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入手,浅析蜀国为发展经济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引言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为实现自己最终的军事目标:一统天下,无不在拼尽全力提高自身的整体实力,以求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

引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为实现自己最终的军事目标:一统天下,无不在拼尽全力提高自身的整体实力,以求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能获得最后胜利。由刘备在公元221年建立的蜀汉,本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但是为了实现刘备光复汉室的梦想,蜀国上下无不为提高蜀汉实力而竭尽全力。

提高整体实力,就必须有足够的经济作为支持。因为经济是古代一个政权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只有当一个政权的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以后,才有望能在军事上有更大的作为。为此,蜀汉在发展政权经济的道路上,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变革。

三国时期形势图措施一、 发展农业——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推动社会稳定和进步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古代一个政权的立国之本,蜀汉自然也不例外。蜀汉的主要领土为益州等地,在蜀汉掌握下的益州地区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益州本部,它包括以川西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二是作为益州北面门户的汉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区。

在刘备夺取益州前,益州是“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史载:“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者数万家”,而关西(关中陇右)民从子午谷奔汉中者亦“数万家”。然而,经历连年的战争和饥荒之后,益州地区的实力早已大不如从前。为此,蜀汉为发展本地的经济也是付出了巨大的精力。由于刘备占领益州地区以后,跟其他两国的这会经济状况不一样,因此,在农业发展上面亦有很大差距。(一)根据蜀汉地理特征,大力发展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既个体农民经济)是蜀汉立国的基础。史载,刘备攻取益州之后,有人建议说:将成都城内的屋舍和城外的园地桑田分赐有功的将士。然而,赵云却反对道: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刘备听了后觉得很有道理,接受了赵云的意见。这样,让百姓安居复业,然后征其赋役,就成为了蜀汉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并得以延续下去。

益州地势险峻,自然环境严苛

当然,小农经济经营的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也非常的简单,在比较贫瘠的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产。又由于它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为单位,容易通过勤劳节俭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所以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的一面。小农经济的发展,使得蜀汉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而益州人口更是从 470 多万人增加到 730 多万人。这样的农业发展不仅推动了蜀汉的经济发展,还为蜀汉的军事发展提供了人口方面的保障。(二)注重兴修和保护水利设施,保证农业生产顺利地进行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都安大堰……水旱从人,世号陆海。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发征丁千百二人主护之,有堰官。

水利的发展不仅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还提高了各地对水患的防范系数。况且兴修水利乃是农业进步的基础和保证,有了蜀汉掌权者的重视,才会提高老百姓的凝聚力。这样的措施,会使得人心更加安定,社会才会稳步发展,才会为蜀汉政权推行其他措施奠定基础,增强蜀汉政权对百姓的号召力。

都江堰水利工程措施二、 推动商业发展——以商业的发展为辅助,快速推动经济的增长(一)控制盐铁业

诸葛亮作为蜀汉经济发展的总策划人,自是要利用一切资源来使得蜀汉经济实力增强。蜀中素来富有井盐、铁矿等资源。史载,蜀地“家有盐泉之井”,临邛的井盐,“一斛水得五斗盐”。由此可以看出,蜀汉的井盐产量丰富。因此,刘备刚刚平定益州之后,就立即开始实行了盐铁专卖,把这两个有大收入的部门牢牢抓到了自己的手里。盐铁的官营大大增加了蜀汉的财政收入,为蜀国对曹魏、东吴的战争奠定了结实的资金基础,这可谓是一举两得。

古代冶铁(二)发展手工业

除了盐铁之外,蜀汉手工业中的纺织业发展也大为客观。四川古称“蜀国”和“蚕丛之国”,从这个古称呼中就可以看出这里对桑蚕丝绸业的看重和发展。蜀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东汉末年时候,其产量已经相当可观。否则初到益州的刘备,哪来的蜀锦大肆封赏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等人!这些丰盛的赏赐,不仅提高了刘备的掌权者形象,还使得军队有了更高的凝聚力,更加向蜀汉的掌权者靠拢。

蜀锦

到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时候,还专门设立了锦官一职,用来管理蜀锦的生产。就连诸葛亮自己,都有桑八百株。正是蜀国掌权者对于养蚕和丝织业发展的重视,才使得蜀国的纺织业的发展空前繁盛。当时,蜀地的织锦享誉三国,乃是出口到东吴和曹魏的重要物质。

