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他如何打破王朝“短命”的魔咒?

一、乱世的“诅咒”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终于撕破了他与朝廷之间的面皮,曾经辉煌的大唐王朝最终在战火中堙灭。梁朝的建立,宣

一、乱世的“诅咒”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终于撕破了他与朝廷之间的面皮,曾经辉煌的大唐王朝最终在战火中堙灭。梁朝的建立,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却也拉开了一场乱世的序幕。藩镇割据、烽火狼烟,一时间中原大地尸横遍野、满目疮痍。907年—960年,短短的53年里,这片富饶的大地仿佛深陷恐怖的诅咒:北方契丹虎视眈眈、南方十国暗藏杀机,中原的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轮番交替。今日的皇位尚温,明日或许能身首异处、惨遭屠戮,永无宁日的政变背后,紧随着的是一场场烧杀掳掠、腥风血雨。在那个年代,人们早已忘记家国之感,丢掉君臣忠义,丧失仁义德信……生存成了一种奢望。

而就是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人异军突起,抵御了北方的入侵、平定了南方的骚乱、稳定了中原政权的交叠。他是一个在历代开国君王中声名并不响亮的人,一个在后世常以典故轶事被人津津乐道的人,一个连死都充满了谜团与不甘的人,可是他打破了这个时代的魔咒,开创了一个繁荣百年的时代。他就是赵宋的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他做了什么可以自己在这个乱世中异军突起?又做了什么可以让自家王朝打破那悲伤的短命魔咒?我们不妨从他的两个特点,来寻求一些讯息。

二、声名不显的“毛小子”

赵匡胤出身在一个军旅家庭,父亲赵弘殷早在后梁时期,就因精湛的弓马技艺而出仕为官。几年风风雨雨,也算为儿女打下了一点家业。受父亲影响,赵匡胤自小就喜好兵马,但与一般武人不同,习武的同时他又酷爱读书,《宋朝事实类苑》中曾记载:“太祖极好读书,每夜于寝殿中看历代史,或至夜十分,但人不知,口不言耳。”

在他登基后曾经劝诫自己的宰相赵普说:“卿苦不读书,今学臣角立,雋轨高驾,卿得无愧乎?”或许正是因为他这种对文与武的双重涉猎,才让他的身上出现了很多武人不具备的思考与文人不具备的果敢。这些在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中,都能看到很深的痕迹。

22岁的赵匡胤第一次步入仕途,投效在后汉枢密使郭威账下。他不曾想到,日后郭威会通过政变谋取皇位建立大周,而郭威也不曾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成为那个赵姓小将日后夺权的榜样与参考。郭威死后,因没有子嗣,由之子柴荣登基,即周世宗。

对柴荣而言,赵匡胤这位年轻能干又没有资历的“毛头小子”正是他开边拓土的最佳搭档。对赵匡胤而言,柴荣这位胸怀大略的雄才之主也正是他一鸣惊人的伯乐知己。两个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短短的几年里,赵匡胤就凭借自己的战功不断晋升,终成为皇帝最信任的战友,也成为了柴荣死后可以依托的“兄弟”。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伐路上病重。他恐怕自己时日无多,而此时他的儿子,后周的继承人年仅7岁。“娃娃皇帝”在这样一个时代往往意味着任人宰割。不敢天下易主的柴荣在兵种做好了最后的布置,将朝中对皇位威胁最大的两个人亲卫司长官李重进与殿前司长官张永德纷纷处置妥当,再由自己最信任的赵匡胤接替张永德,坐上殿前都点检(殿前司最高长官)的位置。同时安排了他信任的范质、张溥两位大臣辅政。这个天下似乎可以平稳,可谁也没有想到,最终篡夺了他大周天下的,居然是这位在军中缺少资历又让他完全信任的赵匡胤。而他更不能想到是辅政大臣之一的张溥,此时早已成了赵匡胤的入幕之宾。

有人说,“黄袍加身”出于一次意外,改朝换代也是帝王的无奈。可我们如果细细回味这一过程,不难看到这种意外背后让人细思极恐的缜密布局。先是城中四起的流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后是一封来路不明的边报“契丹入寇,河东贼军自土门东下”,再是调虎离山一般的遣派调度,最后是早已准备妥当的城中接应,这一切的布置如行云流水,不见一丝缝隙。等待的只是陈桥驿那一晚的“黄袍加身”。

最终在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五,赵匡胤几乎没费一兵一卒,在开封登基,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悄无声息中,一次权力的交替就这样完成了,而如此平静与迅速的改朝换代,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不常见的。这样一次政变,又怎能仅是出于一次军营“哗变”呢?虽然赵匡胤异军突起的这次篡位,让很多人跌破眼镜,但这样的朝代更替,在那个年代实在算不得稀罕。他自己也知道,对于这个天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而他的神奇,就在于他建立的赵宋终结了王朝短命的魔咒。自然这其中原因繁多,我们姑且从两个角度来看看这位帝王的不凡之处。

