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科举制度为何无法在日本扎根发展?一文带你轻松看懂

科举制度自隋朝诞生以来也走出国门在其它国家扎土生根,尤其是受到唐文化很深的古代日本也在本土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在日本一

科举制度自隋朝诞生以来也走出国门在其它国家扎土生根,尤其是受到唐文化很深的古代日本也在本土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在日本一度存在三百多年之久,但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逐渐没落和消逝,相比我国的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1905年为止,为何科举制度在日本最终只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导致古代日本没有将这一制度坚持下来呢?日式科举的诞生和完善

公元8世纪左右,日本正处于奈良时代,我国处于唐朝时期,这一阶段也是日本和唐朝交流最为密切的阶段。大量的遣唐使进入唐朝学习到非常丰富的汉唐文化,其中科举制度也随着遣唐使们的归途进入日本。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年),他颁布了著名的《大宝令》,将日式科举制度确立下来。

文武天皇

首先在名字中,日式科举被称为贡举,其考试科目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四科和医、针两科。在日式科举中,在汉地被戏称为“穷秀才”的秀才却成为了含金量最高的科目,含金量最高的进士反倒排在并不怎么受重视的第三等。

不过日式科举的完善则要等到女天皇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制定《养老律令》,根据这道律令的规定,贡举成为了选拔人才的官方制度。不过《养老律令》的正式实施则要等到天平宝字一年(757年),也就是说科举制度传入日本后,经过近六十年的时间才完善下来。

当时负责主持贡举考试的是由式部省负责,在每年的十月、十一月之间举行。当时日本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分为贡人和举人两种,所谓的贡人是指日本国内地方邦国贡送到京都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而举人则是指通过当时的教育学府大学寮考试的学生。

大学寮大体类似于国子监一样的存在,它是奈良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也是一所面向平民寒士的大学。大学寮文章、明法、明经、算学四科,虽然它面前不限年龄的寒士阶层,但是大学寮招收的学生却少得可怜,每次不过才数十人而已。

在正式的科举考试中,日式科举一共有十条考试内容,其考试的题目和唐朝大体相似。考的主要是考生对《周礼》、《左传》、《礼记》、《毛诗》、《孝经》、《论语》这些先秦古籍的理解能力,最后根据优劣的不同,根据考生融会贯通的理解分为:通十为上上,通八为上中,通七为上下,通六为中上。

而在整个科目中,秀才科是最受重视的,秀才和进士两科中文章最优秀的考生最称之为“秀才生”,大体类似我们说的状元了。所以秀才科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一直是平民和士人竞相追逐的科目。日式科举的没落:科举制度的贵族化

科举制度传入日本后出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在科举制度中含金量并不高的秀才成为了最受追捧的科目;二,科举制度在汉地诞生的根源是为了扩大中下层寒士参政的机会,打击东汉到隋以来门阀士族势力过大的弊病,然而在日本科举制度却逐渐从平民化走向贵族化;

不得不说这是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科举制度在日本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在日本文化体系中,日本并没有像中国在先秦时代出现“百家争鸣”,从而形成各种流派的学说思想,这从根本上导致日本文化体系在隋唐之前处于真空状态。

及至隋唐时代汉文化传入日本以后,日本文化体系才依照汉文化为基础,逐渐演变和发展成为一套体系。因此在汉文化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一直面临着无书可读的现象,之后虽然传入大量的先秦典籍,但这些典籍又仅仅局限于上层阶级进行学习,下层阶级依然面临着无书可读的处境。

因此这造成日本大学寮每次招收的学生只有数十人而已,而地方诸邦贡送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尽管科举制度在日本存在数百年之久,却几乎没有依靠科举制度从而跻身政治的例子,这和汉地的科举制度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而日本的官僚制度依然沿用的是世袭制度。

尤其是在嵯峨天皇820年,日本式部省转达太政官的命令,宣布大学寮文章科每次只能选取三位贵族子弟入学,从此拉开了科举制度贵族化的演变。探究科举制度之所以无法在日本长久实施的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度和日本贵族们的利益诉求产生了冲突。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最具公平和平等精神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为主体,只要考生富有学识和才华,就能通过这条途径跻身政坛,隋以后,汉地通过科举制度而跻身政坛的名臣不可胜数,如范仲淹、苏轼这些人政客文人都是通过科举出身。

科举在汉地有效地打击了门阀士族,大大的缓和了封建时代的阶级固化和矛盾,然而在日本,由于天然缺乏文化体系,导致科举制度无法在日本扎根。其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从奈良时代开始,贵族和僧侣集团就成为把持政治的上层阶级。

为了打击贵族和僧侣集团,孝德天皇在646年颁布了类似于“均田制”的“班田制”,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土地兼并现象。然而这一律令颁布以后非但没有起到显著的效果,日本贵族和僧侣集团反而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侵占土地,土地兼并的现象反而更加严重。

贵族、僧侣和地方豪强的势力过于庞大,是导致科举制度根本无法长久存在的根本原因。而这一群体的势力过于庞大,甚至直接导致奈良时代末期,桓武天皇为了削弱和打击他们的力量,迫不得已只好做出迁都平安京(今京都市)的举动,以此消除贵族和僧侣集团的势力。

日本也自此进入平安时代,但这依然无法避免科举制度在日本的贵族化,考生十有八九都是贵族子弟出身,考试内容也趋于形式化,不再以才取人,而是依照其出身和名望来决定。这一点类似于隋朝以前的九品中正制,出身和家世成为了决定性因素,所以东晋以后一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而在日本科举制度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乃至于说平民根本没有机会参与科举制度。因此从平安时代开始,日式科举制度就逐渐成为有名无实的制度,反倒像沦为了贵族阶层以此博取名气的捷径,然而科举制度对于日本贵族来说是形同于鸡肋的东西。

日本贵族并不需要依靠科举制度来跻身政治,家世和世袭决定了他们并不需要科举制度,因此11世纪以后,日式科举制度逐渐走向没落和消亡,到江户时代则完全被废除消失。应该说,日式科举制度之所以无法在日本扎根发展,是因为贵族集团的势力过于庞大,而日本天皇似乎也无意通过科举制度吸收下层人才来平衡贵族阶层的力量,最终导致科举在日本逐渐沦为鸡肋一般的制度。

反观在汉地,从东晋以来,历代皇帝都注重对门阀士族的打击,及至隋唐时,门阀士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科举制度从而得以扎根发展,因为我们必须认识到过去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缺陷,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实际上这都是在打击门阀士族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