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浅谈北宋时期积贫积弱起始,庆历新政一场注定失败的改革

“澶渊之盟”后北宋的政治形势1044年末,宋辽缔结了“檀渊之盟”,北方的威胁解除,这个时候西北也传来好消息同党项李德明谈

“澶渊之盟”后北宋的政治形势

1044年末,宋辽缔结了“檀渊之盟”,北方的威胁解除,这个时候西北也传来好消息同党项李德明谈判也十分顺利,国内局势十分稳定,宋廷将军费开支用于民生之上,战争结束大量青年解除兵役,重新投入了农业生产,保证了经济迅速恢复,百姓安居乐业。

宋真宗

宋真宗在两位辅臣寇凖、毕士安全心辅助下也开始励精图治,国内情况一片欣欣向荣,无奈毕士安的去世,导致宰相之位空缺,王钦若成为了新任宰相,这要政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王钦若契丹南侵略之时,曾经主张南逃,并遭到寇凖严厉批评,贬官出京,王钦若对寇凖十分不满,他回朝后重任副相后,不愿和寇凖共事,并寻求报复寇凖。

王若钦(影视)

王钦若毕竟久在官场,十分了解宋真宗他利用宋真宗的虚荣心,把原-本大功一件“檀渊之盟”说之为城下之盟,是个丧权辱国条约,这要寇凖处于十分不利境况,很快寇凖给贬为地方官,王钦若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

寇凖虽成为了地方官,宋真宗心结并为解除,原本就是他拒绝寇凖建议抗辽,从而签下城下之盟,宋真宗内心是十分纠结,一个盛世之君是不能签下这样一个城下之盟,这要他内心十分不舒服。

寇凖

寇凖离开了中央到地方,他只能询问王钦若,“檀渊之盟”签订在于宋真宗,否定寇凖建议,作为皇帝又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王若钦深知宋真宗难处,他提出出兵燕云十六州,宋真宗否定,王钦若立马提出“泰山封禅”得到宋真宗首肯后,王钦若为了减少“泰山封禅”压力,他说服了首辅王旦获得其支持后,他大胆开始准备“泰山封禅”事宜。

为确保“泰山封禅”顺利,伪造“天书”“天瑞”,保证可以顺利封禅,先将年号改为“大中祥符”元年,王旦率领大臣恭请宋真宗封禅,一系列准备完善后,在本年的十月份率领百官完成了“泰山封禅”。

宋真宗泰山封禅

王若钦、丁谓等鼓动下,宋真宗疏于朝政,热衷于各种各种祭祀活动,大造宫观,各地为了迎合也不断爆出不少祥瑞,群臣歌功颂德,太平盛世的景象,大规模的庆典,导致国库空虚,逐步将北宋王朝推向了积贫积弱的边缘。刘太后专政,积贫积弱情况加剧

刘太后父亲刘通早年随宋太宗北伐期间去世,刘氏就进入了还是襄王府,深受宋真宗喜爱,宋太宗驾崩后宋真宗继位,进入宫中。

刘皇后

1007年四月,宋真宗第二任妻子郭皇后去世,原本宋真宗想立刘氏为后,众大臣反对,未立刘氏为后。

1010年四月,宫女李氏生子,刘氏将其给杨妃抚养,未告知宋真宗,宋真宗不知有一子。

1018年八月,群臣为了国本着想,不断奏请宋真宗立太子,才立赵受益为太子,改名赵祯。

宋真宗病情加重,命太子赵祯监国,寇凖辅政,刘皇后并不愿寇凖辅政,丁谓配合打击寇凖,要其远离中枢,由丁谓任首相。

宋真宗病情加重,要原本不稳定的朝政充满了凶险,副相李迪为寇凖抱不平,并对丁谓、刘太后擅权的不满,刘皇后知道了这件事情,罢免了李迪,虽丁谓也给同时罢免,两天后又在一次启用为宰相。

宋仁宗

乾元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病逝,最终太子赵祯继位为帝,正式开启了刘太后专政之路,刘太后权欲极强绝对不允许一个和其权势差不多的人共同执政,刘太后利用丁谓同党宦官雷允恭擅改真宗陵穴之机,丁谓罢相并将其远贬海南。

刘太后在少了劲敌后,虽没有在进行祭祀活动,但消耗财力营造宫殿,寺庙的举动,此举导致了朝内官员不断上书,希望可以阻止刘太后劳民费财之举、还政等要求,这些官员最终都给刘太后以各种理由罢免,刘太后权欲极强一直到死都未还权给宋仁宗,并享有皇帝实权,临死也不忘记享受皇帝礼遇,最终副相薛奎劝诫后才以皇后服殓葬。

