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文学就是精神的乌托邦

文学产生之初,先民们随着劳动号子而喊出了心中的情绪,并没有经过刻意加工,也没有经过什么润色和渲染,粗犷而有声调,活泼而又

文学产生之初,先民们随着劳动号子而喊出了心中的情绪,并没有经过刻意加工,也没有经过什么润色和渲染,粗犷而有声调,活泼而又自然。后来随着诗词的大兴,审美出现了变化,变粗糙为润泽,变简单为复杂,变现实为虚幻。于是,文学成了构建精神乌托邦的主要手段。

文学营造的世界都是虚构的世界,也是作家们创造的精神乌托邦。虚构是一种艺术手法,但来源于现实,并深受现实的影响。文学是虚幻的现实,也是艺术化的现实,用一句行内话叫做:“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虚构的世界是作家们营造的,也是他们着力渲染的带着自己主观情感的艺术世界。譬如《红楼梦》里有曹雪芹的梦,《聊斋志异》里有蒲松龄虚构的狐鬼世界,以至于生出“牛鬼蛇神比人更可爱”的感叹。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梦,就虚构成文学的梦,在作品中得以展现,实际还是作者营造的精神乌托邦。好比《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属于陶渊明自己创造的躲避战乱的乌有之乡。

古人就有很多创造,《论语》中有孔子仁爱的世界,《庄子》中更是有着磅礴而瑰丽的乌托邦想象,到了《孟子》似乎用言行佐证自己思想的正确以及合理想象的乌托邦,以此来向世人说明道理。魏晋的诗文有多么美丽就能反衬现实有多么残酷,后代唐诗宋词的审美大多是些被贬之人的乌托邦慨叹,元曲呼天抢地的悲诉,骂官骂吏的直白,给人们痛快淋漓的境界,清代的小说更是营造一个又一个的精神乌托邦,来折射现实的黑暗以及荼毒手段。

现代的文学似乎对域外文学情有独钟,对于翻译外文,介绍域外作品,林纾、周氏兄弟都功不可没。只是域外的文学不管自己改编没有,终究不是自己的。鲁迅的《药》的悲惨,《社戏》的童真,《故事新编》的戏谑,都很深刻,也是他自己的乌托邦。茅盾小说中的上海,巴金小说中的封建大家庭,老舍笔下的旧北京无不是他们刻意营造的乌托邦。

当代的小说更多了,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张抗抗笔下的黑土地,张承志的北方,贾平凹的商州,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都在营造自己文学化乌托邦。

为什么要营造自己文学的乌托邦?现实中没有吗?

还真的没有。文学是想象的艺术,还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或者正面反映或者反面反映,加上作家的主观感受,就成了艺术。如果现实很美好,就不用文学刻意营造什么精神的乌托邦了。可是,现实往往不如意。以至于作家们躲在作品里,营造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获得自己创作的自由。

起码自由了,不受什么现实约束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