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不顾天启帝临终嘱咐,崇祯皇帝为何不顾后果,坚决要除掉魏忠贤?

传统历史观认为,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党同伐异,残害忠良,祸害百姓,导致大明败亡。这种空洞的说法,只适合出现在电

传统历史观认为,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党同伐异,残害忠良,祸害百姓,导致大明败亡。这种空洞的说法,只适合出现在电视剧中,没有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客观的剖析。其实“阉党”与东林党之争,本质上是两种思想之争,两个治国理念之争,以简单的对错没法说得清,更不应该拿道德是非扣大帽子。

那么,“阉党”与东林党的矛盾到底在哪里?到底谁的思想对国家更有利呢?

(天启皇帝做木工)

代表传统思想的“阉党”,真的是祸国殃民吗?

《明史》:初,神宗在位久,怠于政事,章奏多不省。廷臣渐立门户,以危言激论相尚,国本之争,指斥营禁。

在用人上,魏忠贤的格局,明显要比东林党人高出一个档次。虽然因为党争的恶化,导致他不得不对东林党人保持高压态势,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能够识大体,提拔重用了一些东林党人,或其他不同政见者。

孙承宗和袁可立的辽东边防策略非常有效,史书说,他俩之所以多次受到排挤打压,是因为受到魏忠贤的迫害。其实这个说法有失偏颇,他们与魏忠贤存在分歧,但东林党人对他们的打压才是主要的。尤其袁可立,被东林党连番弹劾,连天启帝都看不下去,不得不下旨加以阻止。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年间随着罢矿税,只能增加农业税,这就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的根子就在这里。不能说魏忠贤的经济政策就一定对,但是至少说他的政策是最合时宜的。在国家急需用钱,又没有更好的税收来源的情况下,只能牺牲工商业,这是不得已也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择。

维持低农业税,保证农民生存的基本底线,也是大明稳定的唯一出路。假如不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明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后金,而不是腹背受敌,恐怕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吧?

所以,无论从用人,还是基本经济政策来说,魏忠贤的思路没有问题,相反他的政策措施,要比激进的东林党人更符合实际情况,不能将大明败亡的责任推卸给魏忠贤。更不能以空洞的道德说教,来代替复杂的政治斗争。

(魏忠贤以及崇祯皇帝)

代表革新思想的东林党,真的是大明的救星吗?

东林党人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作正义的化身,一是东林党的政治理念确实有先进性的地方;二是东林党人中,出现了许多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不惜以命践行的骨鲠之臣;三是他们的对手“阉党”,注定是文人士大夫敬而远之的群体,东林党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东林党的基本政治理念就是两个字“自由”,思想自由,经济政策自由,反对空谈误国,反对国家对商业资本的盘剥与束缚。是的,这个思想其实就是资本主义思想萌芽的表现。对经历了一千多年帝制文化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所以,东林党人思想虽然很先进,很潮流,但既不符合现状,也与大明的旧体制格格不入,注定救不了大明。

(天启帝影视剧形象)

两种思想的碰撞,何以演变成残酷的党争?

《明史》:尽罗入不附忠贤者,号曰东林党人,献于忠贤。忠贤喜,于是群小益求媚忠贤,攘臂攻东林矣。

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魏忠贤与东林党的争执,不是简单的个人利益之争,而是两种理念的分歧,两种思想的大碰撞,两个集团的大决战。

如果单纯是他们两派的斗争,魏忠贤很难是对手,宦官历来都是最脆弱的政治团体。之所以能演变成党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林党人的思想,做不到一统天下,北方士族,甚至部分南方士族,对东林党的思想是嗤之以鼻的。

(魏忠贤剧照)

魏忠贤与这些东林党的反对派结盟,才是两派思想激烈碰撞,最后演变为党争的基础。政治的复杂性就在于,思想理念从来不能孤立存在,它必然卷进各种派系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甚至某个偶发事件,都可以导致复杂的局面。

当大明王朝面临风雨飘摇的时刻,个人和集团的私利表现得尤为突出,双方攻讦的把柄也更明显,最后演变成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最不道德的做法,去攻击对方的不道德行为!这一点东林党表现得最为突出,甚至内部相互撕咬。一边有杨涟、高攀龙这样的以命殉道者,一面出现阮大钺、杨嗣昌、钱谦益这样的道德垃圾。

总之,利益的掺杂,让党争变成了是非难辨的一锅粥!除非暴力重建,别无他法。

(魏忠贤影视剧形象)

崇祯皇帝是否后悔诛杀魏忠贤?

《明季北略》(卷三)的记载:若有疏虞,罪有所归,尔兵部马上差官星速传示各该衙门。钦此。”

个人认为,他不会后悔。崇祯为什么不顾天启帝临终嘱咐,毅然决然地除掉魏忠贤?我觉得并不是简单的道德层面,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魏忠贤权势太盛,他不想受制于人。

魏忠贤的声望之高,令人难以置信,离一万随之差一岁,立生祠,徒子徒孙一大把。一个奴才这么大权势,除非建立跟天启帝一样深厚的私人感情,否则哪个皇帝都无法接受。再加上传闻中的魏忠贤有祸害后宫的行为,让崇祯帝对自己的安全都有所担忧。皇权不容分享,这种情况下,魏忠贤必然会被清洗。

二是出于缓解矛盾的需要,拿魏忠贤的人头,取悦于东林党。

党争像一团乱麻,是是非非没办法缕出头绪,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下刀,剪除一方。基于第一条理由,崇祯不会对东林党下手,牺牲的只能是魏忠贤。另外,东林党道德制高点的占据,也让崇祯不敢得罪他们。

三是崇祯个人的政治理念,他需要东林党人的正气来重塑朝纲。

崇祯作为天启朝的局外人,他对“受害方”东林党表现出同情,对东林党人的正直、殉道精神,表现出欣赏和感佩。其实,大明的败落根子在吏治,吏治要想好转,树立新风气最关键。所以,崇祯站在东林党一边也就不足为奇。

(天启帝影视剧形象)

可惜的是,东林党人让崇祯失望了。魏忠贤被铲除后,他们也开始迅速堕落,一面将党争扩大化,只要政见不合,就将对方诬为阉党,一面为个人私利大行方便之门,乃至制国家利益于不顾,他们自恃的道德高台,被他们亲手拆毁。

文学作品中的桥段,“真实”反应了崇祯皇帝的境遇,是大明王朝走到悬崖边缘时的一次“反思”。魏忠贤与东林党两种思想所引发的党争,最终脱垮了大明王朝。这种积重难返的局面,不是哪个人能左右的,即便魏忠贤不死,顶多让大明多活几年而已,旧体制的矛盾冲突,早晚会葬送大明腐朽没落的统治!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季北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