三、“稳、准、狠”的军事思维

从赵匡胤兵变一事,我们就能看到他那种滴水不漏、丝丝入扣的冷静头脑,但从他后来对国内叛乱的平定与对军权的收缴,则更深刻的体现了他卓越与远见的军事思维。

正如前文所说,初登大宝的赵匡胤并不轻松,此时的赵宋四面受敌,且不说北方的北汉与辽,不说南方林立的许多小国。就是自己领土之内,无数资历、辈分、兵力都高于他的各路节度使们,就对这未稳的皇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建隆元年四月末,昭仪军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面对李筠的叛乱,赵匡胤没有表现出一位政治新手的生涩与慌张。他一面派人安抚其他对自己不满的节度使,瓦解所有可以被敌人结合的联盟。另一面派出石守信、慕容延钊分别从正面与西侧两面夹击。紧接着又派韩令申镇守河阳,防止敌人由后方袭击,当全部准备妥当后,为鼓舞士气,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一整套的部署仅仅不过十数日,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封锁了敌人进攻的可能性。最终,仅十余日,就逼的李筠城破自尽。

如果说李筠这次平叛,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李重进的叛乱,则是让赵宋彻底立威。李筠败亡后,各地的气焰收敛很多,但是依然不停的出现不安定的现象,比如这个时候护国军节度使杨承信“或言其谋反”;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缮制甲兵,将弃其孥,据山寨以叛。”在这种四面楚歌,危机四伏的境地下,李重进这场叛乱多少就有点“故意”的味道了。当年柴荣为防止李重进威胁皇权,在死后留下了一些列的安排,李重进在柴荣死后不久,就被“加官封爵”,远调扬州。而赵匡胤初一登基,先是夺了他的兵权,又拒绝他按制度入京面圣。《宋史》中说:“上意未与重进见”。

这让李重进大感不安。而在建隆元年的九月,赵匡胤再次出手,对李重进进行了异常突兀的工作调动并且赐其一张烫手的“免死金牌”。这一系列的操作,不断折磨着惶恐的李重进,最终加速了他造反的脚步。九月,李重进起兵造反,相比于李筠叛乱,这次赵匡胤做好了充足准备,先派石守信帅军出征前线,稳住战况。十月太祖再次御驾亲征,仅仅不到2个月,就攻破扬州,平定淮南。

前后不到半年,赵匡胤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平定了国内两股最强大的势力。这对新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让其余地方节度使不敢再小看这个新兴的政权,这位行伍出身的年轻皇帝。这一切赵匡胤下一步计划铺平道路。而他下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朝中武将过剩的权力,他要对那些功高震主的老兄弟、老部下动手了。纵观历史,王朝之初的夺权形式往往是血腥而残忍的,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而赵匡胤凭借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就完成了这次权力的过度,让一场血雨腥风,消弭于无形。关于那场神奇的酒宴,记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这日宴席中的赵匡胤闷闷不乐,不停把玩着手中的酒杯,下面坐着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众人不解。赵匡胤微微叹息我日夜难安,不知道谁会来坐我的位置啊。群臣大惊,陛下何处此言?我等绝无二心。赵匡胤看下下面的人轻轻说了这样两句:“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不欲为,其可得乎?”,“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

两段话说的云淡风轻又触目惊心,席间的众人又何尝不懂君王之意呢?第二日,众将纷纷递交辞呈,只求一个“子孙无贫乏”的安乐晚年。当然这样一场酒席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们不得而知,姑且当做茶余饭后的故事。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这次和平的权力争夺是确确实实发生的,而成功的原因绝对不仅仅是几句酒桌上的闲谈话就可以实现的。在夺权的事件上,赵匡胤采取了他一贯的做法:稳、准、狠。

他先悄无声息的夺取了与他关系疏远、地位较低的武官的兵权,在逐渐向内收拢。可以说采取了“先远后近”“先小后大”的办法,犹如温水煮青蛙,循循诱之。待最后面对几个手握重权的大将时,朝中大势已去,他们想反抗,恐怕也再没有了机会。而值得一说的是,赵匡胤如他承诺的那样以优厚的待遇安置了这些昔日的同袍。这场“杯酒释兵权”不仅仅解决了让皇帝日夜惶恐的噩梦,也保住了这群兄弟子孙的荣华。这不得不说是赵匡胤的独到之处。在这一些列权力转移之后,赵匡胤又开始了对官职的改革、对藩镇的削剥,逐渐削弱了唐代中后期武将那种不可一世的地位。尤其是他曾任职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从此后彻底告别历史舞台。在这种思路之下,日后的大宋还逐渐设立了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从根本上让武将没有能力单独掌握权力。虽然这一系列的改革绝非赵匡胤一朝可以完成,而是历经太宗、真宗、仁宗几代,终于形成了大宋一种独特的军事制度。消极看这种制度最终导致了大宋军事上的“积贫积弱”,但从积极角度确实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了军事夺权,乱世再起的可能。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没有什么制度是绝对的正确,但是一些制度的制定往往是那个历史时期最合适的选择。

