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叩马而谏,不食周粟:伯夷叔齐演绎“仁义礼智信”千古绝唱

在河南洛阳,有一个村庄名叫“扣马村”,有一座山名叫首阳山,它们都因与商末周初的隐士伯夷叔齐紧密相连而名扬天下。自古以来,

在河南洛阳,有一个村庄名叫“扣马村”,有一座山名叫首阳山,它们都因与商末周初的隐士伯夷叔齐紧密相连而名扬天下。自古以来,从民间传说到文学歌咏,伯夷叔齐被人们奉为隐士和做人的双重典范。魏晋诗人阮籍在《咏怀诗》中说:“步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

相传伯夷叔齐出生在商朝时一个小诸侯国---孤竹国。该小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孤竹国国君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允字公信,后谥号为伯夷;三子名智字公达,后谥号为叔齐。

传说,孤竹君在其年老的时候,有意让三子叔齐继承他的事业。孤竹国君死后,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作。”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大臣们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伯夷一起流亡。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大臣们只好立中子继承了君位。 伯夷、叔齐让国后来被刚正清廉、不愿随波逐流的仁人志士所推崇,称之为“孤竹遗风”“夷齐清风”,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更是称其为“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

“叩马而谏”的胆识。商朝最后一位国王殷纣王,荒淫无道,政苛刑酷,酒肉池林,百姓怨声载道,诸侯众叛亲离。周武王统一西北地区以后,亲率兵将四万五、兵车三百辆、用车载着木雕的文王塑像讨伐殷纣,以报纣王曾将周文王囚禁在朝歌羑里之仇。

当时八百诸侯齐会于孟津。正当周武王设坛盟誓、挥师北渡时, 伯夷、叔齐不顾年老体迈,跌跌撞撞跑到武王的马前,一人带住马辔头,一人跪倒在武王车前,苦苦谏到:“你刚刚死了老爹,还未安葬,就大动干戈,你这样做算是孝顺的儿子吗?不管怎么说你都是纣王的臣子,可你却以臣子的身份谋害国君,你这样做算是仁吗?你这样不仁不孝的人有什么资格统治老百姓呢?

纣王残暴,但你敢打保票你以后不会像纣王那样残暴吗?”周武王听了十分生气,武王的卫士一听这话,就冲上前来,举剑要砍杀他们。军师姜尚劝说道:“这是讲道义的人呀,千万不要杀害他们。”说罢就让人们扶起他们,让他们远去。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叩马而谏”历史典故的历来。现在,在河南省的孟津县有一个村庄叫扣马村,它的来历就是为了纪念当年伯夷叔齐“扣马谏伐”。

“耻食周粟”的气节。周武王经过牧野之战,统一天下建立了周王朝后,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的做法太可耻了。为了坚持自己的道义和气节,发誓不仕周朝,不食周粟,他们相携来到了位于河南偃师的首阳山上,常以商朝遗民自居,采薇(一种野菜)而食。

在采薇菜时,伯夷叔齐自得其乐,齐声唱着:“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作算是对呀?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那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日子就在这种既快乐又惬意中慢慢逝去。

一天,伯夷叔齐外出采薇时,遇到了一个进山采药的老夫人。老妇人问他们从何而来,欲往何处。二人笑着说,我们是商朝的遗民,我们不满武王伐纣,因此“不食周粟”,在这里采薇而食,日子过得潇洒吧。老夫人看看二人,笑着说道:“你们二位以不食周粟标榜自己对前朝的忠心,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道理?

现在是周朝了,六合之内,皆是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你们虽说不食周粟,但是你们吃的野菜难道不也是长在周朝的土地上吗?”二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顿时觉得羞愧满面,于是决意不再采薇,最后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让国、叩马而谏、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又问:“他们对所作的事不觉得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

“夷齐双骨已成灰,独有清名日日新,饿死沟中人不识,可怜今古几多人”(题夷齐庙•〔宋〕司马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伯夷和叔齐三千多年之前的义举,深深的影响着后世并留下了饱含“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财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