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李元霸宇文成都和裴元庆真伪辨:隋唐十八条好汉居然大半都是虚构

隋末唐初大混战,清朝人写的《说唐》把这段历史演绎成了精彩的故事。像秦琼卖马、瓦岗混世魔王、贾柳店三十六人结义、单雄信楂树

隋末唐初大混战,清朝人写的《说唐》把这段历史演绎成了精彩的故事。

像秦琼卖马、瓦岗混世魔王、贾柳店三十六人结义、单雄信楂树岗,都是经典的京剧戏目。

当然,其中谑头最大的,当属隋唐十八条好汉。

这是各家小说中,第一次根据武功强弱进行的排名。

我们先看看十八条好汉的排名:

第一李元霸,第二宇文成都,第三裴元庆,第四雄阔海,第五伍云召,第六伍天锡,第七罗成,第八杨林,第九魏文通,第十尚师徒,第十一新文礼,第十六秦琼,第十八单雄信。

以上这是《说唐》的排名。

《隋唐演义》有另外一个完整版的排名:

前十一名与《说唐》相同。第十二名定彦平,第十三名韩擒虎,第十四名邱瑞,第十五名梁师泰,第十六名秦琼,第十七名尉迟恭,第十八名单雄信。

由于《隋唐演义》说的更离谱,十八好汉杜撰的成分太大,而且有很多情节是在《说唐》基础上发挥的,故而我们这篇文,只讲一讲《说唐》的好汉。

说唐的好汉名单排的槽点满满:

槽点一:武艺高低全看力气,前三名打后面的好汉基本不费劲,武器一磕对方就要跪,而且基本没有还手之力。

槽点二:作者实在太不用心了,丝毫没有照顾到我们爱给武功高手排名的爱好,十八条好汉居然只排出来十三人,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这五位压根没点明。

槽点三:凡人是不配拥有顶级武力的,李元霸是个痨病鬼,却被得道真人传授一身虐遍天下无敌手的神力。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说唐》的艺术水平真是糙到了一定程度。

接下来步入正题,隋唐十八条好汉,都有谁是真实人物?谁是胡吹出来的虚构人物?

第一条好汉李元霸。此人据《说唐》第三十三回描写:“这李元霸年方十二岁,生得尖嘴缩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无穷。两柄铁锤,其重有八百斤,坐一骑万里云,天下无敌,在大隋称第一条好汉。”

真实的李元霸叫李玄霸,乃是唐高祖李渊第三子。《说唐》为清朝人所作,清人避圣祖康熙帝名中之讳,改“玄”为“元”,故名李玄霸为元霸。

《旧唐书》卷68《高祖诸子传》载:“卫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早薨无子。武德元年,追赠卫王,谥曰怀。”遍观两《唐书》等原始史料,并未见到李玄霸有什么出军征战的记录,也绝无身负绝世武功的迹象,可见《说唐》只是借了个李元霸一个名字,进行了夸张的想象。

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据《说唐》第十七回描写:“那宇文成都身高一丈,腰大十围,虎目龙眉,使一柄流金铛,重二百斤,乃隋朝第二条好汉。”他与李元霸俱为紫阳真人所传弟子,乃是宇文化及长子,官封无敌大将军。但遗憾的是,这位高居第二的猛将,是虚构人物。

宇文化及二子名承基、宇文,并无成都之名。但宇文成都这个身份却比较合乎现实,据《隋书》卷4《炀帝本纪下》载:“大业九年春正月丁丑,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置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以领骁果。”宇文化及父子掌领炀帝禁兵,骁果军亦属其管,小说中宇文成都职责是保护皇帝,与此身份相合。

