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士兵为何不推翻梯子,反而射箭扔石头?

俗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自古以来,战争的硝烟从未停止过。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资源,为了百姓的安定生活,不惜用鲜

俗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自古以来,战争的硝烟从未停止过。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资源,为了百姓的安定生活,不惜用鲜血攻下一座又一座城池,或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现代的太平日子。而在几千年的战争中,若说最惨烈、难度最大的莫过于攻城战,因为要牺牲无数士兵前去冲锋陷阵。

比如唐朝的睢阳之战,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围攻睢阳10月之久,损失12万人才攻下,而守城人张巡的唐军才约7000人。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战,穆罕默德二世亲率15万人兵临君士坦丁堡,经过54天的激战,两度受挫攻下城池,血洗东罗马帝国的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之战,德军苦战了5个月,损失了150万人,都没有攻下,就此终结了战无不胜的神话,给希特勒造成重创。可以看出在若要攻下一座城池需要付出的代价很高,若是没有足够的准备,是很难取胜的。

攻城战要想取得胜利,除了战术,人数,还需要足够精良的武器装备。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云梯。这种场面常在影视剧中见到,几个士兵一起抬着梯子靠上城墙,不停地向上冲,直到冲上去为止。而城墙上的守军只能不停地向他们射箭、砍杀或扔石头,以阻止他们爬上城墙。或许很多人会纳闷,梯子又不重,为何不直接推倒或摇晃梯子,还省了武器呢?

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历史上真正的云梯并不是生活中常见的梯子,也不似影视剧中的那样轻便。

云梯,本是云梯车,可以推动行驶,配置有防盾、绞车、抓钩等,甚至带滑轮升降设备。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当时叫“钩援”,即钩梯,是一种带钩子的梯子,用来钩援城缘。在《诗·大雅·皇矣》中就曾记载:“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这个时候应该算是云梯的前身,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大师为了楚王攻打宋国的都城又改装升级,造就了云梯。虽然楚王最后在孟子的劝说下放弃了攻城,但云梯的现世,大大提高了攻城的效率。和影视剧中的云梯相比,现实版的更像是一部战车,不仅移动方面,还稳重,不会轻易被推翻。

随着战争的升级,云梯车也逐渐被升级。到了唐朝,云梯车采用了主梯和副梯的模式,加固了主梯,主梯和副梯之间还有一个滑轮装置,不再用人工抬,而是可以上下移动,超级人性化。杜佑在《通典》中就详细记载了云梯的样子:

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牙有检梯,节长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有三尺……有上城梯,首冠双辘护,枕城而上,谓之飞云梯。

这种云梯可以避免过早与城墙接触,从而减少人员伤亡,而守城者,为了不让攻城人进城,就会在城墙上不停的制造阻碍,所以身处城墙下的人还是危险重重。

所以到了宋朝,云梯就增加了盾和生牛皮,由滑盖式变成了折叠式,可以有效地抵挡住飞箭、石头、刀的攻击,就像坦克车一样,从而增加破城的效率。笨重的云梯车被牢牢钩住城墙,怎么可能被人随意推倒或晃动呢?只能采用其他的方式来阻挡上城墙。

其实在冷兵器时代,采取正面破城强攻是下下策,《孙子兵法》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在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这些武器的作用可以说并不是很大,还会增加人员的伤亡。但战争面前,能有一分机会那就是希望,更何况这种云梯车,在当时还曾一度让守城方害怕。

只可惜这样一个攻城利器,还是在时代的发展中走向了没落,因为火炮出现了。虽然它不再上战场,但却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物件,古代人的智慧不得不让人称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