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雍正帝能得以省心治朝,在于重用臣下的才能品德

在雍正心中,官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德才兼备,一种则是沽名钓誉,两者显然是根据德行分类,面对前者,以看重态度为主,后者相反,

在雍正心中,官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德才兼备,一种则是沽名钓誉,两者显然是根据德行分类,面对前者,以看重态度为主,后者相反,看重行为。1、 怡亲王允祥

怡亲王允祥是康熙皇帝的十三子,其生母是备受康熙帝恩宠的章佳氏,自幼允祥就"子凭母贵",得到康熙皇帝更多的青睐,是当时除了太子之外的,盛宠第一人。

众所周知,康熙皇帝爱出巡,其皇子中,允祥是跟随出巡次数最多的,十几岁便是被带在身边,可见康熙对他的喜爱程度,直到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康熙没有让他跟随,而是指派更为重要的事情来做,那就是祭拜泰山。众位可不要小瞧这个活动,在古代泰山是帝王权利的象征,曾经秦皇汉武就数次封禅泰山,代表最高皇权,由此也能管中窥豹,康熙皇帝对于是十三子允祥的用意之深。

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和太子的一系列朝政过激行为,引起了康熙的反感,朝廷局势动荡,允祥也深受影响,被康熙帝下令禁足,有其他皇子为其奏折求情,康熙帝也只是批复允祥不是勤学忠孝之人,需要严格管教。这对于重人品德行的康熙来说,有此评语,就基本上判定了允祥前途无望。

等到雍正继位后,允祥作为雍正的昔日兄弟,被释放出来,封为怡亲王,着以重权,负责朝廷财务整顿具体事宜,总理户部三库。

这等前后差别,体现出了雍正皇帝对于他的无比信任,给了允祥更多的感恩戴德,无以为报,只能竭尽全力,精心辅佐好雍正治朝。

自己掌握了清朝财政大权,便是把自己全部精力用在扭亏财政经济事业上,他和雍正商议了关于康熙帝遗留的财政问题后,以休养生息和人民富足为基本着力点,深行赋税改革,清理经济弊端。

不出几年,清朝的府库充盈,人们富饶安居,雍正欣喜之余更是打算重赏允祥,不过却被允祥谦虚推脱,,他的谦逊和才能,雍正看在眼里,也是赞扬在心里。

允祥不光是在财政经济上帮助雍正很大,他还经常代表雍正帝处理军务,督领圆明园八旗守卫禁军,甚至遇到好的官员,也可以直接向雍正举荐,如果打个比喻的话,允祥就像是清王朝的管家一般,事无巨细都差不多参与其中。

历史上的果郡王允礼就是他直接向雍正皇帝举荐的。起初,雍正确定即将登基之时,允礼听闻后惊慌失态,雍正看在眼里,对他很不喜欢,所以登基之后,允礼一直被冷落官职,直到允祥知道了允礼的才能后,密折举荐允礼,雍正思量过后,还是听取了允祥建议,这样昭显了自己皇恩,又对朝堂稳定起到了影响。

雍正四年,允祥被雍正信任达到巅峰,为表彰允祥所做功绩,雍正亲笔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匾赐予允祥。

怡亲王事朕,视公而忘私。视国事为家事,带朕辛苦,不用朕烦心,故称其为"忠",兢兢业业办差,小心谨慎办事,敬奉皇命没有丝毫的懈怠是为"敬";赤诚坦白,言行一致是为"诚";勤勉奉公,日夜操劳是为"勤";本分做事是为"慎";廉洁奉公,不贪污受贿是为"廉";认识道理透彻,办事精明周祥,对官员贤能和优劣辨别正确是为"明"。

雍正一番评价不但彻底承认了允祥的才能和对大清的贡献,更是为清廷树立了一个完美的榜样标杆,贤臣的典范。

雍正八年,允祥重兵不起,离开人世,雍正听闻后,悲痛欲绝,并以停三日早朝来表哀悼,并且允祥的墓地是雍正亲自给挑选,以超规格陵寝安葬。2、 张廷玉

提到张廷玉不得不提一下他的父亲,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也是雍正的皇家启蒙老师,所以雍正用张廷玉与张英也有关系,但是能得到重用,还是要靠张廷玉的才能。

张廷玉出身学士家庭,自然知识熏陶浓厚,学识过人。

康熙三十六年,张廷玉进京参加会试,不料自己父亲是主考官,为了避嫌,张廷玉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考试,直到下一次会试,张廷玉高中进士,后来被康熙重用,担任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官职,了解的应该清楚,这些都是文官,也体现出张廷玉的文采见长。

