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从曹睿改诏和司马篡权,看曹魏台省官制的发展及士族崛起的影响

曹魏政权在魏明帝曹叡死后数年,便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而这个过程当中并非只有简单的权臣篡逆,还包含了曹魏的台省官制

曹魏政权在魏明帝曹叡死后数年,便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而这个过程当中并非只有简单的权臣篡逆,还包含了曹魏的台省官制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士族门阀的影响。

曹叡改诏及司马懿高平陵之变背后

曹叡死后,司马懿和曹爽按照曹叡遗诏成为辅政大臣,辅佐幼帝曹芳。而需要知道的是,曹叡病重临终之前,原本的打算并非让司马懿和曹爽辅政,而是另有其他打算。帝以燕王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等对辅政。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久专权宠,为朗等素所不善,惧有后害,阴图间之,……帝得放言,大怒曰:“谁可任者?”放、资乃举爽代宇,又白“宜诏司马宣王使相参”,帝从之。……放即上黙,执帝手强作之……——《汉晋春秋》

曹叡本来打算让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一起辅政,但是遭到了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的反对,最终在刘放和孙资半强迫的状态下,曹叡不得不更改遗诏,让曹爽和司马懿最终成为辅政大臣。但在遗诏颁布之后,曹爽依仗其曹氏宗亲的身份独揽朝中大权,迁司马懿为无实权的太傅之职,并大肆任用宗亲和宠臣,还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眼看无法撼动曹爽在朝中权势,称病居于家中。在正始十年趁曹爽带幼帝去高平陵祭奠明帝,司马懿用三千死士发动政变,最终夺得曹魏朝政,并杀掉了曹爽党羽。

从这个过程看,刘放和孙资强迫曹叡更改遗诏,便已经是司马懿篡权的开端。正是刘放和孙资改变了原本明帝曹叡最开始想任用曹氏宗亲辅政,完全排斥了外姓之人参与辅政的打算,才给了司马懿参与辅政的机会,最终才有推翻曹爽专政得以掌控曹魏政权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值得去考量的事情有很多,但司马懿能够在曹爽一方尚有兵权在手的情况下,最终政变成功并且骗得曹爽放弃反抗,与两方面的影响有着重大干系:刘放、孙资逼迫曹叡改诏,高平陵之变时士族大臣们的支持。而刘放、孙资为什么能够逼迫明帝改诏,决定辅政大臣这样重要的人选?司马懿凭借三千死士,就能够推翻曹爽专政,曹魏满朝文武大臣为什么对司马懿纷纷支持?我们接下来继续探讨。曹魏台省制度发展及曹魏官制浅谈

刘放、孙资能够逼着曹叡临终前更改辅政大臣的诏书,着是司马懿篡权的最初开端,而为何刘放、孙资有着这样大的权柄,与二人所处的官职有着很大关系。中书令、中书监都是曹丕称帝建立曹魏之后,为了独揽大权所建立的中书省中的官职。而台省官制的发展,让刘放、孙资能够以中书令、监之职,逼迫明帝临终改诏,足以见得曹魏政权当中台省官制的作用巨大。

所谓台省,是统治者为了制衡相权,建立起来的发布诏令的机构,汉代的尚书台,曹丕建立的中书省,都是台省。台省的建立是为了限制三公的势力,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限制三公(太尉、司空、司徒),设立尚书台,有“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之称。原本由三公所管理的朝政,改由尚书台管理,原本三公宰相所掌控的实际权力,归于尚书台。尚书台有尚书令和仆射各一人,又有尚书数人分管各曹,不过东汉之时,尚书台仍然是九卿中少府的下属机构。尚书台中的尚书令、仆射和尚书品秩都不高。

直到三国时期,尚书台的地位提升,尚书令也成为非常有权势的官职。荀彧曾经任尚书令,居中操持政务。可是随着尚书台权势越来越重,其存在又开始如同三公一般,存在权势过重相权过大的情况。因此,曹操设立秘书令,负责监控尚书台。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又设立中书监,也就是前文中刘放和孙资的官职。中书令、中书监及所属中书郎数人组成中书省,及此之后,中书省逐渐取代尚书台原本掌控朝政机要的地位,不过尚书台一直并未消失,凡曹魏之后的大臣官职任用中,只能有“录尚书事”的内容,才能够参与决策朝政大事的资格,可见尚书台的影响依旧存在。及到司马昭时,为了讨伐诸葛诞时便于决议军务,尚书仆射陈泰和中书侍郎钟会等人,设立行台以便军务,这是区别于位于当时洛阳中枢的尚书台和中书省之外的行省制度的出现。其中陈泰任尚书仆射为尚书台官职,而钟会的中书侍郎是中书省官职,可知为了军政要务,曹魏内部台省之间、之外都可以进行官员的调任等情况。

