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寿长官顺牛到死:伴君几十载,告老还乡百官送

唐代诗人丛出不穷,但知名者中能善始善终的凤毛麟角,可他是一个例外。他是整个唐朝中,寿命最长的,活到了86岁。这还不算,还

唐代诗人丛出不穷,但知名者中能善始善终的凤毛麟角,可他是一个例外。

他是整个唐朝中,寿命最长的,活到了86岁。这还不算,还有牛的,那就是做官一帆风顺,做了近50年。这还不算牛,还有更牛的,就是他居然在做官50年后告老还乡要求退休时,皇帝还带着儿子及文武百官相送,且送了一程又一程。

牛吧?生前活着操得牛,甚至在他去世后,还一牛到死——皇帝觉得他生前官不够大,非要给他追封个更大的官。

他谁呀?

贺知章!

这一切,他是怎么做到的?

为人好,会夸人。一生旷达不羁,情商出众,晚年更是清淡风流。

吴中四士、饮中八仙、仙宗十友皆有他的席位,名声不斐,造诣匪浅。他虽自称“狂客”,然张弛有度,不似李白得罪权贵;身居高位,却谨言慎行,伴君两侧几十载,竟无半点差错,堪称传奇。

大器晚成中状元

会夸人,不等于爱夸人,秘诀在于一个“会”字。

在夸人之前先练练手,一起看看贺知章怎么夸一棵树的。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别人只会说女子如花,他说碧绿的柳树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浑身上下是用玉妆扮过的,黄金有价玉无价,这是位多贵重的少女呀!还说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剪刀,童心妙笔,传唱千古!

夸的水平高吧!

然而,年轻时的贺知章似乎并不是那么好命。

唐高宗李治的显庆四年(659年),贺知章出生于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字维摩,一字季真,和“初唐四杰”是同一时代的人。祖上是会稽贺氏,虽比不上韦杜家族,但也算得上是名门,其祖上多有贵胄之士,母亲是二婚,兄弟多,因在家中排行第八,亲近的人都称他贺八。

少年时期的他,爱好读书游历,十多岁便可写诗赋文,在当地小有名气,可当时时局动荡,政权频繁更迭,科考也是在政治混乱中中断多年。

直到695年,武则天恢复科考,录取的第一位状元就是贺知章,他也是浙江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状元。唐朝进士跟后世不同,录取人数极少,很难考中,素有“五十少进士”之说,贺知章37岁得中进士科状元,绝对凤毛麟角。

出名要趁早,对于“少以文词知名”的他来说,贺知章却是名副其实的大器晚成。

仕途顺遂逢贵人

大器晚成也有大器晚成的好处,少了年少的轻狂,轻了浓浓的功利心。

一时风光无限的首届状元郎踏入仕途后,没有扶摇直上,而是一直在七八品的文职上籍籍无名,升迁很缓慢,直到皇帝换到睿宗时,才有了变动。

延和元年,他被授予国子监下的四门助教,从八品。

这时的贺知章,已经五十四岁,一般人快该退休了,要想升迁,除非得遇贵人相扶。

或许该他走红运了,次年朝廷政局大变——睿宗将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两年前,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将韦皇后一派消灭,扶睿宗上台。这年七月,李隆基又突然出手,将太平公主一网打尽,改年号为开元。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开始。

这一年,贺知章为四门博士,又为太常博士。宰相陆象先是他族姑的儿子,比他小五六岁。陆象先非常欣赏贺知章的风趣幽默和才学,夸他是“风流之士”,并常跟人说:“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意思是说,和别的亲戚子弟分离,都不想念,唯有贺知章,一天不见就心生浅薄,自己连自己都讨厌起来。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可见贺知章心地光明,并且两人都很正直。贺知章能在朝中担任国子四门博士,继而升迁为太常博士,都少不了陆象先的引荐。

唐玄宗即位之后,开元元年(713年),罢免陆象先宰相职位——毕竟其是先皇睿宗的人,将他外放为益州大都督长史。

朝里有人好做官,那朝里没有人了呢?

一是熬,二是等,三是抓。

熬是熬时间,等是等机会,抓就是抓“痒”处——抓达官显贵的“痒痒处”。

这一熬一等就是N年。

好在终于等到了生命中的另一位贵人,名叫张说。

当时,张说征讨突厥叛军大胜,朝廷上下为之献诗祝贺。贺知章奉旨为张说写了几首边塞诗,深得其喜爱。

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诏旂分夏物,专土锡唐弓。

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

岐陌涵馀雨,离川照晚虹。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

张说是军方大佬,脾气暴躁,与同僚关系不睦,但他对贺知章的文采刮目相看,继而投桃报李。

723年,张说升任中书令,他立刻推举贺知章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将他从太常博士升迁为太常少卿。

725年,又因张说的关系,再升任礼部侍郎,并兼任集贤院学士。一时之间两加荣命,可谓极尽风光!

关于他“会夸人”这个特殊本领,从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窥见一斑。那时的南方人是要遭到一点小歧视的,这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来。

贺知章是浙江人,张九龄是广东人。张九龄被罢相,别人的安慰就是那些老生常谈,贺知章却说:“这些年,多亏了您的荫庇!”张九龄有点懵,他并没有给贺知章什么特殊的照顾呀。

贺知章笑道:“以前您在的时候他们都不敢叫我‘ 獠’,您说我沾了您多少年的光呀!”(獠,猎也,也指中国一个古民族。这里是指对南方人的不尊重的称呼。)

官运亨通青云上

夸人是门艺术,一定要注意场合还有火候,否则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人人烦的马屁精。

开元十三年(725年),这一年贺知章66岁了。唐玄宗任命他做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宰相在旁边问他,这两个官哪个好?