第三条好汉裴元庆。《说唐》描写道:“这元庆虽只十二岁,他用的两柄锤,却有五升斗大,重三百斤,从未遇过敌手。”此人历史原型是裴行俨,据两《唐书》《李密传》等记载,裴行俨是隋将裴仁基之子,瓦岗军起事后,裴氏父子降于李密,行俨因为骁勇善战,被誉为“万人敌”,“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小说中裴元庆武力甚是惊人,他硬架李元霸三锤,借下山之势击伤宇文成都,是瓦岗军中头号猛将,后来误中埋伏,死于隋军火雷阵中。历史上的裴行俨在瓦岗军失败后归附于王世充,后来因为过于勇猛受到猜忌,父子二人都被王世充所杀。

第四雄阔海、第五伍云召、第六伍天锡则全无史迹可寻,但雄阔海、伍天锡各据山寨起事,类似知世郎王薄、高鸡泊高士达的草莽出身,伍云召反于南阳,类似隋末起义的地方将官,大概都是根据特定历史背景而创造的人物形象。

第七条好汉罗成,《说唐》描写:“罗成年方十四岁,生得眉清同秀,齿白唇红,面如团粉,智勇双全,隋朝排他第七条好汉。”其原型应当是隋唐时的将军罗士信。据《旧唐书》卷193《罗士信传》载,罗士信是山东历城人,十四岁那年便随隋将张须陀与起义军作战,张须陀败亡后,罗士信辗转投入瓦岗军、王世充和唐军。

罗士信极其骁勇,“士信驰至贼所,刺倒数人,斩一人首,掷于空中,用枪承之,戴以略阵。贼众愕然,无敢逼者。”刘黑闼作乱于河北,罗士信力战不敌,被刘黑闼所杀。至于《说唐》中把罗成、罗艺捏成父子则全是戏说,历史上的罗艺与罗士信毫无关系。

第八条好汉杨林。《说唐》中描写:“杨林生得面如傅粉,两道黄眉,身长九尺,腰大十围,杏使两根囚龙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有万夫不当之勇,在大隋称第八条好汉。”小说中还交待他是隋朝宗室,炀帝的叔祖父。历史上并无杨林,从他参加北周灭齐大战、隋灭陈的经历看,似乎是隋朝观德王杨雄,此人是隋朝宗室,周隋易代时他率禁军控制中央,给隋文帝立了大功。从他在山东、河北一带围剿农民军的情况看,似乎又有些像隋朝名将杨义臣。大概小说的创作者合二人之长,写了这么一个人物。

第九魏文通,第十尚师徒,第十一新文礼,这三位隋将大致都是虚构的,硬要找历史线索,也确实有一点点踪迹可寻。关于魏文通,《隋书》卷3《炀帝本纪上》记载,大业六年时,雁门郡有个叫尉文通的地方豪强,从姓氏看似乎是汉化的鲜卑人,聚众于莫壁谷造反,结果当年就被隋朝官军剿灭。关于尚师徒,《资治通鉴·隋恭帝上》义宁元年条记载,朔方郡守将梁师都杀郡丞造反,北连突厥抗拒中央,直到唐太宗时才被剿灭。此人姓名与尚师徒发音相近,似乎小说有所宗于此。

第十六条好汉秦琼,此人是《说唐》主角,被描写为北齐大将秦彝的儿子,义气干云,武艺超群,人材出众,人称小孟尝。以秦琼为首串联起的贾柳店兄弟盟誓,精彩度堪比水浒好汉聚义于梁山。可以说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原载的契合度,是隋唐十八条好汉中最高的。

正史中秦琼先是隶于隋将张须陀帐下,与农民起义军作战,张战死后归入瓦岗军,瓦岗败后又为王世充所欣赏,最后与程咬金一同降唐,成为名著唐初的大将。秦琼武艺极高,“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旧唐书》卷72《秦叔宝传》)。如果真要给隋唐之际的猛将排名,他的武艺够得上前几名,与裴行俨、罗士信、程咬金恭等都在伯仲之间。