以上便是曹魏台省官制的发展过程,而其中不得不去看的是,原本尚书台设立时为了限制三公相权,等到尚书台权势过大,又发展出过于强势的相权,危及到统治者中央集权时,统治者设立了中书省。中书省的作用是为了限制尚书台处理政务机要导致的权柄过大,而中书省因为地位提升,也自然不可避免地拥有过多权柄。担任中书令和中书监的刘放、孙资,因为担任台省要职,已经有了能够决定曹叡遗诏的权柄。初,太祖为魏公,以赞令刘放、参军事孙资皆为秘书郎。文帝即位,更名秘书曰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遂掌机密。——《资治通鉴》

刘放、孙资能够在曹操在位时就得到重用,任为秘书郎,在曹丕即位后被任为中书令、监。曹丕在位时,两人依旧得宠,参与政务大事。等到曹叡继位,刘放、孙资依旧担任中书要职,已经是三朝元老。这才有了曹叡临终前,被强迫更改遗诏确立辅政之职的结果。从中,当能看出作为中书要职的两人,执掌曹魏诏令颁布,并且从两人在曹叡死后,宣诏罢免燕王,能看出当时中书省的权柄,在当时曹魏政权发展中依旧能够控制诏令的程度。这也是正是曹叡遗诏被二人半强迫地进行更改的原因,实是掌握机要诏令的中书二人,能够依靠其所受三朝宠幸和中书省掌握政务机要的地位,控制临终前曹叡诏令的发出。大胆猜测之,如果当时曹叡坚持最初的辅政人选,那么掌握诏令颁布的刘放、孙资二人可能会直接给予更改吧。

不管怎样,正是由于曹魏政权当中台省官制的发展,中书省权势依旧发展为能够影响统治者决策辅政要事的程度,才导致曹叡死后的辅政大臣成为曹爽和司马懿,也成为了后期司马懿篡权的开端。但依旧值得去考虑的是,刘放、孙资反对曹叡最初辅政大臣之选决定的原因,应当并非单纯的想要继续恃宠而骄,而是出于对曹叡所决策辅政人选的反对。士族门阀对曹魏朝政和司马氏篡权的影响

刘放、孙资强迫曹叡改诏,原因当然出在最初曹叡所决定的辅政人选上。“帝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韂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这其中的人选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曹氏宗亲。曹宇、夏侯献、曹爽和曹肇不必多论,秦朗是司马懿继子,因此曹叡临终之前,所选择的辅政人选,都是曹氏宗亲,正是由于这点才招致了刘放和孙资的强迫明帝改诏之事。而曹叡对于曹氏宗亲的重用,一反曹丕对曹氏宗亲的限制状况,其实已经早就有所流露。

众所周知,曹丕为了避免汉末各地诸侯拥兵作乱,而对曹氏各地藩王都加以限制,但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曹氏宗亲势力过于弱势的状况。基于这种情况,曹叡趁曹植、杨阜等人的上表之际,颁布诏令,在太和六年将曹氏诸侯的封地改县为郡,并且允许在在某些情况下,地方诸侯王可以进京,这足以见得曹叡有心改变原本曹魏限制宗亲势力的惯例,想要培养宗亲势力为自己所用。这应当还是曹叡面对曹氏宗亲势力过低,导致外姓士族逐渐势大威胁中枢的考量。当年曹丕让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受遗诏辅佐曹叡,曹叡逐渐掌控朝政后,为了加强中枢集权,除陈群外,把掌控军权的曹真、曹休和司马懿都借战事之名调往边境作战,但最终在曹真和曹休死后,才开始意识到外姓士族司马懿等权势过大,因此才有了培护曹氏宗亲之事。这也应当造成曹叡临终前,面对曹氏宗亲势弱的窘境,才有了任用曹宇等人为辅政大臣的决定。

