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财经 > 宏观 >

最新万字雄文:解码平安,如何成为世界级综合金融集团

作者 | 任泽平 曹志楠 恒大研究院来源 | 泽平宏观导读平安成立至今30年,从一家地方性保险公司成为世界级金融集团,位

作者 | 任泽平 曹志楠 恒大研究院

来源 | 泽平宏观

导读

平安成立至今30年,从一家地方性保险公司成为世界级金融集团,位列世界500强第29位,市值跻身A股前5,背后有何成功基因与发展逻辑?

摘要

平安发展三十年,从地方性保险公司成长为全国性综合金融集团,目前向国际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迈进。平安1988年诞生于深圳,是中国内地最早一批现代保险公司。1998-2002年专注保险,开创外商战略、代理人制度、员工持股计划等诸多制度先河;2003-2011年打造综合金融集团,形成保险、银行、资管三驾马车;2012年至今,科技赋能、打造生态,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应用于金融、医疗、汽车、房产、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场景。

经过多年发展,平安已经成为体量庞大、经营稳健、业务多元的龙头企业。体量上,总资产达7.1万亿,营业收入达9768亿,净利润1204亿,以1.4万亿市值跻身A股前5名,在2018年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9位。稳健性上,2003-2018年平安资产和营收增速分别保持28%、19%的年化增速,净利润率2009年以来保持在10%-12%的稳定区间。分业务板块来看,保险仍是平安核心业务,贡献79%的营业收入和57%的净利润;银行是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贡献者,占比近五成;资产管理板块定位轻资产投资服务平台,营收贡献在6%左右;科技板块近三年盈利,营收和利润分别贡献3%和12%。

平安稳健发展30年呈现“纵向四维度,横向三赋能”矩阵式发展逻辑。纵向上,抓住产品结构优化、高质量渠道、聚焦客户需求、完善经营管理四大模块,深耕保险业,培育金融服务基因。1)产品上力推保障型产品。长期保障型产品在新业务价值占比68%,新业务价值率高达94.6%,量价齐升。2)渠道上积极培育代理人队伍。2018年代理人规模141万,贡献85%保费,人均产能9453元,远高于其他上市险企。3)客户上聚焦个人业务价值。2018年个人客户数量已达1.84亿,个人业务营运利润占归母营运利润86.8%,个人业务成为平安价值强劲增长的内生动力。4)管理上审慎高效。管控模式实行“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运营模式由全国后援中心集中管理,实现后台流水线作业,投资管理建立“251风控体系”,强化风险管控。

横向上,综合金融、金融科技、生态场景依托保险根基,在产品、渠道、客户、管理四个维度上层层赋能,不仅实现自身提质降费增效,而且向全行业开放输出技术。1)牌照赋能。平安旗下泛金融公司35家,牌照16种,形成强大的业务协同,产品上以统一的品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渠道上深挖交叉销售价值,客户上最大限度增加粘性,管理上金融一账通实现集团各子公司的账户互通。2)科技赋能。平安早在2008年开始探索科技业务,十年间投入500亿,掌握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核心技术,对现有金融产品、渠道、服务和运营模式进行深刻变革,孵化出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等独角兽企业,实现盈利或分拆上市。3)生态赋能。平安多元化触角延伸至金融、医疗、汽车、房产、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一方面看似不相关五大生态都能切入金融服务需求,为平安核心金融业务导流,另一方面平安打造开放市场,将技术、资源、客户、品牌向行业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开放,但在此过程中,平安收集海量健康医疗数据、打造诊所运营及认证标准,稀缺资源和优势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平安稳中求胜30年,成功是内外多重因素叠加结果。外部优势包括作为第一批现代保险公司的先发优势,以及获批综合金融牌照的历史机遇。内部优势包括创新、开放、执行三大基因。内外部优势合力赋予其强大的竞争能力、稳健的运营能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风险提示:本报告基于年报等公开数据,可能存在数据获取不全面潜在风险,本报告不构成投资建议。

