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为什么李自成打明朝势如破竹,打清军却节节败退?

首先定义一下两个事件。1.李自成和明朝的战斗是汉族政权内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内部战争。2.大顺政权和清政权的战斗在当时

首先定义一下两个事件。

1.李自成和明朝的战斗是汉族政权内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内部战争。

2.大顺政权和清政权的战斗在当时是部分汉民族抗击满清贵族入侵的民族战争。

由此并不难看出,两场战争最明显的不同是在于双方所代表的团体并不相等。李自成与明朝的战斗其实是每个朝代末期基本都会发生的农民军起义,属于明朝内部利益斗争的产物。而在满清入关后,李自成的对手已经变换成了满清贵族的八旗军与投降收编后的汉人绿林军。

通俗点说,以前李自成是只用对抗明朝官兵一支力量,而现在已经是在和清国+收编后的汉人军队扳手腕。

其实我们一直有一个误解,认为满清八旗军兵强马壮,是清朝能定鼎中原的决定力量。但是根据满清入主中原的历史来看,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军占清国军队的多数。其中包括收编祖大寿,吴三桂的精兵。绿营军不仅在清入关战争中发挥过极大的作用,而且在清建国后的平定三藩之乱的战役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李自成在团结明朝官绅的政策上显然欠妥。李自成固然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但在当时国内局势未定之时,李自成更应该团结更多的人以缩小敌人范围。但是他仍然实行“追赃助饷”的政策,强取豪族官绅的家资补充军用。这无疑激发了明朝官绅内部的不满与抵抗情绪,对于团结大顺政权无疑埋下了巨大隐患。所以在清接手大顺政权领地之时,旧官绅就会偏向清国一方。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两方的军事部署情况。不难看出李自成在战略眼光上的重大失误。

“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这首先表现在他在北京地区集结的军队不足以抵御清军的大规模进犯。大批主力军队分布在西北,湖光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进占山西,幾辅,山东以后,兵力进一步分散”。

——顾诚《南明史》

这说明李自成在占领北京的一开始其实没有将清国定义为自己的下一个目标。而是把重心放在与明朝遗部的战争上。直到吴三桂叛变,山海关战役失败,大顺政权的斗争重心才从与明朝余部转移到清国。

而另一方面,山海关战役的失败其实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顺战争的走向。山海关到北京之间已无易守关隘供大顺政权使用。清军骑兵便可长驱直入,迅速在北京城外集结,准备攻城事宜。

但事实上,由于前文提及:大顺政权兵力分散,不可能在短时间组织可以固守北京的军队。所以李自成果断放弃北京,开始西撤。沿途也没有组织有效的狙击清军战斗,导致河北大部沦陷清军之手。随着大顺的撤离,山东、晋北等地发生反抗大顺政权的叛乱。李自成一直逃到西安才开始与清战斗的准备,而此时,他当初进伐北京的战果基本上拱手相让于清国。

大顺政权退守西安之后,中国已成清、大顺、大西、南明(弘光)四方鼎立之势。

从图中不难看出,大顺政权此时实际占领的领域已经大幅度缩水,能不能经受住清国的进攻已经成为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如果大顺和南明能联合抗击清朝,则之后战事会大有改观。但是弘光朝廷目光短浅,坚持“借虏平寇”的政策,与大顺政权互不相助,专心于内部勾心斗角的政治漩涡。导致李自成在优势清军的倾轧下节节败退。

最终李自成于1845年身死湖北,大顺军失去了各级地方政权,开始了流动作战的不利状态。

而直到隆武政权开始,南明才与大顺军有了合作。而此时清朝已经在中原稳固了战果,即将开启彻底统一中国的征程。

综上所述,大顺政权节节败退的主要原因归纳为:

1.社会基础上,大顺政权未统一全国,只是占据中国北方大部分,与清国相比不占优势。

2.政治上,大顺政权没有积极转变政策团结明朝官绅,导致内部力量进一步削弱。

3.军事上,李自成军事部署与策略的失当,错过有利战机,导致战果流失。

4.未能与南明政权联手抗敌,加快了败退的速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