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明朝儒家最后一位圣人,打仗水平有多高?嘴炮和实际相结合的战神

在中国古代或是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孟子、王阳明被儒家尊奉为古代三大“圣人”。甚至有人说,中国这五百年来,唯一能做到立功、

在中国古代或是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孟子、王阳明被儒家尊奉为古代三大“圣人”。甚至有人说,中国这五百年来,唯一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王阳明。

一说起王阳明,相信大家下一秒,就能脱口而出四个大字“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呢?比如,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哪里夹脚。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这就是“知行合一”。

明朝的首辅徐阶、张居正就学习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清朝的曾国藩还有左宗棠也是他的小粉丝,就连日本家喻户晓的战神东乡平八郎腰里常年也放着块牌子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圣人其实也是一代战神,他曾率文官和弱兵,荡平江西数十年巨寇,又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而关于王阳明还有很多奇闻异事,例如他的名字。

1、年幼奇人奇事

王阳明一开始其实并不叫王阳明,而是叫王守仁。说起这个名字也是有典故的。王阳明的母亲生下王阳明,他奶奶岑夫人梦见仙人在云中给王家送子,因此给王阳明取名叫“王云”。王云是个聪明孩子,但是到了四岁却不会开口说话。

在五岁的时候,王云与一群孩童在外玩耍时,碰到一位神秘的和尚。他摸了摸王云的头,叹息道:“好个孩子,一说话却会道破天机。”

王云的父亲王华后来听说了此事。王华一琢磨,就将“王云”之名改为了“守仁”,意思是“守住天机”。说来真是神奇,名字一改,王阳明不久就会开口说话了。

后来王阳明在12岁时被父亲带去北京上私塾,他问老师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说是要高中状元,升官发财。但他却说,他想当圣人。

在私塾读了两年书之后,14岁的王阳明为了实现圣人的梦想,开始学习骑马和射箭,还有如何打仗的兵法。15岁的时候,他就胆大的带着两个童仆,腰里挂着宝剑,去考察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到了16岁,王阳明自学朱熹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天下万物皆有道理,要想弄清楚天下事物的天理,就要先了解每个事物的道开始。刚好王阳明家后花园有片竹子,他就花了七天七夜研究竹子生长的道理,结果人也病倒了。然后他开始怀疑圣贤之术,转而研究成仙养生之术。

其实王阳明无论是研究养生之术还是圣贤之术,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圣人之道,他遇见道观或寺庙必去切磋论道,也是在提高自己的阅历,后来甚至有出家修行的念头,但因放不下父母,就放弃了。

圣人的成圣之路总是充满曲折的,孔子、孟子成圣之路都很艰难,孔子周游列国,处处不受待见,孟子的学说,也不受各国君主待见。

王阳明做官之后就因说话太直得罪了大太监刘瑾,遭受了廷杖之刑,接着又被贬去当龙场驿丞。驿丞是看守驿站的官员,不入流的,而龙场位于贵州地区修文县的山区之中,环境潮湿,瘴气丛生,各个少数民族鱼龙混杂的住在一起,又在大山之中,物资贫乏,环境可谓是极其恶劣。

在身心的双重痛苦与挣扎之下,王阳明开始反思自己,开始思考以前学过圣人哲学,假设圣人遇见这样的环境会怎样?

最终,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王阳明从噩梦中惊醒,不是恐惧而是狂喜地喊叫起来:一切真理,皆在我们心中,不在心外面。

这就是“龙场悟道”的典故,王阳明在龙场悟出了“心外无理”的道理,从此开启了声势颇为浩大的阳明学潮流。

2、 打仗神操,儒家哲学结合战争

初试锋芒,剿灭江西巨匪

在王阳明龙场悟道不久后,江西发生了严重的匪患,兵部尚书王琼认为王阳明很有军事才能,就把王阳明从贵州龙场调了回来,镇抚江西。

当王阳明到达江西之后,他第一件事便是先“知已”,先从内部找出问题,从自身入手,先后找出三个致命弱点,一是当地政府军毫无战斗力;二是政府内部有敌人的卧底;三是民匪一家。

