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历史上老祖宗们的作弊趣事:考试与作弊是对孪生兄弟,从未分离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于唐代快速发展,兴盛于宋代,最后巅峰于明清。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终,考试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也只是换了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于唐代快速发展,兴盛于宋代,最后巅峰于明清。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终,考试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也只是换了不同形式而已。从科举考试一开始,作弊就如影随形,相伴终生。一千多年的科举史,同时也是千年的作弊史,可以说考试和作弊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永远相伴左右,只不过考试在明面上开展,作弊在暗地里盛行。我们的老祖宗在考试作弊这事上可没少费心思,无论是手法、运作以及实施方面,那可说是种类繁多,创意无限,让人忍俊不禁,拍手叫绝。

标准的考场

科举制度面向全国所有学子,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平民,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录得功名。我们在历史记载中总是宣扬一般人通过刻苦学习,经科举而功成名就的故事,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不论什么制度,主要还是为高级阶层所服务,书香家庭往往就是权贵之家,而这类家庭对于子弟的学习更为重视,他们不仅能有更好的学习平台,对子弟的教育往往也更加严格和重视,文化的传承主要还是依靠这些富贵家庭所为,科举考试最大的福利还是满足了这类家庭,是有平民中举而改变命运的事情,但绝大多数功名还是给予了中上层家庭,一次科举考试成百上千人中举,寒门学子其实寥寥无几,历代朝廷官员的主体还是以贵族、上层为主要架构而传承,所以我们千万别认为是平民家庭主宰了朝廷,那只是极为少数的一部分人。所以唐代著名诗人杜荀鹤的诗句"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才是现实真正的模样。

杜荀鹤屡试不中,故作此诗

对于寒门学子而言,这是唯一一条改变命运,光宗耀祖的途径,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社会阶层等级严明,层级之间的转变基础惟有功名的变化所致。所以为了博取功名,各种方法都会用到,最实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考试中作弊,虽然各朝对作弊处罚严厉,但仍然免不了铤而走险之徒搏上一搏。

总体来说,古代考场作弊分为两个大类:一是考场之外的作弊,一般这是权贵们的手法,依靠权力、地位以及官员之间的互助来为子弟、亲属某得官位。

二是考场上的作弊,这是考生的手法,主要是夹带在考试中作弊。夹带是把小抄写好再偷偷带入考场,小抄要小,最经典的小抄模本就是《四书典仓》,分为上下册,长7.5厘米,宽约5厘米,厚0.7厘米,包括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共计11万字。

还有一本《五经全注》,6.5厘米长,4.8厘米宽,1.5厘米厚,包括有《易经》、《诗经》、《书经》、《礼经》、《春秋》,外加序言和注释,共计30万字。现在当然可当做艺术书来看待,在当时的考试界,这就是集创意、技术和作弊的巅峰之范。

小抄放在哪里能成功呢,这个问题可是上千年的难题,咱们的老祖宗们可没少想辙。

比较常见的是在衣服上做文章,写上作弊内容,外衣内部、衣内夹层、缝补折叠处,甚至内衣内裤上,袖口、袜子,鞋里凡是能够写字的地方都做过准备。

衣服写满文字

袜子全是知识

考生一进考场,直到考试结束才能出来,一考就是好几天,吃喝拉撒全在考场,于是能带进考场的食盒、食物、蜡烛,甚至是马桶都是带小抄的工具。

食盒是有夹层的,因此小抄会被放进食盒的夹层中,干粮里也可以放,比如馒头,把馒头中间挖个洞,小抄放里面,这些都是层次低,没创意的办法。高级一点的方法叫"继烛",古代没有电灯,到晚上的时候就需要点蜡烛,考生把蜡烛内部从底往上掏空,再把写好的小抄塞进去,然后再把蜡烛底部封好带进考场。

马桶虽然气味难闻,却也不失一个好地方,考生在考场如厕就在考场栏里处理,然后由考场人员集中倒掉处理,一般没有谁会去仔细检查马桶,所以就给马桶作弊带了机会。

还有一种墨鱼汁技法,这个有点高科技含量了,用墨鱼汁把小抄内容写在衣服裤子上,然后用湿泥巴盖上,等进考场考试时,泥巴已干,去掉泥巴,文字就会显示出来,过一会墨鱼汁会自动消失,连证据都无影无踪。

米粒微雕作弊真是个技术活,米粒上能雕满文字,技术高能微雕,考试的时候也得眼神好才能看得清啊。

有一种非常恶心的夹带方法就是肛门小抄,把写好的小抄塞入肛门之中带入考场,咱不讨论怎么塞进去,也不说怎么拿出来,就说在抄的时候边闻味,边写文章,那文章是不是都带着些许臭味呢?

