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清末奇书:《海国图志》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19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正处于国之将夕、悲风骤至的危难时际。一方面清王朝政治腐朽黑暗,封建专制统治苟延残喘,吏治腐败、民

19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正处于国之将夕、悲风骤至的危难时际。一方面清王朝政治腐朽黑暗,封建专制统治苟延残喘,吏治腐败、民生惆怅,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国内外危机此起彼伏。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深刻激发了魏源的爱国激情,直接参与了禁烟和抵抗外国侵略的运动。通过鸦片战争,魏源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中国本土的文化己经不足以支持中国的发展,于是提倡向西方学习,研宄各国情况,了解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等知识,特别是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改变清王朝军事落后的状况。

在英国侵略者入侵中国的时候,清王朝统治阶级根本不了解“夷情”。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写到: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即了解“夷情”,帮助人们学习“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所谓“长技”是指“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一、《海国图志》的三个版本

《海国图志》有三个版本,即50卷本、60卷本和最后定稿的100卷本。

1842年12月,《海国图志》初刊50卷本,约57万字,有地图23幅,保留了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原文,侧重于对海国夷情的一般介绍。

1847年,50卷本扩充为60卷本,60余万字,“西洋技艺”从1卷增加到8卷,增加了对海外各国的情况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介绍。

1852年,再增加到100卷本,约88万字,有地图75幅、西洋技艺图57页、地球天文合论图7幅,涉及到海外各国的政治体制等内容。

《海国图志》100卷本的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体现“制夷”“悉夷”和“师夷”,是魏源在整理编辑《海国图志》过程中认识到西方国家并非都是野蛮国家,而是有值得正视和肯定的方面,进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第一部分《筹海篇》2卷,是全书的总纲。从“议守”“议战”“议款”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如何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总结了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应敌的策略。

第二部分《图集》2卷,有《海国沿革图》《地球正背面图》和世界各大洲分国地图75幅。这是当时中国最为科学的地图,有力地打破了传统的“中国是天下的中心”的观念。

第三部分《地志》66卷,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军事活动、经济贸易、物产矿藏、宗教信仰、民俗风化等情况。《国地总论》3卷,介绍了全球地理。附有《西洋南洋各国教门表》《中西历法异同表》《中西纪年通表》等3表。

第四部分《筹海总论》4卷,辑录了关于沿海情形、筹海方法和论说。《夷情备采》3卷,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国外情报资料《澳门月报》《华夷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

第五部分《西洋技艺》12卷,介绍了西洋火轮船、火炮、水雷、炮台、望远镜的制作和用法,附有设计样式图和分解立体图。

第六部分《地球天文合论》5卷,介绍了地球的运动、经纬度、时区的划分、四季寒暑的成因、日心说、各种天文现象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海国图志》有别于其他世界历史地理书,魏源在全书中贯穿了自己的主张和思想,著述《筹海篇》2卷和《筹海总论》4卷,并将《筹海篇》放在了全书的首页。

《筹海篇》体现了魏源抵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筹海总论》则收录了当时有关海防的各种建议,以及破除传统观念中的中国处于世界中心位置的中国中心主义的世界观等等。

这些认识和主张基于魏源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应该正视和诸多肯定的方面,甚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中国,近代的国际形势己经处于世界各国独立并存的局面。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魏源指出应该防范于未然,要“制夷”必先悉“夷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

二、《海国图志》的地位和意义

魏源撰写的《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御侮图强的方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贯穿于全书,引导国人去打开长期封闭的视野,正视和认识世界,探求抵御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强国之道,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启蒙的作用。

《海国图志》提出的“以夷制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仅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传播到邻国的朝鲜、日本等国,推动了近代之初东亚国家对外认识的转变和开放,使其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时代价值,在中国近代史和东亚近代历史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第一,魏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最早的人。

《海国图志》成为中国近代之初,面临历史巨变提出向西方学习,其“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打破盲目自信的封闭状态,放眼全世界,了解世界各国,观察世界变化,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开启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促进中国开始了解世界,是中国政治思想开始向近代化转变的重要的标志之一。

第二,魏源是一位经世致用的实践家,具有较强的国家忧患意识。

在鸦片战争后,一批政治家、思想家和有识之士,关注现实、注重实效,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封建末世深刻的社会危机,掀起了经世致用之思潮。《海国图志》集中体现了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经世思想,又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学术学风乃至西学的引进和传入有着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这一思想,不仅滲透着魏源的“以匡济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而且体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使命感,“师夷”指明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沿着“师夷”“制夷”的方向曲折前进。

第四,《海国图志》提出富有近代色彩的外交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魏源意识到东西方正由过去隔绝的状态向相互之间彼此交往的方面转变,意味着中国要自强,必须正视外部世界、学习西方、进行具有新的时代内容的改革等迫切的课题。这一对外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五,《海国图志》提出的海防思想是中国近代海权思想的集大成。

魏源在研究历史和中国周边国家政治经济现状之后,认为“清王朝的威胁,不是来自内陆,而是来自海上”,提出严修海上武备,建设近代海军,抵御外来侵略。这一海权思想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思想与理论准备。

第六,《海国图志》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思潮起到了启蒙作用。

魏源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之法,确信古老的封建帝国因循苟且只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魏源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发展,激发了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改革的思想。

第七,《海国图志》摒弃“天朝中心”“天圆地方”“九洲八荒”的观念

,树立“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风尚。

当然,由于受到时代和客观条件的限制,魏源的《海国图志》也势必存在着诸多不足。《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陈旧的观念,如把西方国家称为“夷”等等。魏源作为清王朝后期封建地主阶级的一员,其思想不能完全走出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范围,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痕迹。但是,作为处在历史变局前的改革家,魏源己超出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提出正视和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的思潮,确实不愧为清王朝后期著名的改革家和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对中国近代,乃至东亚一些国家近代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