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你知道一日三餐的由来吗?历史上一天几餐是由身份决定的

指一日内的三餐,分别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称饔,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一日三餐是现在人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习惯,习惯

指一日内的三餐,分别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称饔,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一日三餐是现在人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习惯,习惯到大家都认为就应该是一日三餐,为什么不是呢?很少有人会问这个一日三餐制是怎么来的?

其实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中国古代饮食制度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帝王则由于贵为天子实行一日四餐制,诸侯三餐,百姓两餐,这种制度汉朝时已被制度化,汉班固《白虎通·礼乐》“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解释了皇帝吃四餐是有原因的。四餐分别在“少阳”(天刚亮时,称之为“旦食”)、“太阳”(日中时,称之为“昼食”)、“少阴”(晡时,称为“夕食”)、“太阴”(“日暮”时,称为“暮食”)的起始点就餐。

清朝“帝王餐”规定虽然是“两餐”制,即早膳和晚膳,吃两顿饭是满族的传统饮食风俗(估计入关前实在是生活条件有限),但实际上清朝皇帝也是一日四餐,只是分成了正餐和副餐,早膳和晚膳为正餐,“早点”和“晚点”两道副餐作为补充。

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