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应该如何评价睢阳保卫战?吃人的惨烈战役,被政治宣传笼罩

​说起“安史之乱”中最为惨烈的战役,非“睢阳保卫战”莫属,之所以说“睢阳保卫战”最为惨烈,是因为大唐守军吃人。据《新唐书

​说起“安史之乱”中最为惨烈的战役,非“睢阳保卫战”莫属,之所以说“睢阳保卫战”最为惨烈,是因为大唐守军吃人。据《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守将张巡等人在睢阳保卫战中吃了三万人。

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遣民止四百而已。——《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

正是有了这种记载,使得张巡在后世的评价中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说他是大唐擎天柱,也有人说他是吃人恶魔。

而在我看来,且不说张巡到底是擎天柱还是恶魔,至少这段吃人记载是值得商榷的。

按照史料记载,张巡等人之所以会吃人,是因为粮草“既尽”,也就是快吃完了。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在如此惨烈的守城战中,军人的粮草肯定要优先供应的,不可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去打仗。

如果军人都快没东西吃了,那老百姓岂不是早就断粮了吗?换言之,当军人饿得受不了,打算杀老百姓充饥的时候,恐怕已经没几个老百姓还活着了。

再者,我们来算算张巡有多少人。

在《资治通鉴》中,有过当年七月的记载,张巡手下大概还有一千六百人,而这个时候,张巡的军队还没断粮。

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

后来,南霁云拉来一支援军,大概一千人左右。

至宁陵,与城使廉坦同将步骑三千人,闰月,戊申夜,冒围,且战且行,至城下,大战,坏贼营,死伤之外,仅得千人入城。——《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

到了十月,睢阳就失守了。换言之,如果《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记载是真实的,那就表明张巡手下两千余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吃了三万人!

最重要的是:南霁云带来的一千多援军,他们本身是带有粮食的。按照史书的记载,他们带的粮食还不少,有几百头牛。

吃完了几百头牛,又吃了三万人,大家想想,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如果这两千余守军真吃了几百头牛加三万人,且不说他们的精神状态如何,至少肉体状态应该可以保证,但当叛军攻陷睢阳之后,却发现守城士兵的身体状况极差,很多人都像病秧子。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

我曾经写过南燕慕容超,说他能够困守孤城,顶住名将刘裕长达半年的攻势,是一个很厉害的君主。我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困守孤城的难度,超过所有人的想象。

困守孤城这种行为,最危险的不是敌军强大,而是内部生变。在一个通讯完全被隔绝的孤城,内部守军的心理压力一定会非常大。那种寂寞感、那种与世为敌的恐惧感,随时都会吞噬一个人的意志。

吃人是什么行为?对于敬畏祖宗的人而言,吃人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想要在吃人之后继续保持战斗力,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张巡是魔鬼,军人也不是魔鬼。

记载张巡吃三万人的记载不可靠,史书又为何要这样写呢?答案是:为了政治宣传。

我们都知道,黎明是一天光明的开端,但是黎明前的黑暗特别可怕。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巡领衔的睢阳保卫战就败于黎明前的黑暗。

张安死前十多天,大唐政府军就收复了长安城;张巡死后仅三天,大唐政府军就来到了睢阳城下。

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

如果张巡等人再多坚持三五天时间,那他们或许就不用死了;如果张巡等人不死,我们看到的睢阳保卫战,肯定就是另外一副样子。史书上绝不会说,张巡等人在睢阳保卫战中吃过三万人。

首先,如果张巡等人不死,按照他们死守睢阳城的功劳,政府肯定要为他们论功行赏吧?如果这时候有人敢说:张巡等人吃过三万百姓,政府还怎么论功行赏呢?