第十八条好汉单雄信,《说唐》描写道:“单通,号雄信,在隋朝是第十八条好汉。生得面如蓝靛,发似朱砂,性同烈火,声若巨雷,使一根金钉枣阳槊,有万夫不当之勇。”书中他做的是绿林好汉的没本生意,江湖威望极高,极富人格魅力,几乎是小旋风柴进的翻版。

小说中单雄信莫名其妙地与唐高祖李渊结下杀兄之仇,瓦岗军败没后他投入王世充帐下与李唐为敌,直到最后被俘杀。正史中单雄信没有这么传奇,据《旧唐书》卷57《李密传附单雄信》载,他早年追随翟让起义,是瓦岗军的元老,瓦岗军大败时降于王世充。李唐围攻洛阳,单雄信在城下遭遇李世民,几乎将其俘获,被唐猛将尉迟恭击伤堕马。王世充失败后单雄信被唐军俘获,唐高祖下令将之处死。

槽点二:作者实在太不用心了,丝毫没有照顾到我们爱给武功高手排名的爱好,十八条好汉居然只排出来十三人,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这五位压根没点明。

槽点三:凡人是不配拥有顶级武力的,李元霸是个痨病鬼,却被得道真人传授一身虐遍天下无敌手的神力。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说唐》的艺术水平真是糙到了一定程度。

接下来步入正题,隋唐十八条好汉,都有谁是真实人物?谁是胡吹出来的虚构人物?

第一条好汉李元霸。此人据《说唐》第三十三回描写:“这李元霸年方十二岁,生得尖嘴缩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无穷。两柄铁锤,其重有八百斤,坐一骑万里云,天下无敌,在大隋称第一条好汉。”

真实的李元霸叫李玄霸,乃是唐高祖李渊第三子。《说唐》为清朝人所作,清人避圣祖康熙帝名中之讳,改“玄”为“元”,故名李玄霸为元霸。

《旧唐书》卷68《高祖诸子传》载:“卫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早薨无子。武德元年,追赠卫王,谥曰怀。”遍观两《唐书》等原始史料,并未见到李玄霸有什么出军征战的记录,也绝无身负绝世武功的迹象,可见《说唐》只是借了个李元霸一个名字,进行了夸张的想象。

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据《说唐》第十七回描写:“那宇文成都身高一丈,腰大十围,虎目龙眉,使一柄流金铛,重二百斤,乃隋朝第二条好汉。”他与李元霸俱为紫阳真人所传弟子,乃是宇文化及长子,官封无敌大将军。但遗憾的是,这位高居第二的猛将,是虚构人物。

宇文化及二子名承基、宇文,并无成都之名。但宇文成都这个身份却比较合乎现实,据《隋书》卷4《炀帝本纪下》载:“大业九年春正月丁丑,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置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以领骁果。”宇文化及父子掌领炀帝禁兵,骁果军亦属其管,小说中宇文成都职责是保护皇帝,与此身份相合。

第三条好汉裴元庆。《说唐》描写道:“这元庆虽只十二岁,他用的两柄锤,却有五升斗大,重三百斤,从未遇过敌手。”此人历史原型是裴行俨,据两《唐书》《李密传》等记载,裴行俨是隋将裴仁基之子,瓦岗军起事后,裴氏父子降于李密,行俨因为骁勇善战,被誉为“万人敌”,“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小说中裴元庆武力甚是惊人,他硬架李元霸三锤,借下山之势击伤宇文成都,是瓦岗军中头号猛将,后来误中埋伏,死于隋军火雷阵中。历史上的裴行俨在瓦岗军失败后归附于王世充,后来因为过于勇猛受到猜忌,父子二人都被王世充所杀。

第四雄阔海、第五伍云召、第六伍天锡则全无史迹可寻,但雄阔海、伍天锡各据山寨起事,类似知世郎王薄、高鸡泊高士达的草莽出身,伍云召反于南阳,类似隋末起义的地方将官,大概都是根据特定历史背景而创造的人物形象。

