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健康 > 养生 >

各科专家给老年人准备了一份“冬至防病说明书”,请查收

古代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精心调养、合理膳食、运动得当,

古代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精心调养、合理膳食、运动得当,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下面,送上一份多位专家精心整理的“冬至防病说明书”,跟着学,帮你储蓄一整年健康。

四种疾病易高发

提前预防很重要

1

心脑血管疾病

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教授指出,一到冬季,患中风、心梗、心绞痛的病人就会增多。寒冷刺激会使人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导致血压不稳,引起急性并发病。

建议: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药,按时监测血压。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如果连续好几天都感觉头晕、乏力、胸部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2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老人、吸烟者、患有慢性病和免疫力低的人冬天易发作慢性支气管炎,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肺气肿或肺心病,寒冷刺激也容易诱发哮喘。

建议:按医嘱吃药,注意保暖,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此外,还可以通过打流感疫苗来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次数。

3

流感

流感容易引发并发症,加重潜在的疾病,老年人及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得了流感后,更容易出现并发症,甚至可能致死。

建议: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去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4

摔伤

下雪天老年人出门容易摔伤、骨折。我国每年约有4000万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每万人中有8位老人因跌倒死亡。

建议:老年人出门须有人陪伴。一旦路面结冰,行走时要像企鹅一样迈着小碎步,让双脚平摊身体的重量。

膝盖至臀部的股骨是老人的致命点。一旦滑倒,可用双手支撑一下。

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应先检查哪个部位摔伤了。如果感觉腰疼,千万不要乱动,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日常起居多做4件事早睡晚起补阳气

《黄帝内经》有“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说法,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是老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姜良铎表示,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也可以补阳气。阳气就好比人体的“卫兵”,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勤搓手防感冒

在寒冷的冬至时节,常搓手对健康大有益处。搓手时间可长可短,贵在每天坚持。常晒背以养阳

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冬至时节气候寒冷,在阳光充足的时候,经常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暖双足防体寒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脚部一旦受寒,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故寒冷的冬至时节应格外重视脚部保暖。

饮食养生有4增

冬至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到了。为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在饮食上应做出以下改变。

▶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食物摄入

如畜禽肉、鱼肉和鸡蛋等。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来。此外,红肉中还含有易被吸收的血红素铁,有研究表明,饮食中增加铁的摄入,会增加抗寒能力。

▶饭前喝碗热粥、热汤

寒冷天气,喝一碗热粥,不仅会让身体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师王东旭推荐了四款冬日养身粥:

红色粥

红枣、红豆、枸杞搭配,就是一款不错的暖身粥,三味食材都有补益气血的作用。

提醒:这款粥偏温补,有上火症状的人要少喝。

黄色粥

小米营养全面,还可以补虚损,开肠胃,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这款粥能保护胃黏膜,加强胃肠蠕动,帮助消化,适合老人和孩子。

白色粥

银耳、百合润肺、润燥,适合用来改善肺燥咳嗽、虚烦不安等症状。

黑色粥

黑米、黑豆、大米一起煮。黑米滋阴补肾、益气活血;黑豆蛋白质含量高,富含赖氨酸,能增强免疫力。

提醒:患有高血压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病症的人要少吃黑豆,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可常食坚果

坚果能帮助人们抵抗寒冷。此外,坚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冬天食物种类相对较少的缺陷。

提醒:坚果最好选原味的,每天别吃太多。

▶多吃深色食物

中医提倡冬天补肾,而黑色入肾。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黑豆、黑米、黑芝麻、蓝莓、紫薯、紫甘蓝等紫黑色食物中富含的花青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能够预防癌症,增强血管弹性,还能保护视力。

冬至补肾正当时,小编教你一套养生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