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健康 > 养生 >

原创 徐州入伏吃伏羊的习俗

徐州民谣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馍馍羊肉汤。”夏收农忙初过,乡村以吃新麦馍馍,喝美味羊肉汤的形式,来欢庆夏季丰收,祈求

徐州民谣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馍馍羊肉汤。”

夏收农忙初过,乡村以吃新麦馍馍,喝美味羊肉汤的形式,来欢庆夏季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这喜庆日子,没有忘记出门的闺女,特地把闺女带外孙接回家,共享娘家亲情。这就是徐州旧时吃伏羊风俗的生动写照。

徐州民谚说:“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大夫开药方。”徐州民间故事:古时,某父子俩得了怪病,久医无效,悲观失望。忽有一老人告之曰,入伏后每天吃伏羊,七天一只,喝汤食肉,七七四十九天后,必见奇效。某父子俩听而试之,吃了1只羊后,咳嗽消失;吃了3只羊后,没有气喘。又连续吃了7只羊,脸色红润,行走如飞。众人纷纷效仿,一时间,这一带再也没有了生此病的人了。伏天里吃羊便成了一种习俗。

伏羊与彭祖

徐州吃伏羊的悠久历史可以远溯到尧舜禹三代之前。

据考,早在尧帝之时,篯铿以“雉”代“羊”烹羹而献帝尧,尧由于常食此羹而“受寿永多”,于是封“铿”于彭,是名彭铿。彭祖之母是生长于大漠的族人,具有食羊的饮食习惯,彭祖因此还创制了“羊方藏鱼”的食用技艺。由此推断,彭城人吃羊的习俗发端于五六千年前的彭祖,几与中华文明史同步。彭祖创造了悠久的伏羊美食文化,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

伏羊与《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的名著《齐民要术》可以做旁证,该书中有《羹攉法》专篇,记述了20余个羹的品种,其中有一半的羹品是用羊肉做羹,有胡羹、酸羹、羊蹄羹等。介绍羊肉羹类的作法,如瓠叶羹作法:“用瓠叶五斤,羊肉三斤,葱二升,盐蚁五合,口调其味。”,“羊胁六斤,又肉四斤,水四升,煮。出胁,切之。葱头一斤,胡荽一两,安石榴汁数合,口调其味”。这与今天羊肉汤的制作何其相似!一些讲究的厨师在做羊肉羹时,割肉、泡洗、配料、佐料、老汤等各有秘方,其间究有多少传承之处,秘不示人。

入伏后,对于广大吃货来说,有个节日就在眼前——“伏羊节”,源自民间习俗:每年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内,人们吃羊肉、喝羊肉汤,称之为“吃伏羊”。

为什么人们对羊肉情有独钟?因为在古代,牛羊肉属于“贵族化”的肉食,人们认为其滋补营养远高于猪肉,而牛是农耕时代的“主力军”,不能私自屠宰,因此羊肉就成为备受推崇的主要肉食。

一般南方人喜欢在冬天吃羊肉、喝羊肉汤,为了“发汗”,但为什么有些地方,譬如上海奉贤等会反其道而行之,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热气腾腾的羊肉呢?可能经过春冬两季的羊,膘肥肉嫩,羊肉煮汤则味道醇厚而膻味较小,所以有“六月羊肉赛人参”之说(此处六月指农历)。其中的奥妙所在,大概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另外,三伏天吃羊肉的道理,与“冬病夏治”差不多,古人认为,夏季精心滋补、强身健体,有助于冬季抵御寒冷、抵抗疾病。

在今天看来,羊肉的营养价值当然毋庸置疑,而“入伏吃羊”,更多是三伏天到来时的一种仪式感,在四季流转的过程中好好体会每个时节不一样的人生享受。但是,如果羊肉吃得过多,肯定会导致日常膳食不均衡,不利于健康;羊肉还是典型的“红肉”,是肠癌多发的危险因素。民间“伏羊节”更有习俗是一边吃羊肉,一边喝白酒,认为酒精可以扩张血管,从而使营养更好地吸收——这是不科学的说法,任何情况下的饮酒都对身体有害而无利,所以这个习惯还是摈弃为好。

如今饮食丰富,“伏羊节”早已不是饕餮盛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在伏天吃的可不止是羊肉,而是对过往的一种念想——不要忘记在食物匮乏时代人们曾对健康的渴求,更不要忘记在信息闭塞时代人们对亲朋好友欢聚饮宴的重视……所以,入伏吃羊肉,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