础上,更注重对鄂伦春族文化的研究、传承、发展与展示。
“在禁猎以后狩猎文化逐渐趋于消失,但当年鄂伦春族人用于狩猎的工具我们还有所保留,现在我们将狩猎时吸引鹿的工具鹿哨,演变成乐器,编入到鄂伦春原生态的曲调之中,演奏出赋有鄂伦春文化特色的乐曲。还把珍藏的用于驱寒保暖的狍皮、鹿皮制作的冬季服装,做成了服装展示区,供游客欣赏和拍照。”李林涛如是说。
鄂伦春族人是长期生活在白桦林中的,他们会用桦树皮制作成桶、盆、碗、盒等,上面用压印、拼贴、烙烫和绘画等多种手法装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记者在景区看到,现在桦树皮制品也已成为精美的旅游纪念品,纯手工的制作工艺,最原始的制作方式,显示出鄂伦春妇女的精湛手艺和艺术天赋。
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民族人文风情的多布库尔猎民村,现在是展示鄂伦春民族独特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不可或缺的窗口。为了保护鄂伦春文化传统与习俗,当地还完整地保留着鄂伦春猎民生产生活方式、原生态文化。
多布库尔猎民村是以鄂伦春民族为主的聚居村,现有鄂伦春族155人,占全村人口78%,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语言、民族习俗、民族手工艺品传承人较多。
李林涛说:“在传承跟挖掘鄂伦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有民族顾问团队,也有制作鄂伦春族服饰的老艺人,甚至因为需要发掘最具特色的鄂伦春民族风俗,驱车几十公里,拜访鄂伦春族老人。接下来我们还想把所有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学子们邀请到咱们多布库尔,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鄂伦春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