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少年不懂杜甫,读懂已是中年

小时候最不喜欢背的就是杜甫的诗。因为杜甫的诗晦涩难懂。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然而杜甫的诗是个例外,背熟了也不一定知

小时候最不喜欢背的就是杜甫的诗。因为杜甫的诗晦涩难懂。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然而杜甫的诗是个例外,背熟了也不一定知道什么意思!

但是,我很喜欢李白的诗。因为他的诗就如同他的个性一样,豪放自由,洒脱不羁。诗句中总流露出一种不甘和不屑,正如年轻气盛的我一般,自视甚高,但又渴望证明自己。背着背着,恍惚间仿佛我就是李白本白。

诗仙李白

人到中年,锐气散去,我反而开始喜欢杜甫了。因为他的漂泊,他的执着,他的愤怒,都是因为他的人生理想。以前以为杜甫是有意用诗来记录历史,后来才明白他写的全是自己的人生!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将他与李白并称。

诗圣杜甫

杜甫出生读书门第,祖父杜审言是唐代的名诗人。受家庭影响,他自幼就好学,七岁便能作诗。年少时,杜甫曾在洛阳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得到了洛阳诗文届的肯定。

十九岁时,杜甫开始了自己的漫游生涯。漫游在当时很流行,通过游历山水、拜访朋友、结交高士等开拓视野。当然,也有为自己寻找仕途机会的作用。

天宝三年,杜甫遇到了李白。当时李白早已名满天下,而杜甫只在洛阳小有名气。二人年龄相差十几岁,但却成为了忘年交。后来在漫游时,他们又遇到高适。于是,三人一同结伴漫游。

也许,对李白来说,这仅仅是自己多次漫游中的一次。但对杜甫而言,这次经历却让他在此后人生中回味无穷。杜甫钦佩李白的才华,喜爱李白的个性,羡慕李白的洒脱,但他知道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拜别李白,杜甫来到了长安参加应试,没想到却遭遇了奸相李林甫安排的“野无遗贤”的闹剧。科考无门,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杜甫不得不走上写诗投赠权贵之路。

滞留长安十余年,杜甫郁郁不得志,生活也愈发清苦。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杜甫获得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这个职位是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钥匙的低阶官职,与杜甫辅佐君王、匡扶社稷的理想相去甚远,然而迫于生计,杜甫还是接受了。

任职前,杜甫请假回家探亲。回到家中,没有团聚的喜悦,等待他的是小儿子饿死的噩耗。一事无成的无奈,养家糊口的压力和儿子饿死的现实,让杜甫内心无法平静。他将长安十年的人情冷暖和回家探亲路上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这几句的意思是:杜陵有个平民百姓,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愚蠢可笑,心里偷偷地要向后稷(周代人的祖先,掌农业)和子契(商代人的祖先,掌文化教育)看齐。这个杜陵布衣不是别人,正是杜甫。诗人一开篇就自嘲,面对人生理想的幻灭和生活现实的打击,内心的痛楚与无奈。

为什么不放弃呢?杜甫解释道:“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我又何尝没想过隐居江海之间,潇洒过日子呢?碰上个像尧舜那样贤明的君王,不忍心轻易地丢下他,自己去逍遥。

就这样,杜甫抱着报效国家的决心,滞留长安。他识尽世故,饱尝冷暖,放下自尊,看尽炎凉。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杜甫说自己因为人生理想而耽误了生计,以巴结权贵为耻,所以穷困潦倒,但又不忍心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在尘埃之中。

这多像人到中年的我们,不甘心,但又不得不认命。

终于获得了微末的一官半职,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富人家的酒肉飘散出诱人的香气,而大路上冻饿死的穷人无人埋葬。相隔几步,就是苦乐不同的两种世界,人间的不平事,使我悲愤填胸,不能再讲!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多像人到中年的我们,内心愤懑,却深深知道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喜怒形于色。压抑着愤怒和不满,只为守住自己最后的一点点城府。

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中,等待着杜甫的却是更加悲痛的事情。“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杜甫一进门就听见号哭声,原来是小儿子活活饿死了。面对这家庭惨剧,诗人怎能压抑住满腔悲痛,街坊邻居们看到了也跟着落泪。“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让我无地自容的是,作为父亲,我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堂堂七尺男儿,混迹世间四十余载,上不能施展才华,匡扶社稷;中不能置办产业,养活自己,更遑论赡养父母;下不能养育妻儿,解决温饱,生于这世间意义何在?每次读到这里,我都在想,杜甫当时该有多么悲伤和沮丧。

然而,杜甫是个心系百姓的人。他说,我好歹是个官员,有俸禄,可以免劳役,而那些境况不如我的平民百姓,他们又该怎么办呢?“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静静想想那些失去土地的人,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忧虑的情绪像终南山那样沉重,浩茫无际,无法止息。

年少时读这首诗,觉得晦涩难懂,啰里啰唆。如今再读,却是泪眼婆娑。我看到的是一个胸怀“致君尧舜”志向却无施展才华机会的读书人内心的不甘,我感受到的是一个看到满目疮痍的世界却无力改变的热血之人内心的无奈,我读到的是一个期待团聚回到家中却听到噩耗的父亲内心的痛苦。

杜甫是天真的。他以为忠君爱国、努力上进就能实现自己的报效国家的人生理想,殊不知政局动荡谁又在乎他的忠心和赤诚呢?

杜甫是笨拙的。他不善于打理生活、维持生计,只能依靠家人朋友资助,大半生都过着较为拮据的生活。

杜甫是真实的。他在诗歌中记录自己的得意,也写下自己的落魄。他不是刻意用诗来记录历史,只是因为他是历史的见证者,又喜欢用诗歌作为镜头写下自己的期盼和无奈。

杜甫是固执的。明明时局动荡,自身难保,却初心不改,坚持己见。

重读《羌村三首》、“三吏三别”,才发现这个人生一塌糊涂的老男人,他的诗里永远流淌着一股质朴真诚的普世情怀。他真诚的令人肃然起敬,又真实的叫人印象深刻。

杜甫写下哪里是历史,明明就是他颠沛流离的人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