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志愿军部队“打得起仗,点不起灯”,为什么有这种说法?

“打得起仗,点不起灯”。这是当时流传在抗-美-援-朝战场的一句玩笑话,但话里却反映出一个看来十分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和复杂

“打得起仗,点不起灯”。这是当时流传在抗-美-援-朝战场的一句玩笑话,但话里却反映出一个看来十分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和复杂的问题——坑道战斗中的照明问题。

志愿军转入阵地防御阶段后,许多部队进入坑道生活和作战。坑道里,除了阴暗潮湿之外,最大的问题是终日不见阳光,只能靠灯光照明。

由于事先缺乏统一的准备,当时志愿军将士在坑道里点的灯都是自己做的,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用瓷碗、茶缸做成的,有用罐头盒、炮弹壳做的,在这些器皿上,加一条棉花搓成的灯芯,灌满豆油,就成了灯。

当时,志愿军部队的坑道里到处都点满了这种自造的灯,荧荧如豆的灯光,闪闪烁烁,照亮了黑暗的坑道,给战士们带来了光明和方便。

据计算,一个连部二十多米长的坑道,至少要点两盏灯;一个排六十多米长的坑道中,则要点八盏。这样,全连起码需要三十多盏灯。

俗话说得好,“点滴成河”。单是一盏灯点油,好像还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一个营、一个团都点起灯来,用油就相当可观了。

如果单是点一个短时间,事情似乎也还好办,长年累月地点,问题就更加不简单了。

当时某部九连驻守的十六条坑道中,总长度六百多米,设长明灯二十盏,短明灯三十盏,每日耗油十三斤半。照这样的标准计算,一个军每月用来点灯的油就需要数万斤!

实际上,由于灯的质量差,灯捻粗,还经常碰撞打截,用油量比计算出来的数字大得多。这件事给志愿军后勤部门带来了极大的夺力,成为当时的一个大难题。

志愿军后勤领-导机-关一面紧急从国内购置马灯和其他煤油灯,一面发动群众改进灯具,于是“节油无烟灯”便应运而生。

战士们用密封性较好的罐头盒代替瓷碗、茶缸,又用铁皮卷成较长的灯嘴,填上棉花或灯草,使灯芯燃烧时不再直接对盛油的容器加热,减少了油料的蒸发。

为了防止泼洒,战士们还在灯下垫一个装蛋粉的空盒子,一旦不小心碰倒了灯,油还可以倒回去重用。

由于大量点灯,油烟很大,总是把坑道中搞得乌烟瘴气,许多人长期呼吸这种污蚀的空气,得了慢性支气管炎。于是在解决省油的同时,大家还想方设法减少油烟。

战士们经过研究,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在油灯上方倒扣一个铁盒子,在铁盒子中装上木炭,这样,从灯嘴上升起来的烟,就直接被木炭吸收了,减轻了对空气的污染,战士们称这种灯为“无烟灯”。

坑道照明这个在今天看来毫不起眼、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却充分集聚了志愿军将士的“大”智慧。就这样,志愿军全体干部战士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经过不断改进,坑道中照明的问题终于较好地得到了解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