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毛海婷教授团队原创研究论文“Human placental trophoblast cells contribute to maternal-fetal tolerance through expressing IL-35 and mediating iTR35 conversion”(人胎盘滋养细胞通过表达IL-35和介导iTR35转化促进母胎耐受的形成)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五年影响因子13.811)在线发表。
该文章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检验医学中心博士研究生刘佳、郝胜男为共同第一作者,毛海婷为通讯作者。
据悉,母-胎免疫耐受作为传统免疫学原理的唯一例外,一直是生殖免疫学界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母体免疫系统“识别”半同种异体的胎儿,建立免疫耐受的机制是保障妊娠成功的关键。为维持成功的妊娠,母-胎界面的细胞和细胞因子必须协同作用以诱导免疫耐受。然而,这种独特的免疫行为背后的复杂调控机制尚未充分揭示。白细胞介素-35(IL-35)是由调节性T细胞(Treg)分泌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其可抑制效应性T细胞增殖并诱导T细胞转化为IL-35依赖的调节性T细胞(iTR35)。
毛海婷教授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除Treg外,人早孕滋养细胞也可表达和分泌IL-35。在本研究中,课题组进一步证实滋养细胞分泌的IL-35可抑制母胎界面的效应性T细胞增殖,并诱导iTR35细胞的产生,有助于母胎局部免疫耐受微环境的建立和维持。
通过动物实验表明,与正常妊娠小鼠相比,免疫性自然流产小鼠母胎局部的IL-35和iTR35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而外源性IL-35治疗可诱导iTR35细胞的产生,阻止自发性流产的发生。本研究也对滋养细胞来源IL-35诱导的T细胞的抑制表型、细胞因子表达谱和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解析。
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是妇产科中较难处理的疾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殖健康。该项研究成果一方面揭示了独特的母-胎界面免疫耐受机制,另一方面为临床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对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治疗中的药物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给临床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此外,该项目也为其他免疫微环境,如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相关耐受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该课题组正进一步探索IL-35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诱导作用。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