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细数泉州古桥,一座城市的时空印记

洛阳桥桥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建筑和历史印记,既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承载着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

洛阳桥

桥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建筑和历史印记,既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承载着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时期海外交通空前繁荣,桥梁建设方兴未艾,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丰富,造桥技术更是称绝于世,享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誉。

造桥修路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创造辉煌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为人所称誉的古代桥梁。这些饱经风霜的古桥,虽经千年而不倒,或屹立于江河溪壑之间,或横贯于海湾碧波之上,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

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泉州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桥梁建于唐代。据有关部门统计,泉州至今可考的古桥有609座,未见于文献记载又湮没无迹可寻的古桥尚不可胜数。不管是数量还是技术,泉州的古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称。特别是以洛阳桥、安平桥为代表的泉州古代桥梁,共同成就了泉州在福建乃至中国桥梁历史上的美名。

宋代以前,泉州所建的桥梁大多是石墩木梁桥和小型石桥。两宋时期,泉州桥梁建设飞速发展,至今可考的大中型桥梁就有139座,仅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所造就有15座之多,如安平桥、东洋桥、石笋桥、普利通大桥、玉澜桥、苏埭桥等。但是,泉州宋代大型桥梁,仅有洛阳桥、安平桥较好地保存至今,另有几座已面目全非,如金鸡桥、顺济桥。 宋代,泉州在沿海沿江还建有不少石桥,如:蚶江桥、海岸长桥、獭窟屿桥等。

泉州古代各类桥梁的建设,与泉州海外商业贸易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两宋时期的造桥热,印证了泉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港口繁荣、海外交通发达。泉州的桥梁建筑,也代表了当时中国造桥技术的水平。而与泉州古桥有关的诗歌、散文、戏曲、谚语、楹联、书法、绘画、雕刻、民间传说等,丰富着泉州的古桥文化内涵,也是泉州人民勤劳勇敢、传承创新的精神写照。桥甚至成为泉州的精神象征,如谚语“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代代相传,远播海外。

洛阳桥

洛阳桥:洛阳江上串起千年繁华

洛阳桥小档案

名称:洛阳桥 原名:万安桥

全长:834米(原1500米) 桥宽:7米

著名景点:月光菩萨塔、中庭碑林、镇风塔、蔡襄石像

技术特色: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

成就:中国现存最早跨海石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位于泉州东北洛阳江上,是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原名万安桥,建于北宋年间,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花岗岩石砌筑。洛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根据记载,洛阳桥由郡守宋代大书法家蔡襄主持修建,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修建时,工匠们先将大石块抛入江中,在江底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里长的水下长堤。之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由于桥基的石块之间有间隙,在海浪的击打下很容易被冲散;而桥墩和桥基之间因为海水的腐蚀作用,也不宜用传统的铸铁水或腰铁来固联。于是,工匠们巧妙利用繁殖“砺房”的方法,来联结胶固石块。

除了“种砺固基”的创举外,洛阳桥石梁桥面的架设之谜,同样让后人惊叹称奇。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重约10多吨的巨形石板,在没有起重设备和运输设备的宋代,工匠们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将凿好的石梁搬到浮排上,趁着涨潮,驶入两个桥墩之间。等到潮水退下,浮排下降,石梁就会落到桥墩上。

大桥建成后,桥上还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石狮子、石塔、石亭,桥两端立有石刻人像守护,浓缩了宗教、历史、美学、民俗等诸多元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回乡时听闻洛阳桥“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后深受震撼,创作了《洛阳桥》寄托思乡之情。

风雨千年伫立至今,依然坚如磐石,洛阳桥见证了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今天的洛阳桥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仍在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安平桥

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安平桥小档案:

名称:安平桥 别名:五里桥

全长:2070米,桥宽 :3~3.8米

桥墩:361墩,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3种不同形式

成就: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石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西畔,是横跨安海镇和南安水头镇之间海滩的一座梁式跨海长桥。据记载,此桥建成时共长八百一十一丈,阔十六尺,因约合五华里,亦称五里桥,为世界古代史上最长的梁式石板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该桥始建于南宋,至今已近900年。彼时,安海镇作为当地最大最繁忙的港口,是通往南洋的必经之地。建桥之前,两边民众商贸往来十分不便。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以海上贸易发家的安海首富黄护等捐赠巨款,开始在两岸间建桥。因工程浩大,加之黄护中途亡故,未能完成。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郡守赵令衿到泉州上任,主持续建,又经一年才得以完成。

