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冬天的诗情画意:红于枫叶早于梅,冬诗美景说乌桕

“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崖崩迂客路,木落见人家。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元朝黄镇成的《东阳道

“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

崖崩迂客路,木落见人家。

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

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

元朝黄镇成的《东阳道上》

初衣解诗:仲冬的寒雨细雪之后,会逢着晴日。比秋高更气净的是冬晴,天蓝不止如洗,更如崭新明玉,微云不来,偶有片风,此时郊村行步,草黄树凋,视野辽阔,有时会看到别样风景。比如春夏两季被树木隔离笼罩的远山近水,楼阁茅舍,都忽然现身在萧疏的树影里,令视觉望眼明阔辽远,仿佛水墨的图画。若太阳好,登高极目,太阳在远田微水之上,冬天的蓝田日暖玉生烟,更是一种让人沉静的浩瀚。

删繁就简虽然说的是三秋树,但实际由于暖冬在历史和现实上长期占据着位置,这句诗更多的是应在了此时冬景,杨柳凋黄,枫叶一半红在枝头,一半铺在地上。今日所赏,是农村常见,但入诗不多的乌桕。

虽然唐朝也有乌桕入诗,“落日啼乌桕,空林露寄生。“诗人张祜在去往江西的路途中看到的乡野景色,此时乌桕对于文人来讲,是一种小众生僻的树木,虽然是农家常见。

南宋京都南移,南方大面积开发繁荣,乌桕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高涨,乌桕可作为染料,油料,和园林树木,倍受人们的青睐。南宋关于乌桕的诗词骤然多了起来,因为实在是眼前风景。

乌桕知秋,比枫叶更早变红。而红得绚烂通透。如果唐朝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指枫树,那么到了南宋,这就更指的是乌桕。因为陆游说“寒鸦先雁到,乌桕后丹枫。“而同时期的杨万里,更将乌桕满山的猩红赛过了枫叶的小醉容。

乌桕之美,不但是红叶满枝,渲染秋光,还在于它本身,有着和其他秋树不一样的植物特性。当枝头的红叶飘零的时候,那藏在树叶深处的果实,在冬天里成熟,而且成熟之美令人惊讶。因为在红叶满枝头的时候,乌桕的果实是青黑色的,藏在红叶的里面。但是当树叶快要落尽的时候,乌桕就像一个魔术诗一样,一夜之间脱掉了黑色的外衣,露出了白色的累累的果实。

而那些果实挂在没有叶子的枝头,像一颗颗早开的白梅花,打眼又可爱,有繁星之美,点缀着冬景。冬天的晴日或者晴夜,天蓝得像幕布一样,诗人抬头,画家落笔,这是冬天的早梅花。

清朝的才子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我在冬天里看见了乌桕树,错当成梅花蕊,想要赋诗的时候,却看到了江岷山太守的诗说”偶看桕树梢头白,疑似江南小着花。“他只好停笔了。

乌桕的名字也颇有意趣。乌鸦并非是歇在乌桕树上。但是落尽树叶的乌桕树,那如同梅花一样的果实,却是冬天乌鸦的最爱。乌桕树上停乌鸦,说乌桕是乌鸦的家好不违和。

而更多的人,看到冬天梅花一样的乌桕树,乡愁乡亲如霜死水,无声过眼心,泛起静水深波。

“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

崖崩迂客路,木落见人家。

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

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

元朝这首黄镇成的《东阳道上》,写的是冬天农村的景色。江南冬天,天气晴和。那山谷在这个季节里起着薄烟,那太阳穿过了疏林。走到悬崖的尽头,才发现没有路,看到了笼罩冬天树里的人家。那冬天的水也如春天,一样的喧哗,小小的木桥,连接着两岸浅沙。最是那村头的乌桕树成熟了呀,看起来那么像早春的梅花。

最后一句前村乌桕熟,疑似早梅花,是点睛之笔。这是冬天最早的春意诗情。让人与寒冷萧瑟的冬天,酝酿不灭的春意。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