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从朝贡贸易大背景下的青花瓷入手,窥探中外贸易交流中的思想变革

文:那样的历史挺有趣“曾勾浮云隐青日,更添霁雾遮旧瓷。但看晓风红叶里,微朦初雨绕花枝。”中国的青花瓷器,是历史上最早的外

文: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曾勾浮云隐青日,更添霁雾遮旧瓷。但看晓风红叶里,微朦初雨绕花枝。”

中国的青花瓷器,是历史上最早的外销品之一。青花瓷的出口,极大促进了对外交流的发展,对许多国家在日常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朝贡贸易又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极为特殊的贸易形式,于是,在朝贡贸易大背景之下的青花瓷就显得格外具有研究价值。一.花钱买脸的朝贡贸易:一个外国人得钱,臣子得功,皇帝得名的大骗局

朝贡贸易最早起源于唐朝。唐朝建立之初,为了彰显自己是所谓的“天朝上国”,唐朝朝廷对来朝贡的国家都给予相当丰厚的回赐。这种"贡"和"赐"的关系实际是十分不等价的,对朝廷经济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朝廷之所以明知亏本而乐此不疲,无外乎是此举能高度满足其虚荣心。不过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再做这种亏本生意,朝贡贸易萎缩不振。于是改变经营方式,产生了市舶贸易。

唐中后期,市舶贸易已经逐渐取代了朝贡贸易。市舶贸易,即:中外商人的商业等价交换,相当于今天的市场经济。这种贸易,朝廷和地方都能赚到钱。为了规范这种贸易,唐朝政府设立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这就是市舶司的起源。

或许连唐朝政府都没有想到,唐代海外贸易的最大成就是,确立起一套全新的市舶管理制度与经营方式,并为后世所沿用,在中国外贸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到了宋代,与中国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广州成了"万国衣冠,络绎不绝"的世界著名贸易港口。大批船舶往来于海外和广州,其上装载的舶货物从海外运到广州,再从广州运送全国各地。广州的舶货除了部分朝廷直接北运外,其余全部在广州贸易,形成广州巨大的舶货市场。中外商人在这舶货市场中获得高倍利润。

到了元朝,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继续大发展,同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原来的五十多个增加到一百四十多个。

然而好景不长,明朝建立以后,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奉行重农抑商的国策,在沿海地区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绝对禁止私人对外贸易,所有的外贸只能以朝贡形式进行。

为了朝贡而来的船舶,被称为贡舶。当时,明朝政府规定,东南亚国家和西洋诸国的贡舶在广州登陆,日本的贡舶在浙江宁波登陆等。广州是指定贡舶靠岸最多的港口,再次登上了贸易大港的宝座。这种朝贡贸易制度,不仅只存在于明朝,明朝灭亡后,其又在清朝延续了一百多年。

对于朝贡本质,意大利著名旅行家,"中国通"利玛窦,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向世界朝贡。”

利玛窦在他的著述中写道:"所谓进贡其实是有名无实的,中国人接纳来自其他很多国家的这类使节,如交趾支那、暹罗、琉球、高丽以及一些鞑靼首领,他们给国库增加沉重的负担。中国外交官知道整个事情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

像朱棣这样的雄主,为什么会喜欢"假朝贡"、对外"倒贴"呢?他应该知道,外国对他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为什么还是大把银子砸在外国人身上不心疼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获得答案。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花别人的钱的时候是很难产生心理负担的。中国古代虽是"家天下",但是百姓在皇帝眼里,绝对不属于家庭成员。

自古以来,皇帝对百姓的定位一直是"家蓄",在皇帝眼里,与其说子民向皇帝纳税,不如说是他们向皇帝上贡。"取之于民"是真谛、"用之于民"则有点不切实际。至于"爱民如子"的说法,其实与"鳄鱼的眼泪"差不多。二.发育不良的青花瓷:专门为外国客户打造的大宗贸易商品

青花瓷起源于唐朝,但一直发展缓慢。唐朝的青花瓷器基本上都处于青花瓷的幼年期,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据现代科学研究,这种钴料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基于此,再结合唐青花较多出土于身为唐代重要港口扬州,不难推测出唐朝的青花瓷器主要是用于供给外销的。

唐宋时期,青花瓷在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宋朝的青花瓷更是出现了大片的空白期。

到目前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由于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这更加说明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在宋朝,青花瓷罕见的出了断代。

成熟的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显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朝贡贸易息息相关。

元代开始,中国与西域世界的主要交流对象是阿拉伯——伊斯兰地区,交流的主打产品往往是通过青花瓷来完成的。由郑和下西洋开创的明初海陆朝贡贸易体系,更是将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到极致。青花瓷大量输出伊斯兰地区,得到那里上至君王及达官贵族,下到一般平民百姓的喜爱,早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主流装饰风格就是为适应这一市场而设计的。

而青花瓷器的输出海外,又促进了中外青花原料与技术的交流。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生产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且以其胎、釉的精细,青花的浓艳,造型的多样和纹饰的优美而负盛名,被称为是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中国青花瓷器,已牢固树立了在世界瓷器市场的霸主地位,并一次又一次地攀上了世界艺术殿堂的巅峰。三.青花瓷的审美变迁:中外贸易交流中的思想变革

青花瓷有两种基本色调,即:蓝、白两色,而蓝、白两色并不是汉民族文化崇尚的颜色,另外,青花瓷的色彩和釉下彩装饰技术与中国瓷器传统的单色调及刻画装饰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青花瓷器的出现是与中国瓷器传统生产工艺的一次决裂。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上文有提到过,青花瓷从唐代开始烧制时起,其主要目的就是用于外销。所以,无论是用色,纹饰亦或是釉质都是优先考虑外国市场。蓝、白两色是阿拉伯、伊斯兰教地区所崇尚的颜色。著名伊朗商法篇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说,蓝色是下波斯和波斯血统民族的皇家颜色。伊斯兰地区各地清真寺的穹顶、门柱门楣以及外墙都不同程度地装饰着蓝色。

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西域各民族以及与之交往频繁的中亚、西亚各民族,他们对白色的认识与汉民族也存在差别,这些民族认为白色为“吉色”。经过长期尚蓝、尚白审美传统的积淀,蓝色和白色成为这些民族满足宗教、王权和风俗需要的色彩。

起初,青花瓷器并不受汉族士绅的欢迎,他们认为,带有“青色”和“五色花”的瓷器显得非常粗俗,不合礼教。所以,这种具有异域风格的器物完全不符合生长于农耕文化氛围中士绅们的审美习惯。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到明代中期,已经有一部分人发现了青花瓷的美感、喜爱上青花瓷器,并对其给予较高评价。

“ 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桔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

——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赞誉宣德青花

元、明时期,青花瓷器的图案除山水、人物、花鸟等中国传统图案外,也有回纹和卷草纹等典型的阿拉伯文饰。伊斯兰文化的图案装饰中,采用的题材是植物花卉,它常采取繁缛的缠技图案,以柔美的曲线为主,有规律地展开蔓延状的花、果,叶、藤等植物图案。这种特征和审美取向同样体现在了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上。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官博物院、日本及中东国家多有类似品种收藏,是我国元、明时期与伊斯兰国家经济、文化友好交往的珍贵见证。

青花瓷不仅是我国古代瓷器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是自唐朝以来我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见证。相信即便是现在,青花瓷的美感价值和艺术价值依然能吸引许许多多的人来研究。

参考文献:

《清秘藏》

《明史》

《中国札记》

《蛮夷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