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d Seiko的Spring Drive是在机械表跟石英表之外的第三类机芯,是表坛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虽然它的结构原理听起来简单,但真要做起来,花了GS相当长的时间去研发而成。
除了结构技术之外,Spring Drive对专业表评Kyo来说,有更深一层的特殊意义,来听听它对Spring Drive的真诚告白!
笔者是在2006年入行当记者开始跑钟表线的,而差不多从2004-08年刚好是SEIKO倾全社之力在主打Spring Drive(以下简称SD)的时候,因此我的菜鸟时期几乎都在跟SD搏斗,对我而言这是我对SEIKO高级表最早的记忆。
茂木正俊隶属于SEIKO Epson表厂最高阶的菁英制表工坊Micro Artist,负责的内容是机芯设计,包括SEIKO史上第一款复杂功能贵朵小自鸣到最新的GS八日链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而这些顶级表款采用的机芯机制都是Spring Drive。图中他正在解说八日链机芯的三发条盒构造。
说「搏斗」是因为SD是一门很复杂的技术,最粗浅的解释是它是一种半机械、半石英的机芯机制,讲得专业一点的话它是将机械轮系最末端、却也最重要的游丝、摆轮、马仔这些调速擒纵机构换成了石英,但它究竟是在机械机芯中加入石英部件还是在石英机芯中加入机械轮系呢?
从结构来看似乎是前者,但如果从历史来看的话又好像是后者,因为最早发明它的人一开始是想做出一种「不需要电池的石英机芯」......,诸如此类反反覆覆的辩证对一个刚刚背完一番车到五番车分别负责什么功能的新人记者来说真的是莫大的折磨,但也多亏了这番震撼教育当初我的基础打得还算满扎实的,而SD也因为这份革命情感在我心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2016年推出的八日链是GS的第一款高阶复杂功能,也是Micro Artist首度为GS打造机芯。机芯以单一一枚夹板盖住所有轮系,如此一来机芯的强度更高,但组装也更为困难。机芯上方分件的线条乃是在模拟富士山,像这种美学趣味正是Micro Artist所擅长的。
回想起来2004年之后的那五年SEIKO真的是将全副资源都投注在SD了;事实上SD在1999年就已经产品化了,不过当时做出来的7R机芯是手上链的,泛用性较低,要等到2004年自动上链的9R系列问世以后才正式开启了SD的普及化。
当时可以说是SEIKO挑战精神最旺盛的一段时期,2004年在GS上使用了9R机芯,2006年推出了SEIKO史上第一款高阶复杂功能款「贵朵小自鸣」,2007年为9R加上了计时码表模组,2008年甚至将表款送上了太空,SD成了品牌种种研发最大的实验场,而每年我们也都在期待这次SEIKO又要用SD变出什么新花样了。
贵朵的三问表和搭载了独特的扭力回收系统的「睿智II」同样是由Micro Artist制作的,基础机芯也都是Spring Drive。SD在发展复杂功能方面有其优势,比如说由它做成的报时表就不会有机械机芯擒纵器的滴答声,凡此都是复杂功能采用SD的必然性。
不过SD真的是不容易行销的一种产品,高级表市场的机械本位主义根深蒂固,任何沾上石英的表款一开始就会被消费者质疑,而且这么复杂的技术从表线记者到店上的sales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商品当然不知道该怎么卖,这让像我这种对SD有特殊情感的人常常为它觉得不值。不过现在或许是推广SD的一个好时机。
随着新玩家的加入、市场本身的变化,高级石英表最近开始受到了更公平的对待,牵涉到石英技术的SD也逐渐摆脱了偏见,让消费者有机会正视它作为一枚机芯有什么优点,作为一支手表有哪些迷人之处。
GS顶级八日链腕表,铂金表壳款式SBGD201定价450000元,玫瑰金表壳款式SBGD202定价320000元。
过去我为了制作SD的专题采访过很多同业、玩家、还有表店老板,他们虽然都认同SD的价值,但言谈中多少都会透露出一种在帮「为什么要买SD」找理由的意味;对我来说这件事正好相反,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不买SD?」
它的精度远胜一般机械表,它的轮系和零件处理跟同价位的自制机芯相比毫不逊色,它连续滑动式的秒针走法在石英表或是机械表里都找不到,甚至光是考量到它在钟表史上的发明地位都会让人想要收一支做见证,一款表具备了这些条件有什么理由好不买的呢?因为它有用到石英吗?嗯,我相信玩到GS的玩家应该已经超越这种迷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