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光绪皇帝驾崩之后,慈禧宁可选择溥仪,不选摄政王上位的真相

晚清的政局,如同一滩浑水让人难以琢磨,以咸丰帝驾崩以后的权力走向看,似乎又非常清晰。从咸丰到同治,再由同治到光绪,以至末

晚清的政局,如同一滩浑水让人难以琢磨,以咸丰帝驾崩以后的权力走向看,似乎又非常清晰。从咸丰到同治,再由同治到光绪,以至末代皇帝溥仪的这段历史中,满清宗室之间的权力争夺日益严重,这种斗争不仅是影响皇权的根本原因,更是晚清政治格局产生分化的内在驱动,溥仪能够当上末代皇帝,也完全是权力斗争后的产物,这种围绕权力的斗争,最终是要回归到宗法体制里,载沣摄政,溥仪即位的配置是合理的。

(光绪帝图片)

清朝宗族辈分及储位继承体制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爱新觉罗宗谱》

清朝是在康熙年间学习汉习俗,给皇家子孙录入辈分时以字列入名中,康熙列出子、孙、曾孙的辈分,即胤、弘、永。所以康熙帝之子雍正帝的名字为胤禛,孙子乾隆帝的名字为弘历,曾孙嘉庆帝的名字为永琰。乾隆帝作为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皇帝,当然是在世的时候就以自己的诗词为后人立下辈分,他所立下的则是孙子辈的绵、曾孙辈的奕、玄孙辈的载。到了道光皇帝,又续“溥、毓、恒、启”四辈。

(摄政王影视剧形象)

这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自咸丰帝奕詝去世以后,清朝的皇帝,由咸丰皇帝子侄辈的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孙子辈的宣统帝溥仪先后继承。这里就有人提出了两个同辈分的宗室继承大统之后,再以载之辈为帝不符合宗法,且指出这是江山无后的象征,对大清国祚不利。其实清朝的大统继承,并没有完整的体系,他们也并没有像汉王朝那样“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即”,所以在影响国祚这个层面并不适合做出这等判断。

(咸丰帝影视剧形象)

“一子两祧,为乾隆间特制之条。”——《俞楼杂纂.丧服私论》

咸丰帝去世时只剩载淳这一个独苗,故而同治帝的皇位并没有什么争议,但同治皇帝有一个孩子在嘉顺皇后肚子里时便夭亡,且有传言是被慈禧害死,所以到同治帝去世时无子,皇位空缺时便有了载湉即位,这个即位就出现了很大的争议。从努尔哈赤到同治帝,清朝前十位皇帝皆是一脉相承的儿子辈儿继承,尚未出现过“兄终弟及”的现象。

清朝由于宗室、觉罗多享有爵位承袭,故而在无子嗣继承爵位的问题上诞生了另一种制度,即兼祧制度。也就是一个男子同时继承两家宗祧的制度,这种制度有效的弥补了清宗室无后的尴尬窘境,这一制度用在皇位继承上的首例便是光绪,光绪的情况并不是“汉”的“兄终弟及”!

(光绪帝影视剧形象)

慈禧太后的政治野心与手腕

此时有人提出立溥字辈儿的溥伦、溥侃为帝,但慈禧的态度是“溥字辈无当立者”,因为此时的溥伦还是个婴儿。溥字辈儿不当立其实在年龄上说得过去,但此时的载湉也只是个四岁的孩子,立一个四岁的孩子与立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又有多大区别呢?

所以慈禧太后在与军机大臣争论溥字辈该不该立的时候说了句“此后垂帘如何”,这才是慈禧太后的动机,因为她在同治帝冲龄即位以后有过垂帘听政的经验,也因此获得了同治中兴的“丰功伟绩”,权力的欲望不会让她就此罢手,反而更是她独掌朝政的又一次机会。

(溥仪小时候)

面对亲儿子去世无后的境地,慈禧太后既然想继续垂帘听政,那么就应该立一位与自己亲近且年幼的君主,所以载湉是一位合适人选,因为他是慈禧胞妹的儿子,也是辛酉变乱帝胤派的关键人物奕譞的儿子,在恭亲王奕訢与慈禧貌合神离之后,慈禧也迫切需要奕譞这样的宗室亲王合作,故而载湉成为最佳人选,而由慈禧培提拔起来的军机大臣附和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朝中再也没有了立溥字辈的声音,傀儡皇帝光绪登上舞台。

(慈禧太后)

慈禧的妥协与溥字辈儿的回归

《清史稿》的记载,溥仪的上位与光绪帝如同一则,首先一点是溥仪并非慈禧临终前才决定立储的。慈禧于“戊戌变乱”之后便有了废帝之心,但光绪帝与同治帝一样无嗣,因此慈禧于光绪二十五年年底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此举遭到国外势力以及心腹大臣荣禄的强烈反对,慈禧才被迫停止计划。后因义和团引发的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一事中,载漪成为祸首,溥儁也就被废了大阿哥储位。

(溥仪小时候形象)

溥儁能够立为大阿哥,是因为他的母亲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也就是说溥儁算是慈禧的外孙。而溥仪呢,他的父亲是载沣,且袭封了奕譞的醇亲王爵位,这种政治面貌可以说是信得过、用得上;而溥仪的生母是慈禧心腹大臣荣禄的女儿苏完瓜尔佳氏,且是由慈禧亲自安排给载沣的嫡福晋,这种身份是政治联姻下最好的果实,因此也就成为慈禧继溥儁之后的另外一个操控目标,或者说是对光绪彻底失望之后又因自己年迈,欲培养溥字辈儿的继承人。

(溥仪)

到了溥仪被扶上皇位,此处更多的是慈禧力图改变之前的政治格局。我个人倒很相信慈禧于光绪亲政后的让权是真心实意的,但光绪的变法将宗室守旧派利益虐的体无完肤,这一点是慈禧改变态度的起因,更何况袁世凯透露出光绪帝的“杀心”,慈禧收回权力属于自保以及维护宗室利益。

到了溥仪这里,慈禧就是有心也已无力,她在此时的决定更像是为大清铺好最后一条路,所以载沣也成为清朝第二位真正意义上的摄政王,上一位则是多尔衮。此时以溥字辈儿接任大统,恢复到清朝隔代传位的传统体制,是一种回归宗法的行为,而载沣在清末算是一位不错的亲王,他摄政总比乱政强!

综上,慈禧在最后选择溥仪即位,载沣摄政的人事安排,在宗法上讲,是恢复有清一朝两百多年隔代传位的传统;从清末政局来讲,算是慈禧归政的一种举措,无论她是否真心交出政权,至少在体制上已经做出了妥协,也许就是人之将死,其行也善吧!

参考文献:

1、《清史稿》

2、《爱新觉罗宗谱》

3、《俞楼杂纂.丧服私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