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重礼还是重利?春秋、战国时代战争对比浅析

公元前638年,楚国与宋国分别派出军队,准备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一带展开决战。是年十一月初一,楚军开始从泓水南

公元前638年,楚国与宋国分别派出军队,准备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一带展开决战。是年十一月初一,楚军开始从泓水南岸渡河,准备奔袭到泓水北岸,与宋军进行厮杀。可楚军还没等全部渡过泓水,就发现北岸的宋军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

泓水北岸,宋国的司马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河,我们出击吧。”宋襄公说,“不行。”过了一会,楚军全部渡过了泓水,但还没有摆好阵势,宋国司马又对宋襄公说,“现在我们可以进攻了吧!”宋襄公还是没有同意。等到楚军排兵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以后,宋襄公才下令出兵,与楚国决一死战,但论军事实力,宋国远不是楚国的对手,一阵厮杀之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大腿受伤,其精锐部队也被歼灭。

回到宋国后,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指挥不当,但宋襄公向臣民们解释说,“在战争当中,君子不会再去杀伤已经负伤的人,也不会俘虏年老的敌人,更不会凭借地势险要去进攻敌军,我虽然已经是亡了国的商朝后代,但我一定不会忘记战争规则和礼仪,也不会去进攻还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为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左传》

几百年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批评宋襄公这种做法是“慕自亲仁义之祸 ”,是过于“仁义”而引起的祸端,并不值得同情。这样的评价也恰恰反映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人们对于战争的不同认识。

1. 战争礼仪与战争利益

类似“宋襄公按兵不动”的故事在《左传》中还有很多,这些看似“奇怪”的行为集中体现了春秋时期战争“重礼”的特点。宋襄公所说的“不鼓不成列”,就反映了春秋时代交战双方不愿意趁人之危,而是力求双方能在平等的情况下一较高低的观念。

在春秋时代,人们不仅在战争开始之前格外注重礼仪,就连浴血厮杀的时候也还遵循着一些特定的“行为规范”。《左传》记载,昭公二十一年,宋公子城和华豹战于赭丘,二者战车相遇后,公子城想要回车逃走,华豹紧追不舍,大呼其名。城愤怒至极,回头迎战,结果发现华豹的箭已经朝自己飞过来了,好在并没有射中,等到公子城想要还击的时候,却发现华豹动作敏捷,又拉好了弓准备射向自己。公子城大呼:“等会儿!你连着射我两箭,一次都不让我射,太卑鄙了吧!”华豹居然听了他的话,放下了手中的弓,于是公子城反手就是一箭,把华豹射死了。十一月癸未,公子城以晋师至……与华氏战于赭丘……相遇,城还。华豹曰:「城也!」城怒而反之,将注,豹则关矣……豹射,出其间。将注,则又关矣。曰:「不狎,鄙!」押矢。城射之,殪。——《左传》

这样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春秋时期武士之间相约射箭有固定的礼仪,两人为一组进行射箭比赛时,双方必须轮番射箭,这些日常训练中的规范,最终演变成了真正战斗中所必须遵循的“军事礼仪”。

重视战争礼仪的传统在战国时期消失殆尽。战国时期的大国征伐往往攻城掠地,兵不厌诈,十分残暴,正如《孟子》所说,“杀其父兄,系累其于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荀子》中也记载,“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从出。”意思就是说,善于用兵的人,变化极快,神秘莫测,敌人不知道他从哪里出动。我们能够发现,这种作战模式和春秋时期宋襄公排列堂堂之阵,待期而战完全不同,在战国时代,所谓的礼仪、规矩几乎全部被抛弃,“胜利”成为最为重要的目的。

顺便一提,高强度、高频率的战争也促进了兵家的发展,正是在这段战争频繁的时期里,兵家学说快速成长,分化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大类。

2. 战争规模扩大

春秋向战国过渡的几百年里,社会越来越动荡,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这种规模的扩大不仅体现在战争次数的增多,更重要的变化在于各国参战人数急剧增多。

城濮之战是春秋中期一次大规模战役,《左传》记载,“晋车七百乘”,“子将围宋......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也就是说,在这场大规模战争中,晋国一共派出七百乘战车,按照每乘三十人粗略计算,晋国派出的军队不过两万余人。

到了战国时期,为了适应频繁的对外战争,各国君主不得不动员百姓,扩充自身军队的规模,以战国著名的长平之战为例,《史记》记载,“秦国攻赵……秦使武安君白起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乃挟诈而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数字虽然不是完全准确,但也基本反映了长平之战的残酷)

即便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秦国在这场战争中投入了多少兵力,但根据后世史学家的推测,秦、赵两国投入的总兵力应该不少于一百万,相比于春秋中期的城濮之战,二者明显不在一个量级上。

那么,为什么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要明显大于春秋时期?

一方面,诸多小国被吞并后,历史进入了七国争霸的战国时期,各国均有着相对雄厚的国力,为了在残酷而激烈的斗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只能不断扩充兵源,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铁制农具和水利设施的广泛应用,使得战国时期的粮食总产量有了飞跃提升,其结果就是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战斗力。

春秋和战国二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在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战争形式从注重礼仪到追求胜利,军队规模从两万之众到百万雄师,中国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就这样日益走向了成熟。

参考文献:

《西周春秋与战国军事战争比较研究》

《论春秋战争礼仪与军事文化--以《左传》为中心》

《左传》

《史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