在蜀国财政遇到困难之时,仍有“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的说法。这足以看出蜀锦对于蜀国财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正是因为蜀汉政权对手工业的重视和大力发展,才使得手工业也成了蜀国的重要财政收入之一。措施三、 进行宏观调控和出台货币政策——控制整体经济,平息通货膨胀(一)进行宏观调控

蜀汉社会的经济发展自然离不开蜀汉政权的宏观调控。蜀国在大力提高自己经济的基础上,还抑制了私家大族对土地的兼并和对农民的剥削。正是因为蜀汉政权在背后的调解和控制,蜀汉整体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进步现象。这些努力为蜀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毕竟打仗最主要的就是粮草辎重,没有这些,一切军事行动都将成为空谈。

刘备画像(二)出台货币政策

再者来说,说到古代一个政权的经济发展,自然离不开货币政策。东汉末年,外戚董卓开始实行了“毁五铢铸小币”的钱币制度。这一货币政策的出现,不仅破坏了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货币政策,还使得社会上的物价飞涨,东汉的货币运行机制受到很大干扰。幸运的是,董卓之乱前,巴蜀之地已被刘焉控制。

作为一方霸主,刘焉亦有割据益州的野心。因此,刘焉在入蜀行使州牧之权后,即遣张鲁进驻汉中,并且“断绝谷阁,杀害汉使”,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也就是说,董卓的小钱即便能在流通中被接受,但是也不会大规模地流入巴蜀地区。这为刘备接手益州就奠定了良好的货币基础。不过,这也是对比东吴和曹魏而言,就蜀汉国库存量来说,蜀汉也到了军用不足的堪忧局面。

刘巴

为平息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困扰,蜀国一方面改革货币政策,重铸面值更大的新钱投入到市场上;另一方面,蜀汉还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市场。通过这样双管齐下的手段来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以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而这新钱就是刘巴所说的“直百钱”, 这种“直百钱”,又称蜀钱。“直百钱”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货膨胀带来的麻烦,不仅化解了金融危机,还使得蜀汉的国库得到充盈,为稳定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措施四、 建立清廉的吏治体系——从根本上杜绝腐败行为

清廉的吏治体系,是古代一个政权全速发展的基础。作为蜀汉最高掌权者的刘备本来就是出身贫寒,而诸葛亮与关羽等人,也不是世家贵族出身。本就一般的出身,加上其勤俭节约的本质,使得蜀汉的掌权者都以崇尚质朴为自己的基础原则。有了这样的领导人带头,蜀汉的节约之风蔚然。

诸葛亮画像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死后,家财仅“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身为掌军中郎将的董和,在蜀汉为官二十余载,“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这些都足以证明蜀汉朝臣的清廉程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廉洁的吏治体系,蜀汉才没有从基础上开始腐败,而整体的经济发展才得以全力前进,蜀国才有了和曹魏、东吴抗衡的实力。结语

当然,蜀汉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说诸葛亮治蜀期间采取的农战政策,使蜀国人民陷入了极为悲惨的境地,为了发展国家的军事实力,沉重的兵役负担使得老百姓的生活风雨飘摇,士兵随时都有战死沙场的风险,人们生活的整体幸福指数并不高。同时,由于蜀汉的一切经济发展都是和战争联系在一切的,这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说,尽管人们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是却无法得到相对应的回报,这就为后面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再比如说,蜀汉政府提出的盐铁专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益州本土豪门贵族的个人利益。长久下去,必会滋生矛盾,使得蜀汉内部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还有,蜀锦的发展虽然会为蜀汉创造出大量财富,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大量消耗民间资源的基础上。况且,加上长年累月的战争生活,使得人们会逐渐对蜀汉失去了信心,从而开始埋怨蜀汉政权和蜀汉的掌权者。这也是为什么后主刘禅带着百姓投降之时,几乎没有人愿意反抗的原因。正是前面种下的因,才得到了后面被灭亡的果。参考文献

西晋•左思《蜀都赋》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南宋•洪遵《泉志》

西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东晋•成汉常《华阳国志》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赵云传》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