丁谓

刘太后专政期间,大势启用擅权的奸臣以及贪官污吏,导致朝政腐败,国库空虚,经济疲软,宋仁宗亲征之处,国库没什么钱,宋真宗时期形成积贫局面经过刘太后随意消耗国家资金,导致积贫积弱情况加剧。宋夏战争、暴露宋军积弱

刘太后专权期间,无视军备和边防,导致军队缺乏训练,宋仁宗执政初期没有对西夏的战争是很难发现这个问题。

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宋虽晋封李德明为夏王,李德明已去世,由其子李元昊继承王位,李元昊虽给宋册封为王,他想建立自己的王朝,他想和宋朝有对等地位,做了相关准备后,并准备进攻宋朝西北边疆。

李元昊

宝元元年(1038年)九月,党项内部发生矛盾,李元昊的叔叔李惟亮投降宋朝,宋却将其还送西夏,导致李惟亮给杀,李元昊也与本年十月称帝,建国号西夏。

李元昊称帝后,就派人到宋京城,希望宋朝可以承认自己称帝一事,宋仁宗拒绝其要求,李元昊回去后宋立马改变了西北部署,西夏不断进攻宋西北边界,由于宋军防范加强,西夏未能得逞。

三川口战役

李元昊为了改变战局,假意求和最终骗取延州知州兼鄜延、环庆路安抚使范雍信任,导致其不加防备,李元昊趁机进攻保安军,最终在延州附近好三川口击败宋军,取得胜利,这战虽然获得胜利,无奈西夏损失也惨重。

三川口之败后,北宋朝廷吸取教训,积极排兵布阵,希望可以一雪前耻。

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在一次请和,妄图欺骗宋军再次中计,不过这次宋军统帅部是范雍换成韩琦,韩琦在得知李元昊进攻消息派出任福率兵进攻西夏,李元昊改变策略,引敌深入,任福中计,双方在好水川大战,宋军主将任福战死,乘胜追击击败朱观所部,如不是王仲宝率援军前来,朱观所部在所难免,宋军在败,这一战史称“好水川之战”,这一战如果不是任福轻敌冒进,遭西夏伏击,战局还不好说,宋军有可能取胜。

好水川战役

两次惨败,宋朝吸取前两次失败经验,制定了紧密的布防之策,只待西夏军队进犯。

庆历二年九月,李元昊率军进攻泾原,王沿命令葛怀敏率军出击,葛怀敏和监军赵珣意见不合,最终导致定川寨给西夏军队保卫,并切断水源,十分危急,葛怀敏率军出战失败后,狼狈退回城内,第二日,葛怀敏再次指挥大军出战,由于大军不听从指挥导致其最终战死,这一战宋军战败,西夏获胜。

定川寨战役

这三次战役失败,暴露出来了宋朝长期忽视军备,导致士兵获得不了正规训练,以及武器上的不精良,导致宋军守城还可以,论野战是很难战胜西夏,最终导致这三次战役的失败。庆历新政的始末,一场必然失败的改革宋仁宗明道二年七月(1033年)范仲淹即在《利弊八事》中指出:“国家太平,垂三十年,暴敛未革”,“天之生物有时,而国家用之无度,天下安得不困”“冗兵冗官”“游惰工作,“充塞京都””。

范仲淹所提出的问题已经将北宋至澶渊之盟后国家积贫积弱问题已经有了很好诠释,只有改革才能改变现今情况,否则国家经济政治只能越来越困难。

范仲淹

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请求改革,无奈保守派势力过于强盛,改革建议不断给驳回,最终宰相吕夷之放权后,才会改革提供了条件。

范仲淹、富弼相关改革派上台后给改革提供了相关条件,宋仁宗也明白继续改革最终命令范仲淹、富弼等人尽快出具改革措施。范仲淹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宋仁宗随即对采纳范仲淹的建议,下诏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相关建议是不错也符合国家利益,由于新政影响到不少人利益,不少人对新政进行攻击,新政推行难度巨大。

范仲淹、富弼压力十分大,宋仁宗虽对他们依旧支持,这个时候力度已大不如前,范仲淹等人也感觉到了不对劲,谋求后路。

这个时候边事再起,范仲淹、富弼等人看准机会纷纷请求外调,历经一年的新政也给逐步废止,最终改革宣告失败。

庆历新政失败原因

第一、宋仁宗深知国家积贫积弱渴望快速改革,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就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次改革并没得到相关讨论,而是直接实施,缺乏考虑。

第二、新政影响士大夫既得利益,宋仁宗虽想对财政、军制、官制进行官制,无奈得罪了士大夫利益,导致这些人群起反对,功绩范仲淹、富弼等人,宋仁宗对改革派并不是十分信任,朋党之争必然影响到战机的皇权,宋仁宗也要认真考虑。

第三、新政虽然好,影响十分大,改革思想动员不足,措施也不到位,裁撤官员又没有很好安置,最终导致改革虽好,但是并没有多人落实到位。

引用:《宋史》《二十四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