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剪不断理还乱,谈谈我国古代帝王,为何对丞相“又爱又恨”?

相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把成为相作为自己的终极人生目标。可是在作为统治者的君主眼

相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把成为相作为自己的终极人生目标。可是在作为统治者的君主眼中,相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相权作为补充和制衡皇权的存在,两千多年来让历代君主是又爱又恨。

一、“相”存在的政治意义

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地区产生的文明,中国产生的文明是建立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农业生产之上的。当中国周代时形成了国土面积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万以上的巨型国家,同时期的其他地区大多还只是建立在城邦制基础上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型国家。

治理这样一个巨型国家的工作自然是十分繁重的,许多勤政的皇帝工作量也是十分惊人的。《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仅每天批阅的竹简奏章就达到一石,即一百二十斤的重量。文字超过三十万字。朱元璋曾在八日内批阅奏疏条陈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具体政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算来每天批阅奏折二百余件,处理国事四百余件。具体的文字量每天达到二十万字以上。

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对于一个精力旺盛且勤政的皇帝来说尚且吃力,遇到身体状态较差或者慵懒的皇帝就更加难以接受了。但是国家的具体事务不能耽搁,就需要有人来辅佐皇帝完成这些政务的工作。这种情况下,极具中国特色的相就产生了。可以说,相就是为了完成君主难以承受的繁重工作量而产生的。具体的分工就是君主制订大略方针,相负责具体的事务布置。

二、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中国的历史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由君主独自专政的,这是一个缓慢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皇权不断增加的表现就是相权的不断减少,尽管其中有某些阶段呈现了相权反弹的现象,但总体还是君主专政不断加强。但是丞相一职虽然并不长期存在,甚至后期已经被废除,相权却没有彻底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出现,甚至在官员体系内部也会对具有相权的官员直接称呼为相。

1、东周到秦汉:最初的相

同许多的制度一样,相也是在春秋战国时开始产生的。相作为君主的副手,第一次出现是在春秋末期的齐国。齐景公是一位十分特别的君主,他既有励精图治的决心又有贪图享乐的习性。为了在追求安逸时不至于荒废国事,更为了给自己空余出更多的时间,齐景公上位后不久就设立了相这个官职,负责帮助他管理国家的具体事务。这种做法后来被列国纷纷效仿。

战国时各国都设置相,也正是战国时相开始被称为相邦或丞相,为辅助治理国家的意思。相的职位一般都是任命对国家立有大功的人或者才能卓著的人才。战国时涌现了大批著名的相,如苏秦、张仪、范雎、田文、蔺相如、惠施等。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的相并不是专指文官,许多武将也曾经被拜为相,相也是具有军权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官制进行了调整和增补,在中央设置丞相一职,用来总领百官,处理实际的行政事务。汉代承袭秦制,并对丞相的权力进行了增加。西汉的第一任丞相是由建国过程中功劳最大的萧何担任,并被赐予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资格。但因为建国初期的丞相多由军功勋贵担任,他们对于皇帝的命令经常违抗,对皇权产生了影响,所以汉武帝时期任用了平民出身的公孙弘担任丞相,使得相权直接听命于皇权之下,不再呈现平行的关系。汉武帝还设置内朝,将丞相率领的百官设为外朝,军国大事多由内朝进行决策,而外朝只有执行的权力。

汉武帝之后一直到东汉灭亡,虽然朝廷对丞相的职位不经常任命,但由于皇帝大多早死,新帝继位时多是年幼,造成了外戚与宦官轮换专权的局面,这一阶段在实际上朝堂上的大将军、大司马等职位一旦由外戚担任就相当于丞相。虽然丞相的职位不再常设,但丞相的权力却由另一种方式在正常进行。

2、魏晋南北朝:相权与皇权的反复博弈

受东汉末年董卓、曹操任汉相而独揽大权的影响,三国的皇帝在实际掌权时大多不设丞相,以防止权臣的出现。但实际上还是以三公或者大将军等职位代替行使丞相的权力。西晋短暂统一后又迅速分裂,东晋和南北朝经常发生权臣篡国的情况。这时候的丞相“自魏、晋以来,非复人臣之位”,“丞相既不为宰相之任,而常为嬗代之阶”,就是说丞相的职位如果有人真正的担任,就是即将篡夺皇位了。

