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有很多故事值得大力传扬,其中最受儒家喜爱莫过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了。
这个故事相信很多小孩子都知道,所谓的禅让就是尧把大位传给了舜,舜又传给了禹。至于为什么禅让,而不传给自家人,是因为被禅让者品行端正,又有各种功绩和声望,这样看来,禅让并没有问题。太史公在史记中记载的也很详细,这仿佛就是远古社会文明的典范,在儒家大肆宣传之下,我们也渐渐接受了这种认识。
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了西晋,一个盗墓贼从墓里捡到了一部分残破的竹简,这个竹简就是后来的竹书纪年。
从竹简中我们发现了,禅让背后的秘密。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原来尧年老的时候被舜囚禁在平阳,舜自己暴力夺权,并阻止尧的儿子丹朱与父亲见面。
再看看正史《史记》(《史记》在西汉并不是国家承认之正史,是后世将其作为正史)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史记》的记载是: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够贤明,不足以统治天下,于是将自己的帝位传给了舜。从《史记》的记载来看,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尧舜禅让,让更贤德的人来做接班人。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史记这样记载呢?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政治需要,儒家宣扬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而当权者需要一个看起来不那么难看方式获得想要的权力。