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曹魏的权利架构以及失败缘由

晋代魏之后,很多大臣给出魏国失败的理由是,魏国对宗室太苛刻,让他们有王公之名,却没有相应的权利和地位,这就使得没有足够的

晋代魏之后,很多大臣给出魏国失败的理由是,魏国对宗室太苛刻,让他们有王公之名,却没有相应的权利和地位,这就使得没有足够的力量拱卫魏国皇权。其实这样的评价是很浅显的,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在魏国的权利架构中,宗室的力量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到打天下的过程。

在我看来,魏国的权力架构由三大部分组成。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曹操以及由他提拔的军事将领以及地方郡守,代表人物就是张辽、蒋济等人。这帮人是地方实力派,在个人能力上出类拔萃,成为拱卫朝廷的一大支柱。在个人风评上,他们体现了曹操唯才是举的人才观,将忠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杨阜等人的作为最能体现这一理念。

夏侯淳、曹仁等宗室将领是魏国权力构成的第二大部分,他们是曹魏的中坚力量,是枪杆子的代表。曹家、夏侯家互通表里,曹操起兵这些人是出钱又出力,是有原始股份的。他们的存在挤压了魏国宗室的生存空间,他们后代的综合素质决定了魏国的上限。

另外一部分就是豪门大族了,代表人物是荀彧为首的颖阴集团,孙融为代表的山东集团,崔琰为首的河北集团。他们是曹魏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为曹魏政权提供智力支持。他们的政治哲学是孝,对家族利益的拥护大于对政权的拥护。

我相信曹操肯定看了在官渡之战中缴获的袁绍信件,这符合曹操的行事作风。这也是我认为荀彧之死的一大原因,这是曹操在对豪门大族敲山震虎。曹操在兵不血刃的拿下刘表地盘之后,充分重视江南实力,中国历史将要改下。

但赤壁之战的失利还是如期的发生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曹操的统治。赤壁之战结束之后,曹操进行了战略收缩,加紧魏国的建设。崔琰和毛玠主管选举,很好的完成了曹操唯才是举的人才观。但毛玠才是曹操的心腹,崔琰只是装饰品。曹操借故诛杀了崔琰,但毛玠不理解,曹操只能一并拿下毛玠,最后选择放弃调查,因为他看出事情的本质。豪门大族并不满意曹操杀崔琰,用毛玠来考研曹操,毛玠中计了,曹操也只能挥泪斩马谡。

选择接班人,关系到魏国的前途,曹操难道不清楚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故事吗?当然清楚,之所以清楚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在斗争中培养接班人。曹丕是占据天然优势的,首先他有嫡长子的身份,这就使得他得到豪门大族的全力支持,另外曹丕和曹真、曹休等人的关系很好,这就使得曹丕紧紧的抓住的枪杆子,这样他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曹植只会些锦绣文章,搞关系还是差了很多。所以所谓的夺嫡之争是被夸大的。曹操制造这个话题,不过就是转移大家的注意力,让大家有点事干,另外就是在此过程中巩固曹丕的权力。

司马懿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看明白了曹操的戏,因而在曹丕最无助的时候,加入了曹丕的阵营,从此赚的盆满钵满。为了成功代汉,曹丕同意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这就将人事大权完全赋予了豪门大族,这对政权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曹操的得力大奖张辽、许褚等人去世之后,他们的后代都没能登上高位,就与这套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这套制度瓦解了团结在曹操周围的元老派,他们中的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前途,转而加入了豪门大族势力的怀抱,贾充是非常明显的例子,贾充的父亲贾逵是曹操一手提拔的杰出人才,他实行的政治方略就是曹操提倡的法家权术。贾充成了司马师的打手,他把孝道看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从而加入了豪门大族圈子,参与了诛杀高贵乡公的事情。

曹丕当上了皇帝之后,另一项影响深远的措施就是豪门大族开始染指指挥权。在曹操时代,豪门大族基本上是参谋一类的角色,他们基本不能直接带兵。这就使得曹魏政权的军权在相当程度上掌握在夏侯家手里。借着旧怨曹丕对曹洪进行一番敲打,就是对曹魏实力派的提醒。为了制衡他们曹丕扶植起了司马懿和陈群这两大亲信。让他们深度参与军事,成为了曹魏政权军界崛起的另一大势力,陈群的儿子陈泰,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都成为了曹魏的次等宗亲和豪门大族共同统领的地盘,曹操的功臣宿将被完全排除出了这一领域。

拥有了人事权和军权的豪门大族,在司马氏的带领下成功笼络并培养了一太原王氏为代表的一大批有生力量。也让郭淮等旧派人物与司马氏结好,在曹爽专政的时代形势本就岌岌可危,但曹爽本人缺乏领导才能,最终导致崩盘。司马懿的退让为自己赢得了合法性。但曹魏失败的伏笔早已埋下,那就是赤壁之战的失败以及曹丕的一系列制衡之术,这让司马氏代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