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健康 > 养生 >

如何预防“猝死”,遇到心脏骤停,我们能做什么?

钱风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猝死是指看似健康的个体在症状出现的1小时内的非创伤性意外的致死

钱风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猝死是指看似健康的个体在症状出现的1小时内的非创伤性意外的致死事件,其可以发生在具有心脏疾病的人群中,也可以发生在非心脏疾患的群体中。其中90%的猝死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心源性猝死。

以美国为例,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30万~40万,占总猝死人数的87%。根据2015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与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中,近50%的心脏骤停患者不存在已知的心脏疾病,但大多数均存在隐匿性缺血性心脏病。

也就是说,许多猝死发生在所谓“身体健康”的群体中,而这些群体往往存在隐匿的心脏疾病。

危险就在身边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十分复杂,且发病前几乎毫无征兆。据调察,50%的心脏病首发症状为心源性猝死,80%的心源性猝死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引起的。

另外,传统的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及心脏病家族史,而新危险因素包括精神刺激、过度劳累、排便困难、嗜酒和睡眠等。其中,情绪激动及情绪压抑,以及生活过度劳累与心源性猝死有着密切的联系。

精神压力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到精神压力过大,疲惫不堪。人在受到重大精神刺激及精神压力时,刺激会影响大脑皮层,兴奋延髓的血管中枢及缩血管中枢,使交感-肾上腺素神经张力增高,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及血压升高,血液儿茶酚胺含量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急性心力衰竭。

过度劳累现今社会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让人不堪重负,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上一些诱发因素,身体潜藏的疾病容易急剧恶化,导致猝死的发生。曾有许多报道,长期加班熬夜,生活压力巨大的上班族,在上班过程中发生了猝死,就是由于过度劳累导致的。

过量饮酒过量饮酒发生猝死并不少见,临床上常常见到在酒桌上拼酒结果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最后发生猝死的病例。因为过度依赖酒精、酗酒,都会不同程度损害血管,导致血压升高,甚至损害心脏,引发酒精性心律失常,最终导致猝死。

吸烟吸烟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一大诱因。吸烟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痉挛,促发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季节心脏疾病的发生与季节也有一定的关系,冬夏季均为心脏疾病高发的季节。冷热交替、气温骤升骤降均可导致人体调节系统失调,血管骤然收缩,导致心脏缺血缺氧的发生,容易引起心脏疾病的发生。

目前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已趋向年轻化,这也与年轻人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及应酬过多、暴饮暴食、起居饮食不规律等相关。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大部分患者均还未送往医院,就已经死亡了。

曾有研究调查6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患者为11例,占17.74%,死亡为51例,占82.26%。即便是在医院内发生的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的概率也是非常低的。

所以在发生悲剧之前,我们要注意身体发出的“警戒信号”,如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头晕、腹痛等身体的不适,无论发病时间是长是短,程度是轻是重,都有可能是“危险信号”在向我们报警,不要用“一下子,不要紧的”“我身体很好的,可能最近太累了”等借口自我安慰,让自身无视了“危险信号”的预警,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如果遇到心脏骤停,我们能做什么?

心肺复苏,救心一线“守护神”

张 煜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郭新贵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心脏骤停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日常溺水、触电、外伤、异物吸入、煤气中毒、过敏等意外均可导致心脏骤停或窒息,并发生猝死。

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心肺复苏术(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如身边人会急救措施可在几分钟内直接挽救生命。

因此,了解国际最新心肺复苏标准操作流程,在危急时刻可以给自己或他人正确的救助,减少不幸的发生。

心肺复苏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非专业人士要了解和掌握的是前者。而基础生命支持包含识别、心肺复苏和除颤。

识别

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患者双肩,大声问:“喂,你怎么了?”

检查呼吸 观察患者胸部起伏约5秒,如果没有或不能正常呼吸(即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则施救者应怀疑发生心脏骤停。

呼 救启动急救系统 (EMS)、找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告知急救系统(120):地点、呼救电话、事件、人数、伤员情况、正在进行的急救措施。

假如成年患者无反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施救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CPR)

建立有效循环 首先检查脉搏(非专业人员可省略),1岁以上触摸颈动脉,1岁以下触摸肱动脉,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10秒内没有明确触摸到脉搏,应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立刻胸外心脏按压,先以右手的中指、食指定出肋骨下缘,而后将左手掌侧放在胸骨下1/3,使左手掌底部在剑突上,右手置于左手上,手指锁住,交叉抬起。为确保有效按压:1)患者应该以仰卧位躺在硬质平面;2)施救者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3)对正常体型的患者,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4)每次按压后,双手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保持双手位置固定;5)在一次按压周期内,按压与放松时间各为50%;6)更换按压者时,每次更换尽量在5秒内完成;7)心肺复苏过程中不应搬动患者并尽量减少中断;8)按压频率至少每分钟100次。

开放气道舌根后坠和异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的最常见原因。开放气道应先去除气道内异物。如无颈部创伤,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时,可一手按压开下颌,另一手用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或用指套或手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并使患者仰头。

人工呼吸始终保持气道开放,捏紧患者鼻子,施救者口唇覆盖患者口唇,避免漏气,“正常”吸气后缓慢吹气(1秒以上),患者胸廓明显抬起,然后松口、松鼻至气体呼出,胸廓回落,频率为8~10次/分钟,避免过度通气。

按压和通气比值保持30:2 (成人、婴儿和儿童)。

除颤

条件许可,应尽快连接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尽可能缩短电击前后胸外按压的中断,每次电击后立即从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重新评价

单人5个按压/通气周期(约2分钟)后,再次检查和评价,如仍无循环体征,立即重新进行心肺复苏。

双人一人行胸部按压,另一人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并进行人工通气,同时监测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在场,应每2分钟更换按压者,避免因劳累而降低按压效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