你猜老贺头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侍郎就是个充数的官位,学士可是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的,唐玄宗在旁边听了,直接为他竖起大拇指:高!实在是高!那你去陪太子读书吧!

这句话高明在哪里呢?

原来三年前唐玄宗想修一部关于法律的书,起名《六典》,当时的修书使张说一定要拉老贺头来帮忙;唐玄宗还想编纂一部关于文史方面的书,起名叫《文纂》,宰相张九龄也极力推荐老贺。

两位朝中的重臣都看好老贺,这也让唐玄宗觉得这“老贺头”不简单,于是一边让他修书,一边考察他,礼部侍郎这位置就留给他了。

其实,老贺说这话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谁都知道这礼部侍郎就是礼部尚书的接班人,文化部的副部长将来由副转正,这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你还说那是个充数的官位?

当然这话也只有他能说,他那么一说,就一切顺理成章,天经地义了。因为他说的是实话,他还真没把这礼部侍郎当回事,他脑子里想的就是把这学士当好,好好把这两部典籍赶紧编辑完。

这就是大器晚成的好处,这把年纪了,人生与名利都看淡了,不争为争,反而得到更多。

说实话,是会说话的最高境界。

陪太子读书是好差事,也是不好的活路,关键看你怎么“侍读”。

当时,诸皇子们都住在安国寺东附苑城的十六王宅中。十六王宅是原来的十王宅,专门供皇子们居住。唐王室争夺皇位激烈,不知哪位高参出主意,让皇子们集中居住,便于管理。其时,是李隆基的第二子李瑛被立为太子,同时作为侍读的还有潘肃、吕向等人。陪读的人中,贺知章年龄最大。一群娃儿懂什么,只有同他讲故事。贺知章不会说北方话,一辈子就是绍兴话。听不懂没关系,那就讲好听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如汉刘邦如何斩蛇起兵,如汉武帝对匈奴的出击,封封狼居胥。

不久,贺知章又调任为户部员外郎,后为陕王侍读。

陕王就是后来的肃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当时六岁,被拜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藩大使。其实就是名义,并不出京。

当老师的贺知章很会讲故事,他眉飞色舞,变化多端。有时故意隐去主人公的名字,但又有所提示,让小李亨猜。或者故事正在热闹处,他要教李亨识字写字,等识了写了若干字后再把故事讲起,把李亨的心撩拨得痒痒的。可见,老贺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懂得因人而异,知道怎么挑起他们读书的兴趣。有次李亨问他,先生为何一肚皮故事?他笑道,都是酒变的。

作为皇子,要懂得很多礼仪,贺知章也要一一教导。开元七年,李隆基要太子李瑛到国子学行齿胄之礼。仪式很隆重,要三拜师傅,献上一筐帛,一壶酒和一束脩。贺知章也带着李亨参加了——这是接受教育的好机会,岂能错过?

最多的是如何做人。李隆基倡导以孝治天下。贺知章就教李亨认识《孝经》上的字,背诵《孝经》。他也认为百事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可如果纯粹地讲解《孝经》,很乏味,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老贺头可有办法,读书时间到,他将正襟而坐的小李亨说道,陕王殿下,今日讲三国。说这话时,贺老师一脸温柔又慈祥。

李享一听来了精神,他很喜欢三国人物,曹操、诸葛亮、孙权……不料,贺老师却话锋一转:改日再讲刘、关、张,今日让殿下认识江夏有个叫孟宗的人。他自小就没了父亲,家里很贫穷。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年老后,想吃什么他都想办法给弄来。有次老母病重,大雪漫天想吃竹笋。他到哪里去弄啊?他跑到竹园里大哭,哭他不能尽孝道。哭着哭着,雪融化了,冒出来了很鲜嫩的竹笋。孟宗喜出望外,掰下来回去煮了让母亲吃,母亲的病竟好了。

可惜的是,老贺仅回乡一年,就染病去世了。

然而,从中国人传统的角度来说,他这也是叶落归根,比死后葬在异乡的人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

去世后,新皇帝唐肃宗还觉得他生前的官不够大,念及当年侍读之情,非要给他追封个更大的官才算是得到一点心理安慰——追赠其为礼部尚书。贺知章并非肃宗作皇子时唯一的侍读,获此恩典,可知肃宗对他的看重。受到玄宗、肃宗父子并重的文人、大臣并不多,贺知章能如此功德圆满,可谓奇才。

晚年的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可在他的诗歌里却很少能读出狂意来,或许那个时代不乏狂人,李太白仰天而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一字一句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连杜甫这个悲苦诗人也曾有过“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狂傲。

或许在那个才华从不稀缺的时代,诗人的狂便是一种合理的存在,而贺知章的狂,却多了一些从容。

他的狂,是不拘小节,纵情不羁的豪迈。

他的狂,是为官多年,恪尽职守的尺度。

他的狂,是玄宗赐诗,百官送行的敬重。

他狂得有尺度,做了几十年太平官,尽忠职守,毫不懈怠,为人熟知的“岐王挽郎”事件也让他“狂”得更立体。

他狂得有度量,没有架子,他不拘细行举荐李白、李宓等人,他和孟浩然、杜甫等后辈都能相处得悠然自得,可谓是清谈风韵。

贺知章的一生更懂得什么是分寸,他不拘细行,却暗自有度。他喜好交游,上自公卿、下自百姓;他饮酒、谈诗文、参禅论道,不涉政治、不求利益、不拉帮结派。他提携后进,善识人才,亦与王昌龄、严挺之、李邕、颜真卿的父亲颜惟贞等交好。

若以现代标准而论,贺知章就是典型的健全人格,智商情商俱佳,心理健康,教养修养双优,故被时人评为:雍容省闼,高逸豁达。

试问,这样的贺知章,一生又怎会不顺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