如果有个好爹、好叔、好爷爷,那么作弊的主战场就在考场之外,可以通过各种关系贿赂考官,一是可以"探题",其实就是事先把考试题目透露给你,让你进考场之前就做好构思和内容;二是"关节",就是与考官事先约好一个暗号,考试时在试卷上留下暗号,考官在评卷时看到暗号就会给予高分;三是"更改",考场官员直接在考试更换试卷。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中,苏乞儿在参加文试时,直接在考场由当值考官更换好已经写好的试卷就是这种。

替考有两种方法,一是枪手直接冒名顶替进入考场考试,成绩属于被替考者,由于进入科举考场都要事先验明正身,虽然没有现代的照片方式,但一般考生在考试之前都会登记个人信息,包括祖籍、年龄、身高、长相等,因此,这个方法有点冒险,一旦被抓就会取消考试资格,还会面临多年禁考甚至法律处罚。还有一种方法就安全得多了,那就是枪手和考生同时入考场考试,在交卷的时候互相写上对方的名字,这样就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了。

说到古代考试的枪手,那就不得不提唐代的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是个大才子,著《温庭筠诗集》,他同时也是考场上的明星人物,依他的才华,通过科举考试博个功名很简单,但这哥们品行不好,好酒好色,经常出入风月场所,行为放荡不羁,恃才不羁,见到不如意的人就开骂,也不管对方什么身份,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科举是朝廷选拔优秀人才之行,古代一向把道德品行放在首位。所以这哥们不管考试成绩好坏,他最终都没法中举。温庭筠屡试不中,就产生了对科举考试的逆反心理,之后参加考试就不是为了上榜,而是故意当枪手代考,以他的方式进行调戏和报复。

有史料记载了他一次代考的经历,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由于温庭筠已经在考试做枪手名声大噪,所以考官安排他坐在离监考员最近的位置考试,监考官就担心他又要出幺蛾子,紧紧的盯着他,温庭筠十分老实的安静作答,并很快就交卷离场,他一离开考场且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所有官员都心里踏实了,这次这哥们这么老实,看来不会出什么问题了。后来人们才知道,温庭筠在那次考试中竟然为8个人完成了考卷,"私占授者已八人"。事情败露之后,考官极度恼火,上报朝廷,讲温庭筠赶出了京城。由于当代科举制度还不完善,才出现了像温庭筠这样的网红枪手,温庭筠因此一战封神。

枪手之王

对于层出不穷,创意无限的各种作弊行为,各朝各代也是想尽了应对方法,因为毕竟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关系到国家统治和长治久安的国策。这里做个简单介绍,毕竟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作弊的事。

1、 阅卷时采取盲批的方式:考卷进行评阅时要遮盖考生个人信息,用专门的纸条进行密封。

2、 对于要进行试卷做专门的誊抄后,统一笔迹,再进行评阅。

3、 考生互保,三人一保,互相监督,有一人被发现作弊,同时处罚三人。

4、 每个考生设立准考证,进考场时核对个人信息。

5、 监考考官分为多人,且都是临时委派,考官一旦任命,就要立刻进入贡院,不许与外界联系,考试结束后方可离开。

6、 进考场前要搜身,从头到尾都要仔细检查,先洗澡,还要检查肛门。

查出作弊的,就必须惩罚,这时的惩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个人行为的处罚,作弊者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然后取消考试资格数年,严重者剥夺考试资格终身。

对于官员参与作弊者,历朝历代处罚极其严重,一旦确认事实,革职查办都是最轻的,杀头,腰斩都会使用,牵涉官员一律严办,官员连坐,诛杀者数不胜数。特别是清朝,上至国级领导,下至地方一般官员,一旦确认事实,斩立决。

不管历朝对考试舞弊之处罚有多严重,哪朝也少不了作弊的事情发生,因为一旦作弊成功而博取功名,做了什么都是值得的。可以说,不论何时何代,只要有考试,就必然有作弊。作弊是恶劣行径,也是对别人不公平的方式,应该禁止和严惩。

我相信任何一个参加考试的人无论有没有作弊的行为,心里必然有过作弊的念头,本人参加考试也有很多次了,每次都萌生过这种想法,只不过没有付诸实施,这应该也是大多数人有过的吧。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经历,告诉我啊,没准若干年后,你们的这种行为也会被历史记载,时代不同,方式不同,但想法估计都差不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