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义帜纵横二十年!这位明末民族英雄对“气节”二字做了最好的回答

1645年五月十五日,南京城外瓢泼大雨,南明内阁次辅王铎率百官跪于一片泥泞之中,迎接清军入城,一起投降的还有二十三万齐卸

1645年五月十五日,南京城外瓢泼大雨,南明内阁次辅王铎率百官跪于一片泥泞之中,迎接清军入城,一起投降的还有二十三万齐卸甲的明军。

此后,官居清朝太傅、汉人文官之首的王铎,在自责和惴惴不安中渡过八年余生,以一种苦闷、发狠的宣泄姿态留下他惊艳绝世的狂草,以至于死后也多处布置疑棺,担心被义士刨棺戮尸。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更是高呼殉国口号跳入池塘,半晌后,一声叹息“水太凉啊……”心安理得爬上岸,开门投降清军去了。而与他们截然不同的是,一位24岁的青年书生,却放下手中书卷,毅然拜别妻儿父母,前往台州迎立鲁王朱以海政权,开始他危险重重的抗清生涯。这位名叫张煌言的读书人,在南明鲁王监国政权和桂王永历政权中相继担任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入典制诏,出领军旅”,卓然成为抗清的一面旗帜。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宁波人。他没有王铎、钱谦益等人翰林、庶吉士的显赫功名,只是个举人。太平之世,或许他会继续寒窗苦读十数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或许安心田园,耕读著书立传育人。而此刻,国已不国,他再也无法抑制心中悲痛,于乱世中奋起,在战争中学会骑马弯弓射箭。之后,戎马倥偬二十年,率军出没风涛,转战千里海疆;四入长江,三下闽海,二遭飓风,百折而不挠;“楼船浮沉三千里,”,被誉为“怒海雄狮”。

张煌言也是一位极具才情的诗人。他一面征战,一面写诗,留下许多名篇,如《满江红·怀岳忠武》《忆西湖》等,无不流露出浓厚家国情怀。他在《临难诗》中写道:“叠山迟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文山即文天祥,叠山即谢枋得。宋亡后,谢枋得拒绝元人征召,绝食而死。张煌言处处以英烈为榜样,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可谓文人心中有山河。

南明的抗清史,总有那么一丝丝戏谑与无奈。城外,清军炮声隆隆;城内,明军却在自相残杀。这一幕,日日重演。先后建立“四王、一监国”五个政权,均因内部纷争如同一盘散沙。张煌言总是顾全大局,极力调停鲁王和唐王、桂王之间的矛盾,尽力团结合作。他率领的军队讲文习礼,纪律严明,从不扰民,行军打仗之际,稍有安定即屯田、兴修水利,帮助百姓发展生产,得到沿海百姓大力拥护。

顺治十六年七月,张煌言以不足万人偏师猛攻安徽、江苏,为郑成功攻打南京创造契机。数月之间,连下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清廷震动,气得顺治帝在朝议上咆哮着要御驾亲征。此一战,也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不料坐拥十七万大军的郑成功在南京城下却迎来一场惨败,后路失守的他不得不退回沿海。之后清廷下达限界令,强逼百姓内迁,将沿海变成无人区,义军资源渐枯。最终,郑成功舍却大陆,东渡台湾开辟新的阵地,抗清活动陷入低谷。

1664年六月,张煌言孤掌难鸣,又经历郑成功、鲁王双双逝世的打击,知事已不可为,于是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夏,于深夜不幸被叛徒抓获。七月十七,他被押解至故乡宁波。光阴变幻二十年,那些白衣素服为他送别的乡邻百姓,脑后也均已蓄起一绺长辫,唯独他一身明朝衣冠,头戴方巾,一袭葛布长衫,恍若隔世。知此一别,再无归乡之日,张煌言遂歌以咏志,写下爱国名篇《甲辰八月辞故里》:“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信史传。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此诗将他与岳飞、于谦比邻而葬的愿望直诉笔端,读来只觉气势澎湃,豪气冲云天,孤篇压全明。

数日后,张煌言被送至杭州。众多旧时部曲及清廷大员,皆来庭谒并劝降。他淡淡道:“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罪。今日之事,速死而已。”无数杭州士子贿赂看守,以拜见他为荣,并将其翰墨视若至宝。一日夜里,沉睡的张煌言被惊醒,睁眼望去,却是看守的清军于牢门外低声哼唱《苏武牧羊》。曲毕,那名清军一语不发,叩首离去。

九月初七,张煌言被押赴弼教坊执行处斩。临刑前,他毫无惧色,拒绝跪而受戮,笑望远处的吴山道:“好山色!”言罢面向刽子手坐而受刃,年方四十五。他的书童杨冠玉还不满十六,监斩官见其年幼,有心开脱,杨冠玉却断然道:“张公为国,死于忠;我愿为张公,死于义。”说完跪于张煌言面前坦然就义。此生笑看风云起,龙吟虎啸且相随。

“煌言死而明亡。”一个时代,划上了悲伤的句号。

张煌言遇害后,友人将其葬在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大思想家黄宗羲感慨其墓与岳飞、于谦之墓遥相呼应,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北有岳坟,南有于墓”“同德比义,而相旦暮”。迫于形势,墓碑未敢署名,只以“王先生之墓”为记。墓地简陋恓惶,以至于黄宗羲数年后来祭奠时,竟迷失于乱草之中。

2014年初夏,我曾去西湖拜谒张煌言墓。墓前,他的塑像颧骨高耸,脸庞瘦削,眼神悲怆深远,仿佛山河破碎的痛苦和对亲人的愧疚都刻在上面。墓道之外,步行两分钟就是游人如织的南山路,对面雷峰塔。没多少人知道,数百米之内那片高大树冠下,安静沉睡着一位逝于1664年的将军,一颗孤独而伟大的灵魂。

孤独吗?不!辛亥革命元老、汉学大师章太炎去世后,章夫人汤国梨说:“夫君曾有另念,希望自己身后傍民族英雄张煌言于地下。”于是,章夫人亲赴杭州,购下张煌言墓一侧为墓地,并以诗记之:“南屏山下旧祠堂,郁郁佳城草木香。异代萧条同此志,相逢应共说兴亡。”两人的墓,仅一墙之隔。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终因“民族兴亡、天下苍生为己任”这一共同理念连到一起。任四季轮回,时光荏苒,他们的手,仿佛始终紧握在一起。所谓英灵不远,正气浩然,正如是也。

顾诚先生评价张煌言:“在南明为数众多的人物当中,张煌言的地位并不显赫,然而在长达20年抗清斗争当中,他历尽艰难险阻,处处以大局为重,几乎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完人。”《清史稿·张苍水传》中节录有一封他回复两江总督郎廷佐的信,言道:“所争者天经地义,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待者豪杰事功、圣贤学问……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虽只寥寥数语,三百多年后我们读来,却仍是凛凛有生气,令人发醒,浩然之气荡漾胸间。

讽刺的是,1776年,乾隆令人编撰《胜朝殉节诸臣录》,张煌言位列其中,入谥忠义祠,追谥忠烈,流芳百代。道士吴乾阳为其修复墓道,全祖望撰写神道碑铭。而王铎、钱谦益则被列入《贰臣传》,遗臭万年。哪怕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历史,终究留下其公正一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