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此地在安徽省境内,三国时爆发四次激战,曹操父子打过三次

三国时期,吴、魏两国曾为了一处战略要地,发生过四次激战,其中有三次是曹操、曹丕父子亲自出征。而孙权为了保卫此处,更是调集

三国时期,吴、魏两国曾为了一处战略要地,发生过四次激战,其中有三次是曹操、曹丕父子亲自出征。而孙权为了保卫此处,更是调集东吴众将,几乎举尽全国之力与之抗衡。此地就是史料当中多次提及的“濡须口”。 本文结合史料的相关记载,对濡须口的战略地位及东吴与曹魏围绕此地展开的四次战役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濡须口,位于现今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东南一带。西巢湖水古称濡须,经此处汇入长江,是当时江淮之间的交通要道。据《无为州志》载:“吴据荆扬尽长江所极而有之,而寿春、合肥、蕲春皆为魏境,吴不敢涉淮以取魏,而魏不敢绝江以取吴。盖其轻重强弱足以相攻拒也,故魏人攻濡须,吴必倾国以争之。吴人攻合肥,魏必力战以拒之,终吴之世曾不得淮南寸地。”通过这一段记载,足见濡须口在吴、魏之间的战略地位及重要性。

吴、魏之间的首次濡须之战是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集结重兵南征,兵锋直指濡须口。孙权闻讯后,迅速召集文武商议据敌之策。经过一番讨论,孙权决定亲自率部出征。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吴、魏双方在濡须口展开了相持数月的激战。

此战中,孙权勇猛无畏,曾亲率部众冲入敌营作战。另外,孙瑜、吕蒙在此战中也有卓越的表现。据《三国志•宗室传》载,双方交战之初,孙权欲主动出击。孙瑜以为,曹操人多势众,应以防御为主。孙权没有采纳孙瑜的建议,“军果无功”。战后授功,孙瑜被晋升为奋威将军。

据《三国志•吕蒙传》及注引《吴历》载,吴军到达濡须后,吕蒙提出在夹水口修建濡须坞的建议。不过,这一建议却遭到众将的反对,吕蒙说:“交战中没有百战百胜之军,一旦敌方步骑占据了上风,我们靠什么与之长期对决呢?”

最终,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修建了濡须坞并命朱然率部防守。吴、魏在濡须的首次交战,双方势均力敌、互有胜负。相持数月之后,由于魏军的粮草补给出现了困难,曹操不得不率军撤退。

第二次濡须之战是在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冬。曹操吸取了第一次濡须之战的教训,率部进驻到濡须北岸的居巢,并以此地为基地备粮、储兵,准备一举拿下濡须。孙权任命吕蒙为濡须督,率军驻兵濡须坞以抗拒曹操。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正月,双方的较量正式打响。

此战与首次交战的结果与第一次有着很大的区别,双方征战数月,再度僵持不下。最终,以孙权遣使修好,暂时结束与曹操的敌对关系,曹操引兵撤退。此战中,甘宁率领一百多名骑兵夜袭曹营之战,成了交战期间的最大的亮点。不过,孙权在此战中也痛失了一位爱将——董袭。董袭奋勇作战,不幸在战斗中阵亡。

第三次濡须之战发生在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九月。魏文帝曹丕亲自督军南征,当时负责进攻濡须的是曹魏名将曹仁。孙权任命朱桓为濡须督,率部抵御。双方第三次交锋进行了一个多月,朱桓以少胜多、以弱战强,重创曹仁,取得了濡须之战的胜利。朱桓也凭此一战跻身于东吴的名将之列。

第四次濡须口之战发生在建兴元年(公元252年),交战地点是在濡须北的东兴堤。当时,诸葛亮的侄子、东吴太傅诸葛恪率众在濡须以北的东兴地区修筑大堤和两座关城,将东吴抵御曹魏的防线向北推移。此举令曹魏非常愤怒。曹魏权臣司马师命其弟司马昭统率大军南征,其主目的是占领濡须,破坏刚修建完成的东兴堤。

诸葛恪闻讯后,亲自率领七万大军大军赶往东兴堤御敌。此战中,东吴十二虎臣之一的丁奉担任先锋,率三千部众勇破敌营,东吴后期主将留赞、吕据等随后赶至,率部痛歼魏军,取得了东兴大捷。诸葛恪也凭借此战佳绩,坐稳了东吴的首辅之位。

参考书籍:《三国志》、《无为州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