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中原文化从落后到反超的过程和原因,戎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话甚为流行,就是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于习惯了历史朝代更替分合态势的国人来说,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话甚为流行,就是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于习惯了历史朝代更替分合态势的国人来说,一切都很自然。其实,从8000年前的新石器中期起,这一幕就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上演着。

注:本文的中原指的是以嵩山周围为中心的现在河南省大部和晋南地区、关中东部地区

庙底沟文化对外影响示意图

上图为庙底沟人辉煌时期的示意图,本文涉及的时空范围在庙底沟解体以后,之前文化分合态势可以参看笔者其他文章。距今5500年左右,强大的庙底沟文化解体了。轰轰烈烈的仰韶时代进入了晚期。宛如东汉末年一样,庙底沟的势力迅速被各处本地的势力所瓜分。而原来处于庙底沟文化势力周边的文化势力,骤然之间没有了庙底沟的压迫,顿时倍感轻松,也纷纷登场,来蚕食庙底沟的地盘。一场起于5500年的文化乱世揭开了序幕。庙底沟人苦难的公元前3500年

①关中地区

曾经在渭河流域创建了半坡文化的半坡人由于长期处于庙底沟人压迫下此时也迫不及待地重新燃起了复兴的希望之火,纷纷重新拾起了原有的文化。这个时期关中盆地的文化被称作半坡晚期。

②豫西晋南

作为庙底沟文化龙兴之地的豫西晋南地区受到来自关中的半坡人冲击,不过顽强地坚持住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我们称之为西王村文化。

③豫中豫东

郑州西山古城地形示意图

由于庙底沟文化的突然解体,豫中和豫东地区的庙底沟人受到了来自东方和南方人群的攻击,这些庙底沟人我们称之为秦王寨人,他们的文化为秦王寨文化。秦王寨人为了抵抗东方人群的进攻,不得不在郑州处修筑了“西山古城”来抵御入侵。

秦王寨文化

④豫北冀南

这个地区的庙底沟人也只好自力更生了,我们称之为大司空文化,这个庙底沟人最北面的孩子,从此自立门户,再也没回来。我们后面谈。

大司空文化

⑤晋中地区

这个地区本来是庙底沟的义井类型,结果也纷纷祭起独立的大旗,被称为白燕文化,后面也很戏剧化。

⑥内蒙古中南

这个地区受到来自东北方人群的冲击,形成了海生不浪类型。后来也逐渐脱离了核心文化区

⑦陇东地区

这里很快就成了马家窑人的天下,作为仰韶晚期一支灿烂的彩陶文化,从此也踏上了不归之路,再也没有回来。

马家窑文化

综上所述,原本强大的“庙底沟王国”骤然土崩瓦解以后,分成了上面七个部分,可怜的庙底沟人,带着祖先的辉煌记忆沉寂了下来,不仅面临着同系文化势力的角逐,还要不断地与外来文化势力进行抗争,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庙底沟人能否东山再起呢?我们先看下外来的文化势力情况。

趁火打劫的外来文化势力

大汶口文化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200年到公元前2600年,早期在庙底沟的强势下,大汶口文化受到挤压,向西被庙底沟堵死了,所以大汶口人初期是向北方扩张,从鲁中地区逐渐向胶东半岛移动,并通过渤海湾的群岛进入辽东半岛。大汶口文化进入了发展的中期以后,中华大地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就是空前强盛的庙底沟解体了。大汶口人怎么能错过这等天赐良机,他们毫不犹豫开始了向西扩张之路。

大汶口扩张

从考古上来看,大汶口人西进的路线是由鲁西南地区逆着颍河进入豫南和豫中,并进一步进入了豫西地区。不过豫西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特征,本文认为或许是由秦王寨人带过去的,我们上文讲到秦王寨人修筑西山古城来抵御东部人群的攻击,这里的东部人群就是指的大汶口人。面对逐渐强盛起来的大汶口人,没有了庙底沟这个大的后台,秦王寨人无法抵御大汶口人的进攻,有一部分秦王寨人不甘寄人篱下,就开始了向西迁徙之路,毕竟西部还有他们的庙底沟同族。

位于江汉平原的屈家岭人也自然不甘寂寞,突然之间发现强大的庙底沟消失了,而屈家岭人本来势力范围就已经到达豫西南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中的一路人马穿越伏牛山和外方山,抢先进入了豫中地区,另一路人马沿着西汉水和丹江翻越秦岭进入了关中地区。

