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雍正的帝王之术:治天下以用人为本,宁用“能吏”,不用“清官”

原标题:雍正的帝王之术:治天下以用人为本,宁用“能吏”,不用“清官”清朝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有名的勤政

原标题:雍正的帝王之术:治天下以用人为本,宁用“能吏”,不用“清官”

清朝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有名的勤政君主,在其短短的十三年统治时期,励精图治、改革吏治、兴利除弊,成功整顿了康熙后期的朝野颓唐懒政之风,扭转了社会混沌停滞的局面,为康乾盛世的传承与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雍正王朝时期取得的卓著政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雍正知人善任,察吏严明的一套独特的用人之道上。

雍正坚持“治天下以用人为本”,“用人原只论才技”的择人之法,借助一系列特殊的制度对官吏进行测评,要求官员做到“忠、公、能”贤才兼备,提倡实心做事,忠心为国。与以往统治者所倡导的“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的重德轻才的取人之术不同,雍正在选拔人才上更加实行运用“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误事的清官”的重才轻德的方式。

一、治理天下重振朝纲要以人为本务实为先

康熙皇帝在位的前期文治武功显著,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葛尔,但到了中后期吏治腐败,国库亏空,并在选定继位人的大事上导致了九子夺嫡的对立形势,再加上晚年的康熙体弱多病已经无力整饬朝野上党羽林立,官员阿谀的混乱局面。因此雍正继位时接手的其实是一个官吏贪污,钱粮短缺,国库空虚的烂摊子。

为了整改朝堂上的歪风邪气,巩固皇权统治,雍正实行了“朴实、求实、务实”的施政新风。他对官员训诫“一处不实,则事事难以为信也”,劝导臣工“只务实行,不在章奏”,斥责罢免虚伪奸诈,曲意逢迎的贪官污吏,提拔重用实心办事,德才兼备的能臣干吏。雍正要求“雍正改元,政治一新”,推行“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的政策,坚信只要能够选拔、培养、运用一批治世能臣,就一定能重振朝纲,治理好天下。

二、雍正用人之道的方式

1、对官员考察重视才能轻视贤德

雍正的用人之道本质上仍是沿袭了康熙朝时的旧制,康熙鄙薄清官,重能轻贤的真实意图尽管很少被人提起,但仍对后世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康熙在评价清官时曾说“大臣则自有大臣之体,当行有益于地方民生之事,非徒尚操守而已。即使操守平常,民犹谅之,未若自恃廉洁,贻累地方之为甚。 ”康熙年间的清官虽然不太受到重视,但始终受到了康熙的扶植与保护。他希望通过褒奖保护这类的清官可以维持官场上清廉正直的风气。

雍正并非一味的抹杀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居官立身之道,自以操守廉洁为本”,但“安民察吏,兴利除弊,其道多端,操守者,不过居官之一节耳”。对于清官一般不褒不贬,但也曾公开驳斥:“洁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较操守平常之人为更甚”在这一点上雍正比康熙对于清官的态度更有失偏颇一些。

2、人才选拔任用考核的制度

清朝早期的人才选拔注重出身,资历以及满汉之分。雍正对于这些繁文缛节颇不在意,“如遇有为有守贤能之员,即行越格保举,以示奖励 ”“朕从来用人,不悉拘资格,即或阶级悬殊 ,亦属无关紧要”这些都反应出雍正在用人方面只论才技,不拘于成例。对于中下阶层的官员只要他们能够完善自身,奋发向上,他们的选拔和提升可以不受资历的影响。

若是其在任职的职位上胜任工作,治理的地方政绩卓越,越级提拔也是可以的。雍正认为要想知人善任就必须因事择人,而不是因人择事。为做到这一原则,雍正有一套独特的引见制度和政绩考核方式。引见制度是清朝选拔中下级官员的一种方式,文官由吏部考核引见,武官由兵部考核引见。

对于吏部在册的二十岁以上的萌生,均可奏请考试引见,然后授予官职。雍正会在考试的过程中亲自考察官员的才干,能力,性情,文章等,并对他们进行劝导和勉励。这样的制度极大的提升了中下级官员的整体素质。

绩效考核上,雍正喜欢具体事情安排到他想扶持的人才身上,通过对事件的处理判断此人处理政事的能力。除了用绩效优劣来判断是否能胜任职位外,雍正还会考察官员的整体素质:“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通过这种心志上的考验对人才进行综合的评价。