第七条好汉罗成,《说唐》描写:“罗成年方十四岁,生得眉清同秀,齿白唇红,面如团粉,智勇双全,隋朝排他第七条好汉。”其原型应当是隋唐时的将军罗士信。据《旧唐书》卷193《罗士信传》载,罗士信是山东历城人,十四岁那年便随隋将张须陀与起义军作战,张须陀败亡后,罗士信辗转投入瓦岗军、王世充和唐军。

罗士信极其骁勇,“士信驰至贼所,刺倒数人,斩一人首,掷于空中,用枪承之,戴以略阵。贼众愕然,无敢逼者。”刘黑闼作乱于河北,罗士信力战不敌,被刘黑闼所杀。至于《说唐》中把罗成、罗艺捏成父子则全是戏说,历史上的罗艺与罗士信毫无关系。

第八条好汉杨林。《说唐》中描写:“杨林生得面如傅粉,两道黄眉,身长九尺,腰大十围,杏使两根囚龙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有万夫不当之勇,在大隋称第八条好汉。”小说中还交待他是隋朝宗室,炀帝的叔祖父。历史上并无杨林,从他参加北周灭齐大战、隋灭陈的经历看,似乎是隋朝观德王杨雄,此人是隋朝宗室,周隋易代时他率禁军控制中央,给隋文帝立了大功。从他在山东、河北一带围剿农民军的情况看,似乎又有些像隋朝名将杨义臣。大概小说的创作者合二人之长,写了这么一个人物。

第九魏文通,第十尚师徒,第十一新文礼,这三位隋将大致都是虚构的,硬要找历史线索,也确实有一点点踪迹可寻。关于魏文通,《隋书》卷3《炀帝本纪上》记载,大业六年时,雁门郡有个叫尉文通的地方豪强,从姓氏看似乎是汉化的鲜卑人,聚众于莫壁谷造反,结果当年就被隋朝官军剿灭。关于尚师徒,《资治通鉴·隋恭帝上》义宁元年条记载,朔方郡守将梁师都杀郡丞造反,北连突厥抗拒中央,直到唐太宗时才被剿灭。此人姓名与尚师徒发音相近,似乎小说有所宗于此。

第十六条好汉秦琼,此人是《说唐》主角,被描写为北齐大将秦彝的儿子,义气干云,武艺超群,人材出众,人称小孟尝。以秦琼为首串联起的贾柳店兄弟盟誓,精彩度堪比水浒好汉聚义于梁山。可以说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原载的契合度,是隋唐十八条好汉中最高的。

正史中秦琼先是隶于隋将张须陀帐下,与农民起义军作战,张战死后归入瓦岗军,瓦岗败后又为王世充所欣赏,最后与程咬金一同降唐,成为名著唐初的大将。秦琼武艺极高,“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旧唐书》卷72《秦叔宝传》)。如果真要给隋唐之际的猛将排名,他的武艺够得上前几名,与裴行俨、罗士信、程咬金恭等都在伯仲之间。

第十八条好汉单雄信,《说唐》描写道:“单通,号雄信,在隋朝是第十八条好汉。生得面如蓝靛,发似朱砂,性同烈火,声若巨雷,使一根金钉枣阳槊,有万夫不当之勇。”书中他做的是绿林好汉的没本生意,江湖威望极高,极富人格魅力,几乎是小旋风柴进的翻版。

小说中单雄信莫名其妙地与唐高祖李渊结下杀兄之仇,瓦岗军败没后他投入王世充帐下与李唐为敌,直到最后被俘杀。正史中单雄信没有这么传奇,据《旧唐书》卷57《李密传附单雄信》载,他早年追随翟让起义,是瓦岗军的元老,瓦岗军大败时降于王世充。李唐围攻洛阳,单雄信在城下遭遇李世民,几乎将其俘获,被唐猛将尉迟恭击伤堕马。王世充失败后单雄信被唐军俘获,唐高祖下令将之处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