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古代封建王朝下,中国运河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运河与中国的历史可谓是密不可分。从上古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的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运河与中国的历史可谓是密不可分。从上古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出现,都印证了河流与中华文明的不解之缘。如果说水是文明之源,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话,那么运河就是这摇篮上柔软的丝带,轻抚着华夏文明的兴起与壮大。

中华文明曾是全世界最大也最先进的农耕文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无论是从民族融合,还是生存发展的角度,运河一直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这种深入民族骨髓之中的运河文化,在封建王朝的各个历史时期,到底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作用呢?一、在先秦时期战乱不断的大背景下,运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兴起发展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

撇开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提,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运河,应该是出现于先秦时期。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见于《水经注》:“徐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于上国,乃沟通陈、蔡之间。”

有历史学家考证,这条运河,很可能就是就是战国时期魏国开辟鸿沟的前身。

图丨郦道元《水经注》

通过历史记载可以得知,鸿沟的开辟,其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沟通上国”,也就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开辟运河最显著的特点。

不论是魏国的鸿沟,还是楚国的“荆汉运河”,吴国伍子胥开辟的“胥溪”,以及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而修建的“邗沟”,都是出于政治或者军事的需求,有着显著的封建王朝政治特点。

同时,由于生产力和科技的限制,先秦时期的运河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不仅是各国自己的文化决定,还受到地理山川条件的限制,只能是在自然河流的基础上有限的开辟运河,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点。

先秦时期运河的开辟,对中华文明的行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完成了当政者的军事需要,还在客观上将中华文明之下的各个子文明联系起来,尤其重要的是将吴楚等南方与当时文明的中心中原联系起来,为以后民族的大融合留下了伏笔。二、 秦汉时期运河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先秦的基础之上,除了满足军事需要之外,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并开始惠及普通百姓

在春秋各国独自修建的运河基础之上,秦汉两代继续发展运河文化,秦始皇下令修建的灵渠,汉朝时疏通邗沟,修建漕渠,汴渠等人工运河。由于大一统的王朝出现,这个时期的运河除了军事需要之外,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需要,以及地方对中央的支援通道。

秦汉时期,大量的漕运粮食从东南,东北运至当时的王朝中心咸阳与长安、洛阳等地,加速了中原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在客观上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又通过运河,以及当时统一的驰道来统治四方,尤其是对吴楚旧地的统治。

图丨秦汉驰道

秦始皇曾派五十万大军通过人工开凿的运河到达百越,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南方的统治力度,汉武帝也曾派兵整顿西南,在此过程中运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此时开辟的运河不论是数量还是范围上相比,都远非春秋时期能比,运河也不在只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漕运的发展惠及到普通百姓,也给运河文化增添了民间色彩。

运河对于普通百姓的影响,首先在于漕粮的运输,由于大量的粮食从王朝四周运往中央,运河不在只关系到王朝的兴替,还跟百姓的日常生活了有了联系,大量产自南方的物资运到北方,而北方文化也趁机流入南方,使得南北民间交流更加频繁。

图丨古驰道遗址

其次,漕运的兴起使得漕工作为一个全新的职业兴起,王朝后期,很多无地的百姓成为漕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延缓了王朝走向衰落的过程。

综上,运河在秦汉时期的发展逐渐壮大,其影响也从官方蔓延到民间,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也加速文化融合的过程。三、 隋唐两宋时期运河文化逐渐发展壮大,京杭大运河的出现是运河文化的一个高峰,有效的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民间群体参与其中

经过两晋及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割据,隋唐时期终于再度统一,落后的贵族门阀制度逐渐被科举顶替,中华文明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潮。而运河文化,也在此时期迅速发展壮大。

隋朝时开辟,唐宋之后都在不断完善的京杭大运河,正是在此时期兴建。京杭大运河的出现,不仅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化和科技生产力,也是中华文明彻底融合,统一的标志,其在历史的地位不亚于长城,甚至仅从对文明自身的意义来讲,更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运河文化表现出先进的大一统王朝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执行魄力,从政治层面上,京杭大运河的开辟,为两晋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体现着经济中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

图丨京杭大运河路线图

另一方面,运河文化在隋唐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新换代,传统的依托于乡土的门阀制度,因为运河带来的便利交通和广泛交流,逐渐被人民所摈弃,而代表着小地主与富民利益的科举制度逐渐兴起,也跟运河的开辟使各地人民能够互通有无,方便交流有着重要联系。所以说,运河文化在隋唐时期的发展,间接的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和两宋对京杭大运河的开辟和发展,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这一时期运河文化的主体,已经从官方逐渐滑落到民间,大量商人,漕工,以及沿着运河两岸发展起来的城市商铺,成为运河文化的主体。

两宋时期运河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更加重要,首先不同于以往的各个朝代,两宋王朝建立的基础,就跟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北宋建都汴梁,本身就处在运河河畔,南宋更不必说。两宋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运河的历史,地处中原腹地的汴梁和开封,几乎就是靠着运河这条生命线来维持的。同时,由于外部民族威胁的原因,运河在两宋时期还承担了一个防御游牧民族入侵的特殊任务,其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无需赘言。

从先秦时期的人民被动的被政治需求推动着交流,到宋时百姓主动参与运河文化的发展并成为其主体,这其中不仅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更是集体意识的发展。

图丨民众参与京杭大运河修建

隋唐以及两宋时期是中国运河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重要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运河文化的发展,不仅延续它之前民族融合的意义,而且还间接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同时运河文化自身的主体,也从官方逐渐演变为民间,为民族集体意识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四、 明清时期运河文化彻底成型,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漕帮体系,有效的服务于本土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明清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末期,也是本土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运河文化经过长久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独特而紧凑的结构体系。漕运的独立,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统一漕帮的出现,给运河文化在封建时期的发展带来另一个高峰。另外,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市民阶级的兴起,也和这一时期运河的发展有着重要联系。

首先,明清时期运河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漕运的相对独立,不同于两宋时期运河关系到都城的安危,大量官方力量主导其中,明清时期的漕运,逐渐脱离官方,转而由漕帮和商人主宰,遍布全国的运河体系,和相对独立又一致的漕运文化,又加速了统一的,带有中国传统儒家色彩的漕帮的出现。而漕帮的出现和快速形成,又加速了漕运独立于官府之外,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图丨明清时期的水上漕帮

由于常年在水上,又贯通南北的工作特点,漕帮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紧凑的结构和特色,这其中又加入了中国传统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色彩的点缀,让漕帮不同于其他社会百工,形成一套自己的组织结构和行事规则,一定程度上讲,这种规则和结构是优于同时代的其它百工文化的。

另一方面,明清作为中国本土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小市民阶级和城市手工业者的兴起和发展,都与运河有着重要的联系。

首先,他们摆脱了传统农耕生活的束缚,投身于各个工厂和城市之中,也就失去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吃的每一粒米,穿的每一件衣服,都必须通过繁荣的商业活动来获取,而在火车还未发明的古代,运河就是这种商业活动最佳,也是最不能割舍的动脉。

其次,大量手工业和小作坊的出现,代表着中国本土资本主义的萌芽,而这些小作坊,又必须通过密布的运河和水网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所以明清时期运河文化的发展,对我国本土资本主义萌芽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不曾断过的农耕文明,离不开运河的发展与壮大。作为中华文明少年时期的封建王朝,其成长与变化的过程,就是伴随着运河文化逐渐发展与壮大的过程。运河文化不仅在古代护佑和推动并且参与着中华文明的建设,在当代,也必将继续参与并影响着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水经注》

《史记》

《明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