不过,这个全部任用宗亲行使辅政要职的决定,导致了正好居于帝前中书令、监的刘放、孙资的反抗,两人依仗中书省之便,在临终前的曹叡身前,力臣曹宇等人的威胁,最后半强迫地让曹叡决定以曹氏宗亲曹爽,和外姓士族司马懿担任辅佐幼帝要职。之所以否决了曹叡让曹宇辅政的决定,是担心曹宇拥兵作乱,之后两人宣诏罢免曹宇正是出于这种考量,当时曹爽则不具备这种威胁。而推荐当时在外领军的司马懿作为另外的辅政大臣,应当是同为外姓士族的刘放、孙资二人担心完全由曹氏宗亲辅政,会影响到外姓士族在曹魏朝中地位。

刘放、孙资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后期曹爽依靠宗亲身份,迁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为太傅闲职,并且曹爽掌权后,重用其诸弟宗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任用何晏等宠臣,还控制尚书、中书要职,“皆置所亲”。由此可见,当时刘放、孙资担忧的事情,在曹爽专政之时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曹氏宗亲对曹魏朝中外姓士族加以限制,连刘放、孙资都以年老逊位。不过,以曹爽为代表的曹氏宗亲在朝中势大,导致了司马懿、刘放、孙资这些外姓士族的不满,由此在司马懿反抗曹爽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士族大臣们大多都对司马懿抱有支持态度。

而士族门阀,从曹丕听从陈群建议施行九品中正制时,便在曹魏迅速发展。九品中正制之所以促进了士族门阀的发展,是由于制度本身是给予士族门阀便利,士族子弟得以评为高品,而高品评价在以后的出仕中又能更加便于仕途。因此,九品中正制下的曹魏朝堂,士族子弟越来越多。加之曹真、曹休等曹氏宗亲的故去,和曹丕对于曹氏宗亲的限制,导致了曹魏朝中外姓士族势力的扩大。刘放、孙资为三朝元老,自然是作为外姓士族的代表,如若由曹叡改变原本曹氏宗亲势弱的状况,那么势必会导致外姓士族在曹魏朝堂受到打压。曹爽一人辅政都造成了曹氏宗亲得重用,外姓士族受打压的状况出现,那么如果当初刘放、孙资不予以反对曹叡的数个曹氏宗亲辅政,那么结果更加不利于外姓士族的发展。刘放、孙资的逼迫明帝改诏,缘由当是再清楚不过了。

而及司马懿等待时机发动政变之时,士族大臣大多都对司马懿抱有支持态度。陈泰等人甚至去劝解曹爽投降,可见当时士族门阀对于推翻曹氏宗亲专政的曹魏朝政状况十分乐见。当初在曹爽专政时,以年迈逊位的孙资,在曹爽被杀后,再次出任为侍中之职,可见刘放等士族对于曹氏宗亲专政的反抗,以及对于外姓士族司马懿的支持态度。总结

综上所述可知,曹叡当初基于外姓士族的发展壮大,有意培养宗亲势力,因此在临终前有心任用曹氏宗亲为辅政大臣。但作为外姓士族打刘放、孙资,依仗其台省之便,反对曹叡的辅政人选,并且强迫曹叡更改辅政大臣的人选遗诏。这是出于外姓士族对曹氏宗亲壮大的戒备。而曹爽专权后,重用曹氏宗亲、宠臣,引致外姓士族大臣们的不满,因此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外姓士族都对其默许支持态度,这才导致了曹爽的专政结束,士族门阀重新得以在曹魏继续发展壮大。

及曹魏之世,台省官制得以继续加强,尚书台原本为限制三公之作用,而曹魏所设中书省则是限制日益势大的尚书台之用。但同样的,中书省得以势大后,发展到曹叡临终前定立辅政人选时,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刘放、孙资以外姓士族所任中书身份,在统治者试图利用宗亲势力压制士族门阀时,用中书身份掌机要诏令之事的便利,强迫病重的曹叡改诏,最终让曹叡的意图作罢。同时,二人的这般作为,也是日后司马懿作为士族门阀代表,能够在曹氏宗亲专政的局面之中,成功发动政变掌控曹魏朝政的最初开端。当然了,这个过程之中,士族门阀势力靠着曹丕所颁九品中正制,得以在曹魏朝中逐渐崛起,也是司马篡权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汉晋春秋》

《资治通鉴》

《三国志》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