四、屈己从俗的政治温情

如果说赵匡胤的军事素养是他可以稳定王朝的背后力量,那么他建国后一系列的政治举措,就是这个王朝可以屹立三百年的精神根基。我们不妨从几件事,来窥探一下他政治思维的一部分特点。

第一件事就是对前朝旧臣的任命。当初他取得政权后,并没有如一般军阀统治者那样在第一时间就把自己的亲信推上政治舞台的最前沿,反而保留了大量的前朝的旧臣。比如对待那位前朝宰相范质,赵匡胤的行为就可圈可点。当初老宰相一心辅佐幼主,可惜最终被赵匡胤与副宰相王溥联合蒙骗,丢了大周基业。所以新王朝建立,老宰相愤愤不平。当赵匡胤让人将他带到面前时,范质破口大骂“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面对这样露骨的斥责,赵匡胤非但没有丝毫不悦,史书中说他是:“呜咽流涕”。“吾受世宗恩厚,今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

一套影帝级的表演让人真假难辨,加配合上身边侍卫们的钢刀,最终让这位老宰相无奈的放弃了抵抗。而赵匡胤非但没有降罪于范质,更让他留任原职,成为国家的百官的领袖。这种做法在任何一个个时代,是及其罕见的。正因为如此,让前朝中百官放下了惶恐与戒备。在这个没有什么忠君家国观念的战乱时代,能保全自己的统治者,我们又何必去反抗呢?同时赵匡胤又下令不准抢夺百姓,不准慢待前朝遗孤,一些列违背时代惯性的做法,让这个年轻皇帝第一时间赢得自上而下的信任与尊重,为他建立起了良好的政治声誉,从而赢得了王朝初期的群众基础与政治稳定。

如果说宰相一事,我们可以看做是他的政治敏锐,而下面这件事则能看到他一种难能可贵的政治品德。《涑水记闻》《宋朝事实类苑》等很多书中都记载了这样一段经历。赵匡胤刚继位不久,按照礼制需要在太庙祭奠先祖。进入太庙之后,他看到一边摆设了笾豆篮簋等祭祀用的物品,他不认识所以问礼官“此何等物也?”礼官说这是礼器。身为武人,对这种繁文缛节向来不甚在意的赵匡胤随意说道“我之祖宗宁曾识此!”于是命令撤去,换上日常的食物。身边的礼官想说什么,但是皇命难违,又不敢开口。赵匡胤看在眼里,思索一番,又对身边的礼官重新下令:用回原来的礼器。“却令设向来礼器,俾儒士辈行事。”自此之后,宋代的庙祭,依然按照正规的礼仪流程去进行,没有因为皇帝的一时兴起而强行改变。我想对于赵匡胤,祭祀礼仪到底什么样子,这些日常见也见不到的礼器到底什么含义,他最后也没有弄懂,他也不需要花费精力去弄懂。面对待这种世代沿袭又不会劳民伤财的规矩习俗,他没有选择肆意的破坏,他宁可放弃自己的意愿而是采用了一种遵从与尊重。这对于一位权力的至高掌控者,是何其难能可贵。我们常说规矩是一件难事,可真正难的不是破釜沉舟的打破,反而是在拥有绝对这份能力的时候选择遵守。这种“屈己从众,舍己从俗”的品质,在中国的帝王中,在权力巅峰者中,何其难能可贵?难怪北宋理学家康节赞叹到:“太祖皇帝其于礼也,可谓达古今之宜矣。”

这样的态度,在赵匡胤短暂的政治生涯中,不胜枚举,也正是他这种对政治的尊重,对权力的约束,让他为自己以及后代子孙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宋代皇帝大多看不到骄奢淫逸(违背这一传统的徽宗也终于迎来了灭亡),宋代的文人士子言论自由的限度也很大,宋代的文化科技可以高度繁荣,不得不说这种基调,在赵宋建立的初期,就为他的开创者定下了良好的基调。

结语:

在赵匡胤的努力下,这个新生的朝廷终于在乱世站稳了脚跟,也是在他的奠基下,这个王朝终于破碎了那短命的魔咒,但是这些他都没有机会目睹。他看不到后代赵宋那辉煌灿烂的文明,看不到赵宋半壁江山的苦楚,他看不到自己的开创的时代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赵匡胤只是知道,他的脚步还不能停歇,北有契丹,南有诸国,此时的天下还一统还有许多的路要走。他的梦想不是建立一个五代那样的藩镇朝廷,他的梦想是重现大唐的盛世与辉煌!只是历史总是留给我们的遗憾,他的梦想如同他的老领导柴荣一样,永远的停留在一统天下的旅途之中,“斧声烛影”的故事最终留给了后人无数的遐想与遗憾……

作者:小满国学 小完能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