在解决完自身的问题后,王阳明开始审视各个对手的背景及优劣势。他首先盯上的就是詹师富,和其他巨寇相比,詹师富是小字辈,但却是个不可小瞧的对手,在短短两年间,他多次反围剿成功,创造了南赣地区反围剿成功次数最高纪录。

王阳明与詹师富的第一次正面对抗,以失败告终。他后来深刻的检讨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强项不在正面战场,自己真正的特长是在战场之外——攻心。

“知已知彼,百战百胜”绝不是一句空话。

王阳明认为在第一次战败后,詹师富必然认定他会撤军,因为之前每次围剿,都是如此。于是这次他耐心的等待机会,发动了攻其不备的夜袭,将詹师富一网打尽。

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王阳明就将詹师富及其余党全部清除。在接下的日子里,他逐一地清除了各个土匪据点,造就了一方神话。

这次的剿匪对于王阳明来说是小试牛刀,他的诡诈的攻心兵法已经崭露头角,算是初步进化了。

平定宁王之乱,巅峰之战

王阳明平定江西匪患几年后,明武宗朱厚照从大明大西北旅游回来,觉得不过瘾又想再去江南水乡转转,结果惹得满朝大臣罢工。

于是,早就心怀野心的宁王朱宸濠便以此为借口在南昌起兵造反,叛军一路东进,兵锋直抵南京。

而这个时候,王阳明就开始组织由士兵、差役、老百姓、受降的土匪组成的民兵去平叛,当时宁王这边拥有十万左右的正规军,并且粮草充足,前后准备了三十年之久。

王阳明也十分清楚这种实力差距,他又施展攻心之计,虚张声势,说自己有十万勤王之师,造出一副要端掉宁王老窝南昌的假象。

结果,心智不够强大的宁王果然中计,在南昌等了十多天不敢出去。

当宁王得知王阳明在玩空城计后,已经错过了进攻南京的最佳时间,而王阳明也利用这段时间,悄悄地完成各地军队的集结。

十多天后,宁王率领大军攻下了九江,王阳明就一举带领手下的民兵们攻下了南昌,宁王赶紧回军救援。

双方在鄱阳湖对峙,王阳明抓住叛军铁索连舟的弱点,充分实践了孙子兵法中的火攻之计,将宁王的战船全都烧成了渣,上演了一出明朝版的赤壁之战。

战前,王阳明还让人用竹木准备了免死牌,上书一行小字:“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关键时刻,王阳明下令连夜将几十万块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第二天天亮,叛军人手一块免死牌,王阳明成功扰乱了叛军的军心,宁王轻易被王阳明活捉。

这场宸濠之乱也被王阳明仅用三十五天就平定了。

最后王阳明凭此一战成名,被封为建安伯,成为了明朝唯一一个文人立功封伯进侯的。

3、 老年平定两广叛乱

本来封了侯的王阳明应该安度晚年,结果到了晚年王阳明又再次被征召到两广平叛。

王阳明率军刚到广东,广东叛军卢苏、王受听说王阳明又回来了,吓得赶紧举手投降,平定广东的过程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

平定完广东后,王阳明立马率军前往广西处理岑氏土司问题,他依然采用刚柔并济之计,一边招安还存有良知的叛军,一边强攻死不悔改的叛军,历时七个月,终于平定了广西叛乱。

遗憾的是,在回师途中,王阳明病情加重,在江西大庾县去世。

结尾:

纵观王阳明十余年军旅生涯,打过百场战役却总能获胜。他是一个心学大师,在战场上,他向来强调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他知道人们内心存有良知,懂得从“心”的角度感化人心,因此,就是在战后战况也很快稳定下来.

他打仗总是采取不同的手段,给对手施加压力,放出或虚或实的信息,误导对手,引起对手的恐慌和混乱,然后抓住战机,一击制胜。

其实,他每一次打仗也都是在实践自己的学说,在谈到自己的用兵之道时,他总结出这么一句话:“此心不动,随心而动。” 用良知去感知正义,那么你的做法是对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就达到了“知行合一”实际效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