正文

1

平安概览

1.发展轨迹:专注保险、综合金融、科技赋能

专注保险(1988-2002):平安保险于1988年在深圳蛇口成立,最初由工商银行、招商局出资,主营财产险,1994年开设寿险业务并拓展全国。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批现代保险企业,平安开创诸多制度先河:一是首次引进寿险代理人制度的中资险企。此前保险营销以直销为主,以企业为销售对象,平安将代理人制度发扬光大,以个人为寿险销售对象,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发营销人员活力。二是首家引入外资的保险公司,平安先后引进摩根斯坦利、高盛、汇丰入股,平安与汇丰的合作不仅获得6亿美元资金支持,并获得核保核赔、稽核体系、后援中心等诸多综合金控经验。三是首创员工集体持股的金融企业。90年代初,平安作为深圳特区员工持股的试点单位之一,推出员工受益所有权计划,共1.9万名员工参与,2010年陆续兑现,让员工分享公司发展成果。早期平安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95至1999年间市场利率较高,1年期存款利率高达10%,寿险公司普遍推出高预定利率保单,但此后利率下行,保监会规定寿险公司不可以提供定价利率高于2.5%的产品。受赔本保单影响,平安负债成本6.5%,对其日后上市和估值均有影响。

综合金融(2003-2011):1993年平安开始谋划综合金融发展之路,直到2003年获国务院批准,成为三大金融控股企业之一。同年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正式进军银行业;2004年开展养老险、健康险、保险资管业务,并登陆港股,2007年在A股上市,2011年控股深圳发展银行,统一整合为平安银行,形成保险、银行、资管三驾马车并进格局。在此期间平安海外投资,赶上次贷危机,亏损200亿元,投资缩水90%以上,经过这次教训,平安更加谨慎控制风险、理性制定扩张战略。

科技赋能(2012年至今):2012年平安抢占“互联网+金融”战略机遇,相继推出陆金所、平安好车、平安好房、平安好医生等产品服务。2016年来,平安的科技之路更加清晰,定位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聚焦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两大领域,重点布局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核心技术,应用于金融、医疗、汽车、房产、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陆续孵化出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及平安医保科技等独角兽。

2.业务现状:体量庞大、经营稳健、业务多元

平安发展模式呈现体量庞大、经营稳健、业务多元特点。分业务板块来看,平安核心业务仍是保险,2018年保险合计贡献79%的营业收入和57%的净利润。平安银行在资产和负债贡献近50%,但盈利功效少,资产管理板块定位轻资产投资服务平台,营收贡献在6%左右。科技板块近三年盈利,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体量庞大。2003-2018年的15年间,平安集团总资产从1800亿增至7.1万亿,年均复合增速达28%。截至2018年,平安总资产7.1万亿,总负债6.5万亿,资产负债率91.5%。以1.4万亿市值跻身A股前5名,在2018年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9位,拥有超过180万名员工和1.84亿个人客户。

经营稳健。一方面,平安常年保持稳定盈利。2003-2018年平安集团营业收入从701亿增至9768亿,年均增长19%,净利润从21亿增至1204亿,增速31%,净利润率从3%稳步增至12%,除2008年次贷危机和投资富通时间影响,其他年份净利润波动不大。另一方面,行业普遍下滑时平安依然逆势增长。2018年金融去杠杆、保险业延续整顿态势,寿险行业收入增速-3.14%,平安原保费收入7191亿元,同比上涨18.9%。平安人寿和产险保费分别为4468亿和2474亿元,市占率为22%和23%,稳居行业第二。

业务多元。作为三大金融控股试点之一,平安集团较早确立了保险、银行、资管三驾马车的综合金融发展模式,旗下金融类公司35家,牌照16种。保险业务条线包括产险、寿险、香港保险等多条支线;银行业务由平安银行经营,资管业务上集证券、信托、资产管理、基金于一体,构成平安投资平台。三条业务线共享渠道、品牌、后台运营系统,以交叉销售为抓手,发挥集团整体协同优势。金融之外,平安还涉足不动产、互联网、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等领域,跨界广泛。组织方式上,平安的多元业务采用自建或绝对控股的方式。

保险业务是收入与利润的第一大来源。平均贡献90%营业收入份额和56%的净利润份额,但2011年后营收和利润占比逐渐下降,截至2018年保险贡献营业收入占比79%,净利润占比57%。

银行业务是资产与负债的扩张基础。2018年银行业务贡献47%资产份额和49%负债份额,但盈利贡献度逐年缩小,从2014年41%缩水至2018年20%。

资产管理业务表内贡献不大。资管业务属轻资产,近三年资产与负债贡献9%和8%,收入和利润贡献平均6%和13%,虽然体现在报表上贡献不大,但汇聚庞大表外资源,截至2018年,平安信托和平安资管的资产管理规模分别为5341亿和2.9万亿。

科技业务有望成为资产回报增长点。平安科技业务的资产规模仅占2%,但贡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比3%和12%。经过多年培育,已经汇集陆金所、平安好医生、汽车之家、金融一账通等独角兽,盈利模式逐渐成熟,占比显著提升。