南朝宋、齐、梁、陈的开国君主都是前朝的将领出身,也都在篡位之前担任过相位。北朝的权臣如尔朱荣、高欢、高洋、宇文泰、宇文觉等,在掌握大权后也都担任了相职。按当时民间的谚语来说“为相不称皇,到老一场忙”,可见要是担任了丞相又不进一步当皇帝老百姓都替他着急。

3、隋唐:相权逐渐被制约

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创造、改革官制和选官制度。因为杨坚本身就是外戚担任相位(大柱国)而最终篡位的,所以对于相权十分忌惮。他将丞相的职务一分为三,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明确分工,分使相权。避免了一人担任丞相后权力过大的局面。

唐代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三省的首长也不轻易授予,大多对资历较轻、官阶较低的官员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务来代替行使相权。这使得相权的实际执行人变为临时担任,不再成为常任的职务。隋唐的相权总体被制约,皇权相对加强,与魏晋南北朝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态势。

4、宋元:相权触底反弹

五代时因为战乱等原因,真正掌权的大多是军事将领。北宋建立后确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打压武将,将军权收归国家。虽然北宋重视文臣,但对于相权的打压也是不遗余力的。尚书令等职务也逐渐成为荣誉头衔,一般用于大臣死后的追封。对于实际相当于相权的各省部官员实行滥任,在同一时间内经常出现十个左右相当于丞相的官员。最多时达到过二十几人。可以说相权进一步被分散,并被分解成若干部分分别行使。

从南宋建国后相权却意外的回升。因为南宋作为北宋的延续,开国君主赵构为了维系自己的皇位不惜抛弃整个中原地区和自己的亲眷,造成“得国不正”的评价。而赵构为了避免在面对金国和臣属、百姓时的尴尬,委任秦桧为丞相,代其受过。秦桧趁机专权,并开启了南宋朝奸相辈出的先河。直到南宋灭亡时,左右丞相仍然替代皇权行使行政权。元代吸取了金、宋的官制,设立中书省统领百官,相当于恢复了丞相的权力。

5、明清:君主专政达到顶点

明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丞相职务及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相当于彻底罢免了相权。但与之相对应的,皇权无法完全完成全国的政务,只能设置了内阁来代替处理政务。明朝越往后期内阁的权力越大,实际上起到了丞相的作用,也相当于相权的另一种形式。清代继承了内阁,又先后发展了南书房、军机处,将相权进一步分化瓦解,最终使相权成为了皇权的附属权力,更类似于皇帝的贴身秘书和顾问。

三、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实质

我国历代王朝是典型的君主专制政权,而君主的大权独揽势必造成因个人精力有限等原因对政务的无法全部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官员集团来辅佐君主来处理具体的事务,而百官之长的丞相无疑就是最接近君主的官员。丞相因为代表了官员集团的集体意愿,势必与君主之间造成隔阂;丞相的权力也的确对君主的地位产生了威胁和影响。这就是君主总是想方设法的从相那里夺回权力的原因。实际上相权就是官员集团的权力。

具体政务的执行过程中不可能缺少官员集团的参与和决策,这也是皇权削弱相权后国家的实际行政效率总会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所以相权一开始的削弱总是由具体人数的增加来得到分解。但是分解之后的相权在一段时间后又会产生新的替代机构,如大将军、中书省、平章事、内阁等。所以皇权为了进一步加强专政,就会使用新的机构替代相权机构。到了清代,内阁的权力也基本成为摆设,内阁大学士的职位成为荣誉头衔。相权与皇权的博弈总体趋势就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从被分解为若干项开始,最终由品阶较低的官职取代。四、结语

皇权与相权,是中国专制制度下的两个政治畸形产物。尽管古往今来涌现了众多名垂千古的名相、贤相,但他们都是皇权的附庸,代表了皇权专制的一种延伸。但在中国古代极端专制的历史环境下,相权也是唯一能对皇权产生某种制约的权力,对于相权的逐渐剥夺,也使得国人的奴性开始显露,形成了千万大众都是皇权治下刍狗的局面,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自由。

参考文献:

1.《典略》

2.《史记》

3.《资治通鉴》

4.《续资治通鉴》

5.《皇国实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