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隶书说:“从古至今隶书所走的路”你知道吗?这里全告诉你了

秦隶-古隶秦隶,又称古隶,它起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盛行于西汉前期,是一种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字体,在结体上带有明显的篆书

秦隶-古隶

秦隶,又称古隶,它起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盛行于西汉前期,是一种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字体,在结体上带有明显的篆书痕迹,我们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四川青川县战国木牍中可以看出,秦隶在字的结构上和篆书的差别不大,只是在用笔上有所不同,把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这是最大的区别。另外还删繁为简,截连为断,笔画有粗有细,部首可以有混同等等。

西汉的石刻隶书存世不多,以前我们只能看到《霍去病墓刻石》、《五凤二年刻石》以及西汉末年的《菜籽侯刻石》等少数刻石文字。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南长沙马王堆、比江陵凤凰山、山东临沂银雀山、甘肃武威等地出土了大量的的帛书和简牍,增加了我们对西汉隶书的认识。西汉初期,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发达,人民生活稳定,文化艺术昌盛。公元前二世纪末,为了保护张骞等勘察通向中亚、欧洲的“丝绸之路”,汉武帝派遣将军霍去病、李陵等人,带领军队进军河西、新疆等地,沿途屯田戌边,修筑了许多城郭烽塞关隘。

西汉隶书

清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些被荒弃的遗址上挖出了大量汉代完整的或已残断所的竹木片,上面全部是以墨书写的文字,内容比较丰富,从中央发布的沼书、法律、命令、到兵卒的名册和钱粮收支等,无所不有,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汉简。西汉到东汉中叶,纸张还没有发明和普及,竹木简和帛(一种丝织品)被当成“纸”来使用,而帛比竹木更稀贵,当然用帛作书者比较少,又因为竹木简容易保存,所以,我们现在发掘出来的大都是竹木简。汉简书法,它的形态和用笔变化比较大,有生辣雄劲,属于古朴的隶书;有草率急就,自由开放,成为章草的范畴;还有的向楷书转化。汉木简书除了部分比较工整之外,大多数由于使用的原因和社会生活日趋繁杂,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和草率急就,这是竹木简书的一大特色。正因为如此,反而在书法艺术上表现出一种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犷拙实、变化较大而不拘谨的古拙神韵。我们从西汉隶书中,可以看出由秦隶演变而成东汉隶书的发展演变过程,西汉隶书填补了我国书法艺术史上从秦隶到东汉碑刻隶书这一过渡阶段的空白,还为现代书法家们提供了研究的新课题。

东汉隶书

一种新的字体产生时,开始总是不免带有不规则稚拙的形态,但是到了统治阶级的手里,渐渐被规则、工整的形式所代替,这是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东汉盛行立碑刻石的风气,有权势人好作丰碑,内容大多数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以及记录祭祀和迷信等。碑字当然要端正,美观,不能如常简牍那样的草率写法了。这样,大量书写碑字便为隶书正体化提供了实践和逐步完善的园地。尤其在字的体态方面,因为碑字求整齐,就逐渐选择了正式样,以略扁的方形为基本体态。隶书的趋向工整、波势的产生、点画的俯仰以及带有装饰性的挑法等等,都是这种加工、发展的结果。东汉碑刻隶书则代表了汉隶极盛时期的风格,从而也成为汉代最成熟最规范书体的典范。

流传至今的东汉碑刻大约有一二百种,有的原石已不存在,仅仅保留拓本,数量较多,而且风格不一。东汉碑刻隶书,大体可以分为二个大类,一类是字形比较方整、法度比较严谨,并且波磔分明;另一类书写比较随意自然,法度不十分森严,有放纵不羁的意趣。此外,在丰富多彩的东汉碑刻书法中,还有一种书刻在摩崖上的隶书,由于石面不平整的特殊条件,形成了书法的特殊效果。

东汉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隶书自然灵动和朴拙的韵味就逐渐减却了,陈陈相因,难免走向模式化,到了魏晋时代通用文字的地位为楷书所取代,虽隶意犹存,然汉人的神韵已风光不再,以后历经唐、宋、元、明各代而逐渐衰落。

清代隶书

到了清代,隶书呈中兴之势,又形成了隶书迷承与创新的时代。清代的隶书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清初书坛。清代初期王时敏、郑簠和朱尊等力倡恢复隶书古朴奇批、雄深峭拔的风貌,开辟了碑学的先河,基本上代表了清初隶书的风貌。二是清代中期隶书。至清代雍、乾时期,随着金石之学的逐步兴起,大量碑碣的出土,出现了大量金石考据方面的专家和学术著作。许多解经证史的资料,被越来越多的学书者借以探求书法艺术,从而导致了清代中期书坛上碑学的逐渐兴盛和帖学的衰落。这一时勺金农长于碑学,他以汉、魏隶书为基础,并从民间书法艺术中汲取养分,从而形成了法度森严、古穆淳厚为特点的高古奇异的隶学流派。同时期有名的隶书家还有郑板桥、黄易、桂馥、伊秉绶、邓石如等人。其中伊秉绶的隶书个人风格较为明显,他的隶书善用浓墨,乌亮如漆,用笔隶结合,笔画光洁精到,无碑迹的斑驳,旦却富有金石之气。其后的邓石如本是篆书高手,他的隶书是在学成篆书之后临写汉碑的,因此结构用笔出规入矩,且多新意。其书风方圆并见,以方为主,体势方正,笔画平实,重感和力感非常强烈。形成骨劲茂丰、雅洁匀称的邓派风格,卓然立于众多清代隶书名家之中,从而成为清代隶学的高峰。清包世臣将其隶书列为“神品”。三是清未隶书。经过清代中期近百年的杂糅,到了清未嘉、道时期,碑学盛行,各类汉简资料不断被发掘。这一时期的代表书家有陈鸿寿、何绍基、杨岘、胡震、钱松、赵之谦等人,在参研各类碑版和简牍书法的基础上,逐渐开始独树一帜,另立书风。其中的陈鸿寿隶书汲取了汉摩崖石刻的意趣,用笔清瘦苍秀,简古率意、飘逸超脱。在结体上,将隶书结体割裂改装,造型奇特。他学隶虽以汉碑为基础,但在其隶书中却不见汉碑的方整,有匠心别具之妙。清末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是何绍基,所作隶书无夸饰矫情,松弛任性;笔势豪宕奇崛,具有突出的个人书风。晚清杨岘的隶书,结构不着意于点画的工整,用笔又不纯以汉碑的阳刚取胜,而是化刚为柔,柔中见刚,弯曲柔韧而又不失雄强之势。其边款行书渗碑入帖,行书中透出碑味,对后世书风影响较大。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也是最为重要的书法家之一。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隶书参用北碑档书书意,用笔浑厚遒润,顿挫有致,笔笔中锋字里行间笔意顾昐,各具意态,行款较为活泼灵动。

在清代二百多年里,由于碑学的盛行,隶书之学成为汉代以后的又一中兴时期,并对近代乃至现代隶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隶书因其既具实用价值,又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因而现在仍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4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