1

纵向四维度,

培育金融服务基因

1.总体发展矩阵

平安稳健发展30年呈现出“纵向四维度,横向三赋能”发展矩阵逻辑。纵向上,平安紧紧抓住产品结构优化、高质量渠道、聚焦客户需求、完善经营管理四大模块,深耕保险业,培育出金融服务基因。横向上,综合金融、金融科技、生态场景依托保险根基,在产品、渠道、客户、管理四个维度上不断赋能,不仅实现自身提质降费增效,而且开放技术输出,开辟新增长点。

2.金融服务基因:产品、渠道、客户、管理

平安紧紧抓住产品结构优化、高质量渠道、聚焦客户需求、完善经营管理四大维度,深耕保险业,走出了稳健发展30年。产品上力推保障型产品。长期保障型产品在新业务价值占比68%,新业务价值率高达94.6%,量价齐升。渠道上积极培育代理人队伍。2018年中期代理人规模141万,贡献85%保费,人均产能9453元,远高于其他上市险企。客户上聚焦个人业务价值。2018年中期个人客户数量已达1.84亿,个人业务营运利润占归母营运利润86.8%,个人业务成为平安价值强劲增长的内生动力。管理上审慎高效。管控模式实行“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运营模式由全国后援中心集中管理,实现后台流水线作业,投资管理建立“251风控体系” ,强化风险管控。

1) 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长期保障型产品供给

一是产品以保障型为主,结构均衡合理。早在2004年平安调整寿险业务发展思路,不以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为导向,而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内含价值为目标,大力发展盈利能力强、期缴比例高的个人寿险产品。从保费来看,代表保障型业务的原保费收入占比不断提高,从2013年66%增长至2018年80%,增长14个百分点,同期代表万能险等储蓄型业务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则下降13个百分点。从险种来看,分红险、传统险、万能险各占36%、18%、19%,险种较为均衡,能够对冲监管政策或市场需求对各类型险种的影响,保证经营稳健性。

二是平安主推长期保障产品,量价齐高。新业务价值是寿险公司当年新业务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折现利润,新业务价值率等于新业务价值除以首年保费,越高则易位利润率越高。从量上看,平安2015-2018长期保障型产品新业务价值在寿险中平均占比70%,高于其他产品占比;从价上看,长期保障型产品新业务价值率高不断提升,从2016年82.9%增至2018年94.6%,明显优于储蓄型产品。

2)渠道:注重培育高质量的代理人渠道

管理:激励与容错并举。平安采用“赛马制”、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和消费者,发挥项目和团队的潜力,也有能力承受试错。例如平安房地产生态圈,经历了电商模式、首付贷模式等一波三折,目前正在寻求向云平台转型。

4

平安优势与基因

平安稳中求胜30年,成功是内外多重因素叠加结果:外部优势包括作为第一批现代保险公司的先发优势,以及获批综合金融牌照的历史机遇。内部优势包括创新、开放、执行三大基因。内外部优势合力赋予强大的竞争能力、稳健的运营能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1)创新基因:保持前瞻性思维,居安思危,自我革新。市场瞬息万变、行业周期轮动、技术快速更迭,成为驱动平安保持前瞻思维、自我革新的强大动力。早期平安还是市场上名不转经传的地方性保险公司时,面临国企、外企市场份额争夺战,正是靠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才打下根基。如今,平安已经发展成为保险和金融行业龙头时,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AI、云技术、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重塑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各业,如果墨守成规、安于现状、错失先机,传统行业的经营模式将被颠覆,平安认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阿里巴巴、腾讯等现代科技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战略转型就此定调。

2)开放基因:集团作战,行业输出。传统金融行业每个企业单打独斗,自建产品、渠道、客户、管理等业务流程,这种模式对中小金融机构来说,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或资金。平安本身就是综合金融体,深谙各子行业需求,同时作为金融科技公司,自身具备开发核心技术和模块的能力。基于经验优势和技术优势,平安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选择开发市场,向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包括产品、渠道、客户、管理的模块化输出,服务于其他的中小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驱动行业共同发展。

3)执行力基因: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平安鼓励集团内部竞争,激发团队潜能,包容失败项目。各大生态圈搭建就是边试错边前行的过程,比如,平安好车开拓二手车市场遇冷,后并入平安产险的“好车主”生态链条。平安好房起初定位房地产天猫,并上线首付贷等产品,但受到商业模式和监管政策影响,目前调整战略定位,转型科技云公司。这种“赛马制”鼓励在同类业务板块进行各自的探索和尝试,以结果论英雄,采取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最后胜出的子公司、项目团队即掌握主动权与话语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3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