雍正即位之时,张廷玉升迁为礼部尚书,后又转为户部尚书,他任官公私分明,很的雍正信任。

一次顺天乡试,张廷玉为主考官,可他发现参加考试的考生中有几位是他门下的子弟,于是奏请雍正皇帝,请求避嫌,这件事情上,雍正帝更加喜爱张廷玉的诚恳态度。

还有殿试,张廷玉作为主阅卷官,请求雍正皇帝,打算再次回避,因为当初乡试上来的有自己门下人,雍正不允,张廷玉只好勉强阅卷,可是在他把前五名的试卷交给雍正帝检查时,雍正发现一个二甲之列的试卷水平本可以名列一甲,抽出来一看,原来是张廷玉的弟弟的试卷,雍正打算改过来,张廷玉推脱不肯,雍正只好作罢,由此雍正也肯定了张廷玉的品德才能。

雍正八年,清廷用兵西北,为了信息很快处理并传达,雍正专门设立了军机处部门,其中以允祥为主,张廷玉为辅。张廷玉在军机处的部门作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依据皇帝的意思,对军机处的性质,官能,职能和作用都做了严格规定,这一套规章制度的建立,更是加强了中央皇权的统治,避免了不同部门之间不协同办公的尴尬局面。

此外还有奏折制度上的改革也有他的功劳。

奏折最早出现是在康熙年间,但是没有统一的规定,于是出现了传递方式、奏疏内容和朱批等方面的混乱不堪。直到张廷玉制定了具体规定后,才得以效率更高。

简单理解,规定重要一点的军政事务,地方官员要先写奏折,经过皇帝的朱批阅视后,才能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但是皇帝朱批内容不能写入其中,这也就逐渐转为了清朝官方的文书交流。

由此夹杂其中,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奏折保密制度。

规定,奏折必须本人亲自写,写成后不得外泄,督抚以上朝廷命官要派人专门送到大内,直达御前;一般性的官员则是要有专门人送到皇帝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呈交,但是其大臣也是无权拆封阅读,皇帝阅览后,按原来渠道原路返回。

由张廷玉主导建立的奏折制度,加快了清朝上下的信息传递,更是关乎着皇帝和大臣逐渐的权利分配,对清后期的政治起到了深远影响。3、 李卫

相比较前两位,李卫算是清朝的官员奇葩,他喜武弃文,糙汉子一个,而且入仕为官还是通过捐官而得。

李卫初为户部郎中时候,胤禛还未登基,不过他做的一件事,却是让胤禛印象深刻。

户部管理着清朝银两的进出,不过主管这个部门的亲王则是进出都克扣,李卫看不下去了,劝说亲王能不能收敛一些,结果不出所料,亲王对他嗤之以鼻,李卫不得已,只好在部门门口搬了一个桌子,上面写着"某王盈钱",这样这位亲王不再明目张胆的贪污银两。

雍正即位后,则是直接升迁李卫为云南盐驿道,转年有升为云南布政使,主管盐务税收,清楚历史的应该知道,盐务是肥差事,这里也可以看出雍正对李卫的信任。

盐税是清朝经济的重要来源,而浙江又是产盐的主要地区之一。这里走私贩运现象普遍,所以雍正把李卫调到此地,以整治不良之风。

李卫到后,先是大胆改革,改变了原有的灶丁课税的征收方式,而后更是普遍任免官员,提高了盐官品质,杜绝了官员的不正之风。

为了禁止贩卖私盐,李卫在陆上,吩咐浙江海宁县长安镇设重兵把守,在水上,命令官兵巡查,严防水路走私,种种针对措施,让这个地方的盐税提升了一大截,私盐走私现象消失,盐枭和匪类无处藏身,社会治安更是焕然一新。

雍正十年十年,李卫被升迁为直隶总督,而当时的总督省皇亲国戚遍布,旗人遍布,户口纷杂不清,于是李卫将直隶省的行政区分做了改革调整,把原本一百多个县的两个守巡道,变成了三个,管理三府,监督管辖范围内的河道工程事务等。同时,也对直隶省内的绿营兵进行了整顿。李卫招募新兵,由中军副将统辖,分为前后两个兵营,设置守备官员,又根据实际需要,裁改绿营兵定。

李卫没什么文化,所以办事被人抓住把柄较多,作为直隶总督,那里权贵繁多,所以他也因此得罪了有些人,不过雍正信任李卫的品德,当听到被人告状后,也是出言庇护之,私底下教育李卫的行为不当。

总结起来,李卫性情傲慢,不拘小节,但他有更为高贵的品质,那就是为官清廉,人品端正,果敢做事。所以才有了雍正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