三、雍正用人之道的特点

1、摒弃庸才,重用能吏

“凡有才干之员,当惜之、教之。”在雍正看来,官员们若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尸位素餐,即使人品再好,为官再清廉,也不过是庸碌之才,对国家对社稷毫无益处。而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尽管可能心高气傲、恃才傲物,在为人品格上有一定的缺陷,不容易被人驾驭。但只要上位者悉心“惜之、教之”,相信他们可以改正过失,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绝不能轻易放弃他们,甚至迫害摧残。

雍正任用官员强调个人的才能要与担任的职位相匹配,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就要担任多大的官职,不可勉强上位。“有才而不肖,贤而无才,取前者而舍后者 ”对于那些品德上有缺陷但能力突出的人才要加以培养,对那些无能的庸才要责令让出官职,让予有才能的人担当。这也符合雍正“重能轻贤,重才轻守”的用人原则。而对于封疆大吏的任用,更注重有才有守,但才能与操守不可兼得时,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误事的清官。

2、强调官员的清慎勤,更重官员的忠公能

“巡抚一官,原极繁难,非勉能清、慎、勤三字便可谓胜任也。”雍正对于高级官吏的基本要求希望他们能够做到廉洁奉公、谨慎忠诚、勤于王事,如果能再做到 “忠 、公 、能 ”兼备就可作为倚重的肱骨之臣。纵观雍正一朝的近臣宠臣,有“忠敬诚直勤慎廉明”的怡亲王允祥,“公忠弼亮、筹及远大”的鄂尔泰,“忠诚勤勉,配享太庙”的三朝元老张廷玉,“老成历练、才守兼优”的督抚田文镜,“操守廉洁、敢于任事”的总督李卫 ,这些人无一不是忠勇正直的能人干吏,深受雍正的信任。

在民间传说中雍正并非是康熙选定的继位人,正统之位来路不正,由此导致了民间流言四起,人心动荡,皇权不稳。因此雍正任用的官员一定要以忠君事主为先,他教导臣下“国家有大典 ,君臣有定分”,要求官员“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对于那些不能做到忠于君父的官员即使是心腹重臣也一应抹杀,毫不留情。有拥立新君之功的隆科多和平定西北之乱,维护皇权稳固的年羹尧都因权势过重,私欲膨胀,轻视君主被斩杀。

“惟知有君,则凡事悉秉至公 ”官吏办差时,要把君主的利益放在首位,其次要做到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任劳任怨。贪赃枉法,谋求私利便是“不公”。同时做到“忠”“公”只是前提,胜任职责,政绩卓著才是官员任免的重中之重。

四、雍正用人之道的影响

雍正对于人才的划分大致为“贤能兼者,上也;贤而不足于能者,次之;能有余而贤不足者,又其次也 ”尽管雍正选用的高级官员通过他的亲自把关可做到人尽其用,但各地的督抚并不能做到真正区分贤与能,他们为国家举荐的人才往往是年富力强,办事勤慎,政绩上钱粮无欠,善捕盗贼等等。而这些被举荐的能吏后来往往:“或以赃污亏空闻,或以草菅民命劾”,“贪吏、酷吏者,无一不出于能吏之中,彼诚有才焉以济其恶耳”。尽管这些言论有些偏激,仍能看出雍正片面的注重才能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重才轻贤,鄙薄清官同样影响了官吏的操守,作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历来强调贤、德、义,在民间百姓的心中清官一直保持着操守廉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形象,寄托着人民对正义的期望。而对于天下士子而言,出仕做一个清官是毕生追求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中修身是首先要做到的,自身都约束不好何以治国。雍正时期片面的强调的才能的重要,而忽视贤德的力量,使得大多数官吏在精神道德上迷失了自我,导致了官吏腐败的加剧,为后世埋下了隐患。

五、总结

雍正皇帝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雷厉风行的手腕、百折不挠的勇气整顿朝纲,澄清吏治,为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严格谨慎的选拔人才,实事求是,秉公持正,在官员的任用上做到人尽其能,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政绩,完成了康乾盛世之间的过渡。但不可否认康雍乾三朝片面注重才能而轻视贤德的用人方式误导了官场上的为官风气,间接造成了后世官场吏治腐败之风的盛行。

参考文献:

1、《清史稿》

2、《清世宗实录》

3、《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4、《雍正帝察吏之术与用人之道研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