如果政府顶着这样的舆论压力继续论功行赏,百姓们会指着张巡等人的脊梁骨骂:“就是这群王八蛋,用百姓的性命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

到了那个时候,张巡等人就算明说,自己吃人是迫不得已,别人也不会信的。反而会说他们就是一帮想升官想疯的人,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

可如果张巡等人死了,那再说他们为了守城吃掉三万百姓,就比较好理解了,我给大家捋一捋。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主人正赶着驴干活,这时强盗来了,主人就叫驴快跟自己跑。驴问主人:“强盗来了会杀我吗”?主人:“不会,他得留下你干活”。驴又问主人:“强盗让我干的活会比现在多吗”?主人说了:“恐怕也差不多。”驴说:“那我为什么要跟你跑呢?”

在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大唐各地几乎都是一副“有奶就是娘”的样子:谁来统治我都欢迎,但前提是别伤害我们。

面对这种情景,叛军自然是求之不得:只要你们别死心眼地给大唐卖命,我们就有希望造反成功。但对于大唐统治者而言,肯定会毫无安全感。唐玄宗甚至感叹道:“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

吃我大唐用我大唐,到头来为我大唐去死的心都没有?你们真是一群白眼狼!

可是对于广大百姓而言:是大唐天下还是大燕天下,对他们来说有啥区别呢?他们就像《伊索寓言》里的驴一样,给谁干活不是干活?

我不是鼓吹投降有理,而是在说人性,人性总习惯于趋利避害,这也是顺民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

真要把顺民带到法庭上打官司,顺民也是有一大堆理由的:你们当兵的无能,丢失大片领土,根本没法保证我的安全。到头来,我自己想办法保住了性命,你们却怪我没有为国捐躯?我一个老实种地的百姓干嘛要为国捐躯呢?难道国家白养了我几十年吗?显然没有啊!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种观点显然无可厚非,但对于统治者而言,如果百姓都这样思考问题,那事情可就难办了,这也是大唐既得利益集团要突出宣传张巡吃人的主要原因。

张巡是什么人?为了捍卫我大唐江山,宁愿吃人也不投降,如果这都不是忠臣,世间还有忠臣吗?大家要像张巡学习啊,无论何时,大唐江山才是最重要的,为了大唐江山,我们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谁喜欢说这种话?自然是大唐的既得利益集团,谁讨厌听这种话?自然是叛军,如果老百姓都被这种观点洗脑,那叛军必然是一步一个坎,还提什么改朝换代啊?能保住河北都困难。

老百姓同样不喜欢这种观点:我又不姓李,就算我姓李也不是国戚,为了你大唐江山千秋万代,我们老百姓就该被当成“代价”扔出去送死?你这种垃圾政权就该灭亡!

但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也只得任由上面的人肆意宣传。久而久之,“张巡吃人三万”的政治童话就这样诞生了。

随着宣传的加深,张巡等人和百姓的态度也被传得有鼻子有眼,大家都说:英勇杀敌的张巡等人誓死不降,那些排着队被张巡等人下锅吃掉的老百姓也是誓死不降。在生离死别之际,大家共同约定:生当大唐人,死当大唐鬼!

为了迎合政治正确,为了保证皇权的神圣性,张巡被描绘成了一个毫无人性的忠臣:为了忠于皇帝,他敢于无视所有人的性命,谁敢拦着他忠于皇帝,他就要谁的命。

这不是扯淡吗?连人性都没有,谁敢指望他懂得忠诚呢?

张巡等人吃了三万人,这肯定是夸张的政治宣传,那么张巡等人就算没吃三万人,是不是多少还吃了一些人呢?毕竟断粮是事实。

关于这一点,没人能给出正确答案,因为唯一有可能说出正确答案的张巡等人,在城破之后全部被杀,所以我们只能揣测。但我认为:就算张巡等人有吃人行为,也不可能吃三万人,这个数字太夸张了,不可信。

在两千余人不足以吃掉几百头牛和三万人的前提下,城内依然出现了百姓大量减员的情况,很可能是爆发了一定规模的瘟疫,但这在守城战中是极其常见的。

其实我更关注的不是张巡等人到底有没有吃人,而是另外一件小事。

而在睢阳城被攻破的时候,还有四百多名百姓做了叛军的顺民。没过多久,睢阳城又回到了大唐手中,这四百多名跟随张巡一起守过城,后又无奈归顺叛军的百姓命运如何?史书再无记载。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