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鲍老湖灭螺工地作者:杨爱东
1970年之前,5000多亩的鲍老湖白浪滔天,给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虰螺较多。许多青年在验兵时被淘汰了,原因就是得了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又称大肚病,在我国至少有2100多年的历史,得病的人常因腹腔积水较多而死亡。
1969年秋,泰县县委派马瀛亭到淤溪、马庄负责灭螺工作。他来到淤溪后,当即与淤溪乡党委副书记周广玉、张长山和马庄乡党委副书记王锦荣等人一起开了个碰头会,研究灭螺措施。周广玉和王锦荣认为,只有把鲍老湖的水抽干,才能彻底消灭虰螺。
张长山认为:鲍老湖面积这么大,周长20余里,要抽干鲍老湖的水,就得取土围堤,借机船抽水,困难多得难以想象;如果不能在汛期之前完成所有任务,那就是劳命伤财。周广玉则坚持说,沿湖各村垎岸较多,每人只有三四分地的田,且河沟纵横,岸高坡陡,给农民种植带来诸多不便。
如取垎岸之土,挑圩打坝,不仅能抽干鲍老湖的水,彻底消灭虰螺,而且能降低垎岸高度,填平垎岸之间的河沟,增加个人的田亩,对解决粮食紧缺问题很有帮助。最后,在周广玉用党籍担保的情况下,张长山少数服从多数,勉强同意了这个灭螺计划。
会议结束后,马瀛亭回到县里,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立即向扬州地委请示。得到扬州地委批准后,周广玉和王锦荣便带着县委开的介绍信,前往上海市南汇区学习灭螺经验。其间,扬州地委还从泰州抗排站抽调85条以柴油为动力的12吋的水泵船,协助鲍老湖抽水。
1969年冬,水泵船在鲍老湖四周停靠后,鲍老湖沿线的淤溪乡和马庄乡的十六个村(靳东、靳西、靳南、周庄、杨东、杨西、尤庄、朱庄和马庄、三垛、华庄、甸上、夏庄、孙庄、潘南、潘北)以生产队为单位,在需要打圩堤的河面上插芦竹作标杆。分好断面后,这些村的男女劳力全力以赴,打响了一场灭螺歼灭战。其时,灭螺指挥部设在靳谭北边淤溪与马庄的交界处。
那时没有挖掘机,人们只能穿着黄球鞋、矮帮套鞋或草鞋来到工地,用大锹挖泥,双肩挑泥。几天下来,很多人的手上、脚上都起了血泡,还被划出很多口子,他们从衣裳上撕块布,简单地把手、脚包一下继续干活。有些男劳力的肩头肿得像馒头,但是为了早日完成上面分派的每个劳力一百多方土的任务,也为了多挣一些工分,他们忍着疼痛继续挑泥。
遇到烂泥塘,他们就用木板或树段担在泥塘上,再在木板或树段上扎一层稻草(以防因为泥浆过多致人滑倒)。离断面远一点的人都是在集体带来的船上搭个棚子吃宿,家住得近一点的人早出晚归,中午就在工地上喝两碗薄粥,每到晚上他们连跑路的劲都没有,脚下像有一群小鸡挡着,蹒跚着回家。
半个多月过去了,村民挑的圩堤还不到规划的三分之一,马瀛亭的眉头紧锁起来,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工程进度?
经过调查发现,一个劳力一天的口粮只有几两米,一个家庭一个月只有斤把菜油,每个家庭都会有小孩老人,他们都要照顾老老小小,这样一个劳力能吃到肚子里的口粮更少,只能以胡萝卜、山芋干或番瓜当主食。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了体力匮乏,马瀛亭了解情况后别无它法,只能暗暗叹息。
周广玉虽然知道这些情况,但他既不好向上级组织提出要求,又不好给群众限定完成土方的日期,只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与群众一起挖土挑泥。哪个生产队的进度落后了,他就到哪个生产队去挑。一次,马瀛亭几天都未见到周广玉的人影,以为他躲到哪里偷懒去了,便派时任靳东村民兵营长万华山去寻找,当万华山把赤着双脚、卷着裤腿的周广玉找到面前时,马瀛亭握着周广玉的手,满怀歉意地说:“像你这样的干部到哪儿去找啊!”
在这样的情况下,村民们硬是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了近两个多月的时间把四周的圩堤挑好了。
半个多月后,圩堤上的泥土变得结实了,85条抽水机船全部开动。四月初,鲍老湖像筋疲力尽的巨兽躺在抽干的河床上。
需要说明的是,马瀛亭在打坝前曾把周广玉和王锦荣召集到一起商议灭螺后的鲍老湖田亩分配问题。经过多次协商,几位领导互谅互让,他们认为,马庄乡八个村的人口少,田亩多,淤溪八个垎田村的人口多,田亩少,鲍老湖的田亩按四六分成——马庄乡四成,淤溪乡六成。鲍老湖的水抽干后,淤溪乡的工程员陈玉和马庄乡的工程员王凤志经过丈量,最终确定了两乡东西走向的分界线,于是从内湖取土挑挖分界的圩堤的工程快速展开了。
淤溪这边,靳谭到周庄的圩堤虽然打好了,但尤庄北边的“湖下口”到靳谭还有一里多的水路。为了方便周边的村民出行,也为了保护靳谭至周庄先前打的圩堤,马瀛亭和周广玉商定,从鲍老湖取土,在靳谭到“湖下口”之间再挑一个圩堤。
挑这个圩堤可把朱庄、杨东、杨西、尤庄、靳东、靳西、靳南、周庄8个村的村民害苦了。有的地方是“鱼冻土”,这种土挖到锹上会像鱼冻一样滑下来;人踩在上面就不知不觉地陷下去,要是没有人拉,甚至能把整个人埋没。有些土像冻块一样,一锹笃下去,土块纹丝不动,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笃上几锹才能挖到一锹土……当时的人们硬是凭着“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挑好了一个又一个圩堤!
为了防止鲍老湖雨后积涝,也为了方便田间灌排,马瀛亭和周广玉、王锦荣等人商定,在马庄、淤溪的田面开挖三横两竖的生产沟,并在南北走向的生产沟尽头各建一座32吋的大型电力泵站。
四月中旬,鲍老湖的灭螺工作全面展开。周广玉和王锦荣运用从上海学来的技术,以巴豆兑水把整个鲍老湖浇泼了一遍。浇泼的第二天,鲍老湖地下50公分之内的虰螺、鱼类全部死亡。五月初,各生产队在分好田亩的基础上种植水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之前周广玉已得了肺结核,但他因为一心消灭钉螺和抢栽水稻,耽误了最佳医疗时间,积劳成疾,后来虽经多处治疗,终未治愈。
1972年梅雨季节,因外河水位持续上涨,淤溪乡杨东村与马庄乡孙庄村交界处的圩堤崩溃,其时农民栽种的水稻已有膝头这么高。好在周广玉及时组织人员打坝抽水,秋熟庄稼没有受到影响。因为鲍老湖是盐碱土,1974年栽种的水稻产量较低,后来经泰县农业局推介,改种油菜、棉花、大豆、花生等旱粮。种植结构的优化,终于使鲍老湖成了粮油棉生产基地。
50年过去了,现在的鲍老湖已经成为苏中最大的森林公园,它被人们誉为“天然氧吧”。当地的人们至今还常常追忆当年的鲍老湖,追忆为消灭虰螺和开挖鲍老湖而付出辛劳的祖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