屈家岭文化扩张

5000年左右的文化大迁徙,可以参考笔者下面这篇文章,里面有详述。此处就不赘述了。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这期间,原来的各个庙底沟文化势力遗存也不断开始移动,不只秦王寨人西进,关中的半坡人也在此时进入了泉户时期并北上陕北。太行山东麓的大司空人也穿越太行山进入晋中,并南下和北上。马家窑人沿着岷江南下四川盆地。加上良渚人南下和北上,文化大迁徙的浪潮席卷了中华大地。毕竟有着深厚底蕴的中原文化在纷乱中寻找着涅槃重生的时机。下面就是各个文化迁徙的示意图,可以通过几张示意图来了解下文化迁徙的情况。

秦王寨迁徙

大司空迁徙

雪山一期迁徙

泉户文化迁徙

马家窑半山类型迁徙

马家窑文化南下浴火重生的庙底沟人

在外来势力的强势打击下,庙底沟人不由怀念起祖先辉煌的往事,心中的悲愤在逆境中化作了奋起的动力,来到晋南的秦家寨人与同族西王村人重新整合了自己的文化以及来自大汶口屈家岭等人群的外来文化。一个崭新的文化群体诞生了,就是分布在分布在晋南和豫西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又称荆村文化。

摇身一变成了荆村人的庙底沟人很快就将势力扩张到关中,可怜的半坡人再次被庙底沟人征服,泉户文化消失,关中盆地再次成了庙底沟人的天下。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了,这个时候的庙底沟人已经不复当年之勇,群雄并起的时代来临了,不仅东南的良渚人到达了巅峰,不遑多让的大汶口人也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地区,与秦王寨人在豫中和豫北地区拉锯。同时还有虎视眈眈的屈家岭人不时会插上一刀。本来是同宗的马家窑人也早已离心离德,庙底沟人勉强将势力范围维持在关中东部、晋南、豫西地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庙底沟人在无奈中迎来了仰韶时代的彻底结束。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中原文化在龙山时代再次崛起

本文将龙山时代的起点定在4500年这个时间点。这个时期也是从纷乱的文化乱世开始的。首先晋南和豫西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在北方来的文化冲击下过渡到东关文化,而关中地区再一次与豫西晋南分道扬镳,独自形成了客省庄文化。晋中的白燕文化过渡为杏花文化,并扩张到陕北地区。内蒙古中南部老虎山文化崛起。陇东地区出现齐家文化。中原地区文化再次割裂,又出现了文化乱世。不过这次有些不同,其他几个外部文化势力也在此时出现了变化,大汶口文化被海岱龙山文化取代,屈家岭文化变成了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走向没落。

似乎茫然无序,不过我们仔细分析下不难看出来些门道。与庙底沟人混居一起的大汶口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这个族群同样整合出新的文化,就是王湾三期文化,在王湾三期强势的影响下,大汶口文化过渡为海岱龙山,而豫中、豫西、晋南地区被统称为中原龙山,不过这里面有着不同的族群,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豫东为造律台类型、豫西晋南运城盆地为三里桥类型、临汾盆地为陶寺类型、而嵩山南面发展出来的煤山类型实力最为雄厚,并迅速扩张。尤其对南方地区,在王湾人的强势打击下,石家河人臣服。石家河文化消失。

商代戎狄分布图

对于我国史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学者们多有论述,本文想从另个侧面谈下一些拙见。就是地理格局对史前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地缘关系对文化中国形成的影响

裴李岗文化处于中国史前文化的中心位置

我们先看下几个关键的文化势力分布区域,裴李岗文化、庙底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裴李岗文化在淮河水系上游的豫中地区和豫东地区,这里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第二和第三个阶梯的交界地带,沿着太行山东麓可以北上海河平原,实际上那时候是黄河的故道,沿着淮河东下江淮地区,向西可以到达汉阳盆地进入汉水流域乃至长江中游地区。而逆着黄河西去可以进入关中河洛晋南几个地区。所以豫中这个地区实为各个文化的汇聚点,也就是各个文化碰撞地区,此处发达之时可以很容易四处扩张,此处低谷之时同样可以很方便汲取四周文化的精髓。而按照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特点来看,黄河中游地区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农业发展。所以古人通常会选择远离海侵的下游地区,逆着黄河向上寻找更适合生存的乐土,这就是晋南、豫西、陕东这个交界地区成为文化爆发点的原因。也是中原文化能够不断反超的原因。从裴李岗到庙底沟,从庙底沟二期到龙山,从王湾三期到夏,几个文化变化趋势,无不按照这条线在移动。这是地理环境使然,非人的主观决定的。这个问题以后会详细阐述,本文就到此结束了。

结语:上面图片为关键几个文化的演变和促成的示意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文化变化的区域。本文对5500年至夏纪年这段时期中原及附近文化的变化做了粗略的阐述,主要是想说明地缘关系在史前文化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