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努尔哈赤死了,对于这个人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些人说他代表了先进的,进步的势力,冲击了腐败的明朝,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云云。我不知道什么必定取代的新兴霸业,我只知道,说这种话的人,应该自己到后金军的马刀下面亲身体验。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没有丝毫区别,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 ——当年明月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正式宣誓:“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同年冬季,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击溃杨镐统领的9万明军,此后大明全面转入守势,直至亡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整整65年的明清战争,为何明军除了萨尔浒之战外,全部都在打防守战,直至被蚕食尽最后一寸领土,也再未发起过一次大规模的反攻战役?
面对入关前最多15万的满八旗,是谁弄丢了大明?有人说:是崇祯、是宦官,亦或是东林党,可个人认为:“靖难之役”后大明就亡了,不是已经亡国了,是注定过不了300年大限了,而且一定是亡于外患!为什么这么讲,朱元璋制定的“国策”动摇了,由分封制改进而来的明代藩封制度变质了,也因此名存实亡了。“国策”就像高楼的地基,它的倾斜会使得整个政权,随着统治年份的增长越发倾斜,直至全面坍塌,“国策”不正则其国必不能长存于世。
许多人说朱元璋分封子嗣为“藩王”,是小农出身的眼界所限,开历史的倒车,其实是他们对明代藩封制度了解并不深刻。朱元璋是充分借鉴了唐、宋两个截然相反的政权历史,创立的明代藩封制度,他在试图寻找“攘外”与“安内”的平衡点,建立一个远超300年大限的王朝。唐代的藩镇制度,对外有极强的扩张能力,“攘外”没有问题,可最终却亡于藩镇了;宋代与士大夫共天下,“安内”没有问题,却又自废武功亡于外患。而若能从唐、宋制度中取其精华,将“攘外”与“安内”并举,那样的王朝一定是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有明诸藩,分封而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史称其制善。
朱元璋构筑了“九边重镇”防御体系,利用“塞王”扩土的积极性,来抵御并蚕食北方的游牧民族,类似于周王室的“尊王攘夷”分封制,不同的是“塞王”受到诸多约束。明朝初期,藩封制度对于抵御北元残余势力,起到了不错的作用,而且“塞王”始终处于可控制范围,达成了“攘外”与“安内”并举的效果。明初“藩王”有较大的军权,却没有国土,也不能轻易干涉政事,而周朝与汉朝初期的“王”都是在封国享有军政大权的。
因此哪怕是建文帝削藩之时,也没有爆发汉初“七王之乱”那样的大动乱,“靖难之役”中朱棣是如此的势单力孤,建文帝如果处理能够得当那么一点点,朱棣就不可能成功靖难。可坐拥天下的建文帝,偏偏就是能输给燕王朱棣,皇长孙狠狠地戏耍了朱元璋,让他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朱棣本人就是一个“藩王”好表率,因此对于藩王他是一点点权力都不能给了,他选择了用丰厚的俸禄“白养”藩王。潜在含义就是只要你不闹事随便享受,藩封制度中“攘外”的功能完全摒弃一空,而灭亡明朝的也只能是外患了。
亲王,米五万石,钞两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
上面这长长的一列,就是“亲王”享受的待遇,仅仅是钱币就有两万五千贯,而册封的“亲王”有整整65位之多,他们世袭罔替而不事生产,直至明末还有34位。“亲王”之外,还有近千位“郡王”,和多不胜数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他们养尊处优而不能治理国家,都可以理解为饮民血、食民肉的“寄生虫”。
2001年湖北出土的梁庄王墓,展示了“亲王”的富有,墓中陪葬品有:金器、玉器、瓷器5300多件,宝石700多颗,富可敌国就是“亲王”的真实写照。梁庄王也只是在位不足1年的明仁宗第9子,他的身份、地位在“亲王”之中并不突出,因此尚未出土的“亲王”墓中极有可能有比他更丰厚的陪葬品,有此身价的“亲王”不在少数。
他们为何能够富可敌国,朝廷能给出这样的的赏赐吗?明朝的国库又为何年年吃紧呢?有人说东林党不交商税,这是一个原因,但根源在在于整个明王朝,养不起人数繁多的统治阶层了。宋朝富庶闻名天下,可“士大夫”阶层还能将它“吃”的民变不断,而明朝除了“士大夫”,又来了一个新生的统治群体。他们世袭罔替,不断繁衍,到了明中晚期多了十几万超级VIP,也就是皇亲国戚、朱氏子孙,以及他们的各种附庸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藩封制度的确立是花了大价钱的,可“靖难之役”后它就失去了“攘外”的作用,成了尾大不掉的“烂工程”,明朝亦由“康庄大道”转进了“死胡同”。一个国度产生的财富始终是有限的,这注定了统治阶级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超过了负荷百姓就要用血汗补偿。明朝的总产值大致是固定的,吃“白食”的皇族却世袭罔替、不断繁衍,超载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我认为明朝早就亡了,是注定要亡了,而这个时间点是由皇族繁衍速度所决定的。“藩王”吃“白食”,也就是“不管事”,“攘外”的积极性没了保障,单单是“安内”的那一套留了下来,又注定了明朝会像宋朝一样亡于“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