安平桥

全桥均由闽南出产的花岗岩砌筑而成,现存桥体实际长度2070米,桥宽3至3.8米,桥墩331座。桥上筑有憩亭5座,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规模最大,面宽10米。中亭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躯高1.60米左右,头戴护盔,披甲执剑,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护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形象惟妙惟肖。桥两侧的水中筑有4座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1座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砖砌,五层,平面呈六角形,空心,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安平桥桥墩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而成,根据海潮涌入港道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采用了三种形式:一种是长方形墩,筑于水浅流缓水域;一种是一头尖、一头方的半船形墩,筑于较深的水域,尖端朝向深海,以缓和海潮的冲力;在深港处的桥墩则设计为双头尖的船筏形,用来分解溪流和海潮的冲击。其中长方形墩259座,船形墩27座,半船形墩45座,基本维持了古代原貌。

安平桥规模之宏伟,工程之浩大,结构之壮美,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水心亭石柱上有一对闻名遐迩的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亭的四周和墙上立有明至现代重修安平桥的碑记十四方。著名诗人郭沫若1962年游览安平桥时,为其雄伟壮丽感染而创作律诗《咏五里桥》:“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泉州其他古桥:

顺济桥

南宋嘉定四年所建,因近顺济宫而得名,曾是泉州城南出入的重要通道,后因桥墩毁坏,失去支撑功能,桥中断。

盘光桥

位于泉州东门外,横跨浔美、乌屿间,僧人道询建于南宋宝祐年间,长1300多米,现只剩桥两头一塔一亭遗址而已。

石笋桥

俗称浮桥,泉州城临漳门外,横跨晋江下游。绍兴三十年,由僧文会倡建,全长约260多米,因采用“伸臂式”砌筑方法得名,历经多次改建,现仅存遗址。

玉澜桥

绍兴年间,僧人仁惠修,横跨海港3300多米,是全国宋代最长的梁式石桥,比安平桥还长200多丈。现几乎全毁,遗址尚存于石狮龟湖村。

苏埭桥

位于晋江县海尾乡,南宋绍兴年间,和尚守徽倡建。由4座小石桥和砌石板路与桥连接,是石桥与石板路结合的典型,桥长约8000米140孔,尚存遗址。

东洋桥

又名文重桥,横跨黄墩与井林之间,是旧时安海至东石的必经之路。始建于乾隆十年,为伸臂梁木平廊桥,原长660丈,宽1.2丈,桥墩243座,桥上建有东西二亭,屡建屡毁,现仅存桥体48米,桥墩20座。

普利大通桥

位于港塘境内,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曾是当地古代石狮通往泉州府的交通要道,由3块石板铺成,宽约四五米,总长100余米,157个桥孔,桥上设一石亭,名曰中亭。桥体后遭损毁,唯中亭残留。

海岸长桥

位于石狮市龟湖村至晋江陈埭镇之间,路堤横架多段石桥,集堤、路、桥、亭为一体,全程30余华里,在泉州古港石湖港区中发挥了交通枢纽作用,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蚶江桥

位于石狮市蚶江镇,北宋年间,僧人怀应砌石为路,自北向南约20华里,中有前埭桥、林湾桥、高港桥3座,桥上均建凉亭,统称蚶江桥,连接着玉澜桥及海岸长桥,现仅存遗址。

通仙桥

又名东关桥,位于永春县东关镇,长廊屋盖木梁式桥。宋绍兴年间始建,以青花岗岩石条交错叠成船形桥墩,“睡木沉基”,桥长85米,宽4.7米,2台4墩5 孔,最大跨径17.5米,曾是永春、德化、大田通往泉州的必经之地,历代重修。

吟啸桥

位于晋江陈埭镇,始建于唐朝,由日辉禅师建造。最初为木梁桥,后于五代时重修,改建成14孔石墩石梁桥。桥长87.2米,宽3米,高约5米,最大跨径6.5米,年久失修。

龙潭拱桥

俗称“广桥”,横跨于洛江区罗溪镇广桥村北的龙潭溪上。现桥南北向偏东,系用辉绿岩条石砌筑的陡拱式单孔拱桥,无桥栏,全长13.8米,宽2.5米,高8.7米,孔径为1.3米,保存基本完好,是泉州地区独具特色的古代石拱桥。

金鸡桥

也称金溪桥,横跨晋江,旧址在今金鸡桥闸及金鸡大桥位置。原桥为南宋嘉定年间,石亭寺和尚守静倡建。桥长328米,共31孔,桥面宽8米,下部结构是石台墩,有石墩17座,架木梁桥面,后毁坏。几经改建现已面目全非,但仍在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暗桥

在德化县上涌乡西溪村,唐僖宗年间建,条石干砌,长10米,宽2.85米,高7米,今完好,是德化建桥年代明确的最古老桥梁。

獭窟屿桥

位于惠安东南面獭窟屿北面,南宋和尚道询主持建造,共770孔,是一座海滩石桥,对当时的交通和贸易起重要作用,清末民初桥倾毁淹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